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水清

作品数:30 被引量:326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2篇降雨
  • 8篇水土
  • 6篇水土流失
  • 6篇土壤
  • 5篇水土保持
  • 5篇侵蚀力
  • 5篇降雨侵蚀
  • 5篇降雨侵蚀力
  • 4篇雨量
  • 4篇土壤侵蚀
  • 4篇次降雨
  • 3篇雨型
  • 3篇远程
  • 3篇远程数据
  • 3篇水土保持措施
  • 3篇水土保持效益
  • 3篇水土流失量
  • 3篇侵蚀性
  • 3篇流失量
  • 3篇降雨过程

机构

  • 27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北京市水土保...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哈尔滨体育学...
  • 1篇中国大百科全...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河北省气候中...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30篇殷水清
  • 20篇谢云
  • 9篇章文波
  • 4篇赵莹
  • 4篇王杨
  • 3篇高歌
  • 3篇刘宝元
  • 3篇刘素红
  • 3篇张科利
  • 3篇王志强
  • 2篇李维京
  • 2篇王遵娅
  • 2篇刘刚
  • 2篇林小鹃
  • 2篇符素华
  • 2篇赵珊珊
  • 2篇刘峰
  • 2篇张强
  • 2篇王友胜
  • 1篇段兴武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利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北京水务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市“7·21”特大暴雨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被引量:13
2012年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全市平均日雨量达170 mm,大部分地区20年一遇,房山区超过100年一遇。占全市面积1/3的区域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日降雨量。在这次特大暴雨中,山区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削减洪峰和减少水土流失作用显著。在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径流23%,削减洪峰流量35%。全市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共减少土壤侵蚀2 392.56万t,与无水土保持措施相比,减少土壤流失49%,其中以生态修复为主的第一道防线占34%;以梯田、水平条及树盘等生态治理为主的第二道防线占15%。
刘宝元段淑怀符素华杨坤路炳军殷水清谢云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
1961-2004年海河流域夏季逐时降水变化趋势被引量:33
2012年
利用海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61~2004年夏季逐时降水资料,分析海河流域夏季极端小时降水、降水过程雨强的长期变化趋势.结论如下:海河流域夏季总降水量和总降水小时数以及长、短历时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但短历时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重呈增加趋势.短历时降水过程平均雨强和峰值雨强均呈增加趋势,到达峰值雨强的时刻略有提前,可能与这一地区地表气温上升,而对流层中上层气温下降,引起上下层热力差异加剧有关.长历时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63.尽管近40年长历时降水量显著减少,但长历时降水过程平均雨强和峰值雨强,以及≥10mm/h的极端小时降水在流域的东西部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东部呈减少趋势,西部呈增加趋势.这一差异可能与流域东西部显著的地形差异有关.
殷水清高歌李维京CHEN DeLiang郝立生
关键词:降水过程海河流域
一种便携式水土保持效益评价装置及评价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水土流失计算方程的便携式水土保持效益评价装置,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控制单元以及远程数据服务器,控制单元通过无线网络将获得的数据上传至远程数据服务器;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数据处理单元、存储有数据库的存...
章文波谢云王志强张科利殷水清
服务冬奥、支撑发展:冰冻圈科学的延拓被引量:4
2022年
冰冻圈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深度交叉的新兴学科,其目的是认识自然规律,服务人类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冰冻圈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基础研究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跨越,这标志着学科的日臻成熟。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早在2016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初,当意识到国际顶级赛事对雪冰特殊需求“近在眼前”后,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即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三期)和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咨询项目为依托,率先在河北张家口滑雪场开展了观测研究。过去5年来,冬奥雪务需求牵引着我国冰冻圈科学团队在雪冰物理关键技术环节上集中攻关,推动了学科向应用领域的延拓,取得了预期成果。文章总结研究团队研发的冬奥雪务保障关键技术,展望我国冰雪产业发展路径,从战略思维、科学积淀及实践创新的角度阐述冰冻圈科学的应用及拓展,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秦大河效存德效存德丁明虎朱志强朱志强殷水清
