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世蓉
- 作品数:80 被引量:703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地震孕育过程的包体流变模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 本文将八町)po。。北cH”n(1991)的地震孕育的包体弹性模型发展为包体流变模型,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理论,通过计算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并对地震前兆的一些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释,具体结果如下:①建立了半无限...
- 宋治平尹祥础梅世蓉
- 关键词:地震前兆
- 地震孕育体源流变模型(二)——应变场及其应用被引量:9
- 2004年
- 在弹性包体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了流变介质包体模型理论的应变场的理论解 ,导出流变介质中的包体在任意一点产生的正应变、剪应变及体应变的粘弹性解析解 ,即正应变、剪应变和体应变的表达式 .通过计算三维粘弹性介质中球形硬包体与软包体在地面引起的体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 ,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果 ,即球形硬包体在地面产生的体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出现了特征不同的 3个阶段 (α ,β ,γ) ,它与大量地形变资料出现的α ,β ,γ阶段相似 ,而球形软包体却没有这个特征 .这些结果对地震前兆的形态特征、前兆的象限性、前兆时空演化的阶段性、短临前兆突发性以及前兆异常时间的地区性等的解释具有启示意义 .这为地震前兆物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将为实现地震的物理预测发挥作用 .
- 宋治平尹祥础梅世蓉
- 关键词:应变场地震前兆
- 岩石在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变化特征的物理机制研究被引量:15
- 1994年
- 根据声发射原理,并假设岩石中颗粒断裂的总几率符合Weibull型极值函数,由此导出声发射总数N与应变能W,材料断裂构造形状参数m,试样几何尺寸B及颗粒总数L的关系。对同一材料的同一试件而言,m对N的变化形态有显著影响,而应变能的大小则对N的大小有显著影响,并同时导出声发射率与上述变量及能率的关系。同样,的变化形态受m的制约,的大小则与应变能的大小及能率大小有关。进一步推导还表明,在岩石主破裂前,前兆时间t和的变化不仅与极值应力前后的应变硬化及应变软化程度有关,且与环境刚度(压机刚度)及岩石自身的力学性质有关。摸拟了几条理论曲线,它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
- 许昭永王彬梅世蓉庄灿涛
- 关键词:岩石声发射地震前兆
- 唐山地震孕震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3
- 1989年
- 本文用二维马克斯威尔粘弹性模型,模拟了唐山地震的孕震过程,探讨了唐山地震的力学背景与某些前兆异常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震源体的形成可能是在定常边界力作用下,由于地壳介质的非均匀性,使弹性应变能在局部地区长期积累的结果。唐山断块区内可能存在坚固体所具有的高强度是造成应力差与应变梯度增大的决定因素,唐山地震前的许多异常现象与应变能积累到后期、地壳内发生岩石膨胀与断层蠕滑(相当于坚固体的软化)密切有关。
- 梅世蓉梁北援
- 关键词:地震孕震数值模拟震源体
- 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及前兆分布特征与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2
- 1995年
- 概述了“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建立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项目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6个方面:(1)从深部构造、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面系统考察坚固体孕震模式的证据;(2)强震孕育过程和前兆机理数值模拟;(3)短临阶段的震源过程数值模拟;(4)根据岩石膨胀—热物质侵入模式,对重力、形变、电阻率、地下水前兆给出了统一解释;(5)岩石刚度对岩体破裂和粘滑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讨论及地震与响应比关系多样性分析;(6)根据图象动力学方法,揭示了近源区与震源区形变场的差异及地壳形变场图象动力参量的变化。
- 梅世蓉
-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象深部构造
- 渤海及其邻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
- 渤海为我国东部的一个陆缘海湾,它与其周边陆地在地质上均居于华北地台东缘的新生代裂谷系.这一地区现代构造活动强烈,多次发生强烈地震.本文利用研究区内近70个台站对1983-1988年发生的207个区域地震和震中距大于15°...
- 孙若昧赵燕来梅世蓉
- 关键词: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活动上地幔
- 用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研究震源演化复杂过程被引量:9
- 1997年
- 依据1954~1992年间多期精密水准网复测资料,应用固体地球物理学原理和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1976年唐山地震震源及其周缘区地壳形变图象和图象动力学参量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1)震源区呈“坚固体”特性,“形变空区”与地震空区吻合;(2)形变场演化过程为:“准均匀分布”———“非均匀分布”(变形局部化,降维)———发震———“准均匀分布”(现今继承性运动)。震源区降维幅度为源外区的两倍;(3)震源区演化的非线性变形不稳定过程十分复杂,存在着两次反复交替的由外向内包围推进的非线性膨胀和介质弱化过程;两过程之间曾一度出现短暂稳定。经过两次过程的冲击后,震源体才失稳;失稳后经过短期调整,又恢复到稳定状态与准均匀分布。这一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和中尺度岩样破裂试验能相互印证。
- 周硕愚梅世蓉施顺英王若柏杨国华
- 关键词:震源过程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
-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被引量:20
- 2009年
-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1年以来处于大震活跃时段,而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水平非常低,出现非常显著的7级、6级和5级地震平静;③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准周期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迁移的特点,汶川地震的发生符合这一规律;④1988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中段为7级地震空段,汶川地震就发生该空段内;⑤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在中、南段形成4.6级以上地震环形分布,四川及其附近表现为异常平静,同时震群活动显著,且在4.6级地震平静区内形成震群空区,汶川地震就发生震群空区的边缘,震前8个月,震群频度出现高值异常;⑥汶川地震前7个月,青藏块体大范围ML≥4.0地震平静103d,2008年1月13日以后平静区逐渐解体,至汶川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区缩小到巴颜喀拉地块,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边界带上,汶川地震前3个多月,孕震空区内部出现NW走向的3级地震条带,与龙门山断裂带斜交.
- 薛艳刘杰梅世蓉宋治平
- 关键词:孕震空区震群地震条带地震平静
- 地震孕育体源流变模型——位移与应变场
- 由于岩石介质在温度较低、压力不大、外力作用时间不长的情况下,主要显示为弹性性质;但在温度高、压力大、作用力时间长的情况下,则显示出流变性质。对于持续数十秒的快速错动的地震发生过程,用弹性理论处理发震过程是恰当的,但对于持...
- 宋治平尹祥础梅世蓉
- 关键词:地震前兆地震孕育硬包体应变场
- 含硬包体试样微破裂图象演变过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8
- 1997年
- 含硬包体试样在双轴加压下的微破裂图象为:加压初期,微破裂先在试样周围活动,中部形成空区;随σ1增加,微破裂空区逐步变小;σ1再增加,微破裂在原空区内活跃,而原活跃区的微破裂则减少;临近主破裂时,微破裂逐步形成条带;条带上的微破裂来回跳跃;微破裂空间分维Ds从小到大,临近主破裂前转为降低.这些特征在以往破裂实验中很少提到,但与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长期活动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
- 许昭永王彬赵晋明胡毅力梅世蓉
- 关键词:地震地震活动性硬包体强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