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育
- 作品数:12 被引量:95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梅雨异常年份的东半球中低纬环流特征被引量:12
- 1989年
- 本文通过对1981(旱)、1983(涝)年间的东半球中低纬环流特征的分析,指出:旱涝年间的环流及其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即索马里急流东传的强弱和其在南海附近向北折向经度的差异与长江中下游梅雨季的旱涝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管兆勇林春育
- 关键词:环流低纬度梅雨期东半球
- 7—9月500百帕高度场30—50天振荡的遥相关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被引量:1
- 1991年
- 利用1982、1983年7—9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网格点资料,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以及热带地区500百帕高度场的30—50天周期振荡的遥相关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发现30—50天周期振荡的分布,在热带与对流活动中心相对应,在中高纬地区与主要的气压活动中心相配合。振荡的相关中心分布于15—70°N之间,并成大弧状排列,具有波列的结构特征,其路径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其弧状排列的振荡中心具有纬向移动,移动方向与高度场振荡位相的纬向移动相一致,高度场振荡的纬向移动和波列的能量频散密切相关。
- 徐建军林春育
- 关键词:高度场遥相关
- 南海海温变异与长江中下游六月降水的联系被引量:2
- 1990年
- 本文利用1951—1984年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资料以及195t年——1977年南海海面温度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与副热带系统以及西风带活动的关系,並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南海海温与南海高压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降水的联系,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徐桂玉林春育
- 关键词:降水温度
- 30—50天振荡动能演变及维持机制的诊断分析
- 1990年
- 本文采用带通滤波的方法,选取赤道附近(5°S—5°N,80—120°E)和中纬度区域(40—BO°N,140—180°E)的平均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动能平衡方程各项的时间演变特征、季节平均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各作用项与动能变化的可能联系。指出30—50天振荡动能的维持主要与平流作用和平均气流的正压相互作用有关,但其输送在赤道和中纬度地区恰好是反方向的。赤道地区是振荡的源,振荡从基本流中获得能量,同时通过平流作用向外输送,振荡动能对各项作用的响应为5—7天;中纬度地区是振荡的汇,向基本流中输送能量,动能变化对各项作用的响应为2—3天。
- 徐建军林春育
- 关键词:对流层振荡平流层
- 低纬海气系统的年际振荡及其相互联系
- 1991年
- 本文从COADS资料中选取了低纬地区(主要是太平洋地IX)部分区域的海温(SST)、海平面气压(SLP)的逐月气候距平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等时间序列资料,分别对所得到的序列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的海气系统的年际变动的共同特征和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还利用多变量最大熵谱方法计算了在年际振荡的各主要周期上各海气系统之间的凝聚和位相差函数,并由此讨论了这些系统准周期振荡间的可能联系。
- 赵江林春育
- 关键词:海气南方涛动海平面气压最大熵谱分析气压场
- 1981—1982年纬向非对称基本流正压不稳定对30—50天振荡作用的诊断分析被引量:3
- 1991年
- 本文运用Hoskins和Simmons的波流相互作用原理,分析1981—1982年冬、夏季对流层高层200hPa上纬向非对称基本流(时间平均流)的正压不稳定和30—50天振荡的关系。指出西风急流的出口区是30—50天振荡动能和基本流以及低频振荡相互作用的最强的区域,且低频振荡从基本流的正压不稳定中获得能量,并在一周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另外还表明,由于基本流的正压不稳定作用,使40°N的亚洲大陆和沿海及45°N的大西洋中部附近成为夏季30—50天振荡的主要能源区,使30°N的中太平洋和40°N的北美东部附近成为冬季30—50天振荡的主要能源区。
- 徐建军林春育
- 关键词:气流正压
- 冬季500百帕高度场的30—50天振荡的遥相关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被引量:5
- 1991年
- 本文利用1981年和1982年冬季的欧洲中心(ECMWF)网格点带通滤波资料,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和热带地区500hPa高度场的30—50天周期振荡的遥相关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发现30—50天周期振荡的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与主要的大气活动中心相配合,而在热带与对流活动中心相对应。振荡的相关中心呈多段大弧状的波列结构特征,中低纬振荡通过波列的能量频散联系起来。波列的纬向移动和高度场振荡的位相纬向传播的方向是一致的。
- 徐建军林春育
- 关键词:振荡遥相关
- 梅雨异常年份东半球中低纬能量诊断被引量:1
- 1989年
- 本文利用1980—1983年间ECMWF的逐日格点资料,计算了梅雨异常的旱(1981)、涝(1983)年间东半球中、低纬的大气能量并进行了分析和诊断,指出:能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中期振荡的特征,尤其是总能量在对流层中的振荡具有整层同位相的特点;在旱涝年间,无论是梅雨的前期还是同期,反映在能量的大小和变化特征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并且,梅雨前期的能量大小及其变化的差别可为梅雨旱涝的中长期预报提供一些信息。
- 管兆勇林春育
- 关键词:梅雨大气能量东半球旱涝
- 低纬纬向风年际振荡在太平洋地区的传播被引量:1
- 1994年
- 利用NMC客观分析850hPa(1974.12─1988.2)和200hPa(1968.3─1988.2)平均纬向风资料,对其准两年振荡和准3─4年振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纬向风准两年、准3─4年振荡在热带地区上、下层均一致自西向东传播,但位相相反;在中纬度地区,纬向风准两年、准3─4年振荡上、下层均盛行自西向东传播,且位相一致;西太平洋地区低层纬向风准3─4年振荡均为从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向赤道传播;高层纬向风准3─4年振荡在175─140°W附近存在一明显的通道,且为自南向北传播,而且在经向上呈1波特征。
- 林永辉林春育
- 关键词:纬向风年际振荡
- 亚洲夏季风系统准40天振荡与中国南方降水的联系被引量:2
- 1991年
- 本文选取了1983年4月1日到9月30日的ECMWF的2.5°×2.5°网格点资料,采用了1000、850、500、200hPa等层的范围为30°—160°E,35°S—40°N的u、v、z三个要素,引用了T.Murakami等人的方法,将各要素场消除季节变化趋势后,对所选定的各等压面上季风系统特征区的要素场进行了谱分析,从而得到了1983年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风场和气压场普遍存在着的准40天、准两周和准一周的振荡。在低层850hPa上,经向风40天周期振荡在东亚季风区,位相有从南向北传播的特征,赤道对于南北半球的40天振荡的传播具有陷波现象。纬向风40天振荡的位相传播,西太平洋到南海是向西传播的,其传播速度为7—10个经度/天;印度到南海是向东传播,其传播速度为5—8个经度/天。而中国南方各特征区降水和其南侧经向风的40天振荡却有很好的位相关系,一般滞后4—8天。
- 林春育徐建军
- 关键词:季风振荡降水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