关键词:冰雪产业
1961—2010年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空气湿度长期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20年
空气湿度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与气温和降水密切相关,其长期变化特征是气候系统变化的重要表征。2003年前后全国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更替使得相对湿度资料存在不能满足均一性的要求,亟需加强空气湿度变化特征方面研究。利用1961—2010年中国824个气象站订正后均一性较好的逐日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数据,剔除缺测多的站点,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偏相关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中国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①全国各地年均水汽压呈增大趋势的站点占全部站点的90.3%;除春夏两季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和长江下游地区、秋季的华南地区有所减小外,各季节全国水汽压普遍呈增大趋势。②全国年均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的站点占64.1%;除河北北部至辽宁北部、陕西南部至黄淮地区、江南北部、青藏高原和四川西部地区以及西北大部呈增大趋势外,其余地区普遍减小;季节差异明显,春、夏和秋季,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相对湿度以减小趋势为主;冬季除东北地区和云南减小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相对湿度增大。③全国各地水汽压与气温、降水量普遍以正相关为主,与气温的相关性强于与降水量的相关性;相对湿度与气温普遍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普遍以正相关为主。
谢云张汝正殷水清田丹丹高歌
关键词:全球变暖水汽压相对湿度气温
日以下尺度降雨随机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目前我国作物生长、土壤侵蚀等应用模式发展很快,利用这些模式进行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日以下尺度降雨观测资料却严重不足,迫切需要针对我国复杂的气候条件建立日以下尺度降雨模拟模型,为应用模式提供更为精细的降雨资料输入。重点从次降雨事件的划分方法、次降雨事件模型的模拟过程、Bartlett-Lewis和Neyman-Scott点过程模型的模拟过程、参数估计、参数敏感性分析以及模型改进等方面综合概述了日以下尺度降雨随机模拟的进展,同时给出这几种模型的对比研究结果,从而为人们根据不同目的和条件选择不同模型提供借鉴。最后指出,结合点过程和次降雨事件等方法优点的混合模型——基于天气分型的随机模拟模型以及将统计与动力方法相结合的模拟模型,可能是未来降雨模拟的重要发展方向。
殷水清谢云陈德亮林小鹃李维京
关键词:降雨
基于逐分钟降雨资料的侵蚀性次降雨雨型分析
类活动引起的加速土壤侵蚀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道淤积等众多环境问题.降雨是引起水力侵蚀的重要动力因子,理解次降雨过程特征对于定量化刻画降雨对侵蚀的影响潜力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次降雨特性的研究多以日降雨和...
王杨谢云殷水清
一种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方法,其实施步骤如下:1)获取待监测虹吸式雨量计的自记雨量纸的图片并导入到降雨侵蚀力处理模块;2)对图片中的雨量曲线进行坐标设置同时赋值;3)通过降雨侵蚀力处理模块中的断点工具模块,对所述虹...
谢云刘刚殷水清赵莹章文波
文献传递
基于逐分钟降雨资料的侵蚀性次降雨雨型分析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加速土壤侵蚀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道淤积等众多环境问题。降雨是引起水力侵蚀的重要动力因子,理解次降雨过程特征对于定量化刻画降雨对侵蚀的影响潜力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次降雨特性的研究多以日降...
王杨谢云殷水清
关键词:雨型环流分型土壤侵蚀
中国冰冻天气的气候特征被引量:65
2010年
研究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冰冻灾害的预测、预估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08年603个站点雾凇和雨凇天气现象资料,283个站点的电线覆冰资料,采用计算多年平均值、标准冰厚转换、EOF以及求趋势变化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冰冻天气出现;雾凇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雨凇主要出现在南方。年冰冻日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但海拔3100 m高度以上冰冻日数较少。冰冻厚度较大的地区位于东北东南部、华北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东北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冰冻天气发生频次减少,但强度增强。
赵珊珊高歌张强王遵娅殷水清
关键词:雨凇雾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