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胞外酶
  • 1篇养殖
  • 1篇养殖水体
  • 1篇异养
  • 1篇异养菌
  • 1篇杂交鲍
  • 1篇稚鲍
  • 1篇微生物
  • 1篇弧菌
  • 1篇患病
  • 1篇健康
  • 1篇黑鲍
  • 1篇肠道

机构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2篇林阿乞
  • 2篇蔡俊鹏
  • 1篇钟雄明
  • 1篇陈华
  • 1篇刘江涛
  • 1篇马小花
  • 1篇刘莉

传媒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福建大连1号杂交鲍肠道及养殖水体中细菌产酶能力的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从大连1号杂交鲍养殖水体及肠道中分离出18株弧菌和32株异养型细菌,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及产胞外酶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分离出的14株弧菌和22株异养细菌,共有22株(61.1%)具有分泌脂肪酶、卵磷脂酶、明胶酶、蛋白酶、淀粉酶或溶血毒素的能力;鲍肠道分离出的4株弧菌和10株异养细菌,共有9株(64.3%)具有此产酶能力。但总体上,从水体中分离出的菌株的产酶能力要强于从鲍肠道中分离出的菌株,且数量更多,尤其是水体中异养细菌。在所有的50株菌株中,有2株(4%)具有产3种酶(脂肪酶、卵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有9(18%)株具有产2种酶的能力。产酶菌株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本次试验对鲍肠道及养殖水体中菌株产酶能力进行了分析,为大连1号杂交鲍在南方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蔡俊鹏陈华林阿乞钟雄明
关键词:杂交鲍肠道养殖水体弧菌异养菌胞外酶
健康和患病稚黑鲍中微生物产胞外酶的分析比较
2007年
2005年初自福建漳浦鲍鱼场患病以及健康稚黑鲍中各分离到27和56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产胞外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及溶血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来自健康鲍的菌株产胞外酶的数量明显大于来自病鲍的菌株,但来自病鲍的菌株具有强分泌胞外酶能力的比例明显大于来自于健康鲍的菌株。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最后确认10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
蔡俊鹏马小花林阿乞刘江涛刘莉
关键词:黑鲍胞外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