江枰
- 作品数:22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重编东坡先生外集》中的苏文辑佚与考辨
- 2023年
- 《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收文超过2000篇,虽经辑佚,仍有未尽。经过逐一比对,又辑得不见于今本《苏轼文集》的佚文14篇,文同题异及互见者10篇。这些佚文都可确认为苏轼所作,其中颇有补于苏轼行实者;文同题异者其题名多以《外集》为胜;被编入不同接收者名下的小简,也以《外集》为是。在考察这些作品在不同版本中的存佚状况、文字异同及致误原因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外集》、御府本、《续集》、《东坡先生翰墨尺牍》和茅维《苏文忠公全集》及四库本《东坡全集》等版本之间的关系。这既有利于《苏轼文集》的逐步完善,也可为全面梳理和揭示苏文的编辑历程提供线索。
- 江枰李琳
- 关键词:辑考
- 王齐叟词小考声
- 王齐叟,字彦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吕本中《轩渠录》、范公偁《过庭录》和王灼《碧鸡漫志》中。三处记载对其人聪敏诙谐、多才不羁的评价基本一致,但也颇有互相矛盾之处。《轩渠录》称其为怀州人(今河南沁阳),《过庭录》和《碧鸡漫志》...
- 江枰
- 言为心声和“与时高下”——试论刘禹锡咏史诗前后期内容上的差异及成因
- 2002年
-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咏史诗的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创作时间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的内容有明显的不同,这一现象与他本人前后期境遇、心态的变化有关,也是不同的时政局势的反映。
- 江枰李金黛
- 关键词:刘禹锡咏史诗
- 《东坡大全集》对苏轼诸集的篡改、后果及应对
- 2025年
- 南宋早期《东坡七集》和《东坡外集》刊行后,麻沙书商对其大加篡改,加上少量从他处所得,合编成新的《东坡大全集》。其篡改手段包括打乱篇序、改动标题、分合内容、增删文字、窜入他作等。《大全集》因此虽多被诟病,其流行程度却长期超过《七集》和《外集》,更因其在明初被改名翻刻且成为多种苏轼全集的祖本而贻害深远。后来有些篡改因苏集的重刻重编得以纠正,有些则存留至今,学者们也莫名所自。其中尤以对《外集》尺牍的改动为典型,目前苏轼全集的分集本所收尺牍都是被篡改后的版本,合编本也有所沿袭,或因参用而致误。因此,以原《七集》和《外集》为基础的分集本或合编本是苏轼全集的更优选择。
- 江枰
- 关键词:篡改
- 对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三个典故的补充解读
- 江枰
- 从“韩海苏潮”到“韩潮苏海”——关于韩愈、苏轼散文评价的一个公案及相关问题
- 2014年
- 在韩愈、苏轼散文的评论史上,有过从"韩海苏潮"到"韩潮苏海"的转变,促成这个转变的关键人物是吴伟业。从"韩海"到"苏海"体现了从崇尚韩文到推尊苏文的转变,理学心学的消长是其得以发生的深层根源,因而这一变化也是思想文化力量变迁的折射。"苏海"之说确立后,其内涵又从对苏轼散文的形容扩展为对其所建构的整个文化世界的统称,从而推动着现代意义上的"苏学"的建立。
- 江枰
- 关键词:理学心学
- 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质疑被引量:4
- 2004年
- 长期以来,《古文关键》一书都被认为是吕祖谦所编撰。本文以清徐树屏冠山堂刻本里所收无名氏的跋语为证,并通过对该书所选录的作家作品和其评论之间所存在的明显矛盾的分析,说明它很可能是先有人选录完毕,吕祖谦对之加以批论评点,再由南宋蔡文子作注而完成的,并指出弄清这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 江枰
- 关键词:吕祖谦《古文关键》中国古代文学
- 《花草新编》与《花草粹编》
- 《花草新编》和《花草粹编》是明代后期出现的有密切关系的两本通代词选。本文从讨论二书的关系入手,在考察仅存的《花草新编》残抄本的基础上,探究了该书的编者、编撰时间、使用的主要的参考书、已佚失的前二卷的面貌、书名的选择和出版...
- 江枰
- 关键词:版本管理
- 文献传递
- 论武姜对郑庄公“寤生”之忌的民俗禳解
- 2023年
- 目前,学者们对《左传》所载郑庄公“寤生”的解释虽未统一,但多已认同姜氏讨厌庄公是因其迷信寤生的孩子会带来不祥。不过,未被注意的是武姜就此采取的补救措施:一为庄公出生即名之为“寤生”,此属民俗禳解的办法;二为在次子叔段出生后想废长立幼,此为政治上的补救措施。后者因武公不许未得实行。但因深信寤生子会带来祸患的禁忌惯性,故武姜仍有后来试图阴助叔段推翻庄公的行径。这一结论既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有裨于经典的解读,也使武姜的形象更合情理。
- 江枰张彩
- 关键词:禁忌
- 《东坡先生翰墨尺牍》与《东坡先生外集》所收尺牍比较论--兼论茅维对二者的合编及不足
- 2025年
- 苏轼尺牍现存约1600首,其主体源于8卷本《东坡先生翰墨尺牍》和《东坡先生外集》的19卷小简。前者收155人808首,按人编列;后者收215人810首,编年为序。两者互见仅98人376首,差别甚大,应是编者各自独立并大致同时编成。《外集》搜集范围更广,体例更优,标题更准确,对书和尺牍的区分也更严谨。《翰墨尺牍》讹误较多,但有400余篇不见于《外集》,有些收信人的篇数大幅超过《外集》,且这些人往往地位更高或与苏轼关系更亲厚,如钱勰、程正辅等,其编者或与之有关。二书流传线索较少,又以《翰墨尺牍》为甚。晚明茅维以《翰墨尺牍》为主将二者合编,既丧失《外集》小简的编年价值,又沿袭《翰墨尺牍》的不少讹误。因此在考察苏轼尺牍时,应优先选择《外集》小简。
- 江枰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