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效东
- 作品数:61 被引量:668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探
- <正>为深入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因子的关系,通过西双版纳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2003~2005年林冠~大气间和近地层的碳通量以及不同覆盖状况下的地表碳通量(土壤呼吸)的长期观测,...
- 张一平沙丽清于贵瑞宋清海唐建维杨效东王跃思郑征赵双菊杨振孙晓敏
- 关键词:碳通量年变化热带季节雨林
- 文献传递
- 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产茧和幼蚓孵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通过采用主处理为土壤温度,副处理为土壤湿度的裂区区组实验设计,在室内微生态条件下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培养蚯蚓,探讨了3种土壤温、湿度对热带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成蚓产茧和蚓茧孵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corethrurus成蚓在20—30℃土壤温度范围、25%—35%土壤湿度环境中均可持续产茧和孵化幼蚓,培养时间、土壤温湿度对蚯蚓的产茧和孵化呈现显著影响。20%土壤湿度下成蚓休眠或死亡。35%土壤湿度下呈现最大蚓茧产量和幼蚓孵化量。在较好(35%)土壤湿度下产茧数表现为高温好于低温,反之亦然;在适宜(25%—35%)土壤湿度下幼蚓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呈现高、低温的限制作用,即25℃土壤温度和35%土壤湿度时出现最高幼蚓孵化率。在适宜的土壤温湿度范围内,湿度较温度对蚯蚓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控制作用,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土壤湿度加以调节。
- 张花杨效东杜杰吴艺雪
- 关键词: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 不同种植模式的橡胶林对白蚁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双版纳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土地利用变化问题,大面积的自然林转变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橡胶林,并对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西双版纳地区选取4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橡胶林(橡胶−茶树混合林、橡胶−大叶千斤拔混合林、橡胶丛林和橡胶纯林)和自然林(对照)作为研究样地,调查白蚁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探讨不同种植模式的橡胶林对白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共采集白蚁标本125821头,隶属于1科(白蚁科Termitidae)、6属、18种;②白蚁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自然林和不同种植模式橡胶林中的具体表现为自然林>橡胶纯林>橡胶−大叶千斤拔混合林>橡胶−茶树混合林>橡胶丛林,自然林的白蚁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橡胶林,但是不同种植模式的橡胶林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③白蚁群落结构表现为自然林与4种橡胶种植林都显著不同;橡胶−茶树混合林与橡胶丛林显著不同,而其它林型间无显著差异;④指示种的分析发现,自然林的白蚁指示物种为黄翅大白蚁和直鼻歧颚白蚁,橡胶−茶树混合林的指示物种为多毛近扭白蚁,其它林型无明显指示种.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林的种植对白蚁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不同种植模式的橡胶林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白蚁多度和多样性.在橡胶纯林中间作种植经济植物对白蚁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 袁浩林小兵夏尚文杨效东刘胜杰
- 关键词:白蚁橡胶林土地利用变化
- 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地表凋落物和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55
- 2007年
- 为了解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表凋落物的关系,2001年9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西双版纳23年次生林、35年次生林、季节雨林地表凋落物及其中的土壤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所获数据表明,地表凋落物数量(现存量干重)和质量(N和C/N)总体上表现为35年次生林最好,23年次生林次之;蜱螨目和弹尾目为3林地地表凋落物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类群,膜翅目蚂蚁、马陆目、鞘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密度和个体相对密度均表现为35年次生林>季节雨林>23年次生林。群落的丰富度指数以季节雨林最高,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示为23年次生林最高,35年次生林的优势度指数最高,3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组成相似性达到较好水平。相关分析表明,3种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密度与林地地表凋落物现存量呈正相关,而现存凋落物N元素储量与土壤节肢动物的相关性仅表现在23年次生林和季节雨林。研究认为,热带森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与森林植被演替密切相关,其群落个体数量和多样性受森林地表凋落物数量、质量的调控,但其他环境因素如捕食效应、人为干扰等影响亦不可忽视。
- 余广彬杨效东
- 关键词:土壤节肢动物养分元素次生演替热带森林
- 大耳姬鼠对滇西北18种植物种子的捕食被引量:5
- 2007年
- 2004年9月至10月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对18种植物种子进行了野外被捕食研究。选取高、低两种人为干扰程度的生境;高、低两种种子密度:3粒种子/塑料盘和15粒种子/塑料盘;3种试验设置:排除啮齿动物等大型捕食者、排除蚂蚁等小型捕食者,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其结果表明,种子捕食者主要为夜间活动的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种子在高人为干扰的生境中被捕食率要显著低于低人为干扰的生境(F1,430=7.78,P<0.01);种子在高密度状况下的被捕食率要显著高于低密度状况(F1,430=13.16,P<0.001)。大耳姬鼠对于不同种类植物种子也有很强的选择性(F17,414=106.69,P<0.001),如喜好取食华山松(Pinus armandi)、中甸乌头(Aconitum chungdianensis)、豆科一种(Leguminosae sp.)和大头续断(Dipsacusasper)的种子,而不喜好取食高山柏(Sabina squamata)、黄花木(Piptanthus concolor)、子(Cotoneaster sp.)和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的种子。18种植物中,种子大小与其被捕食率高低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不同硬度等级的种子与被捕食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
- 王博杨效东
- 关键词:滇西北生境种子性状
- 中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进展与展望
- 2023年
- 土壤动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在生物多样性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土壤动物多样性锐减,使部分土壤动物面临灭绝风险,需要尽快重视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监测、保护和恢复工作。基于此,2016年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建立,初步形成了包含森林、农田、海岛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为推动和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标准化、数据共享和多尺度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概述了21世纪以来全球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发端与形成,简介了我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立和目标,整理了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立以来的代表性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国家尺度土壤动物标本的收集与鉴定、典型山地垂直自然带监测、大型固定样地动态监测及长期控制实验样地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旨在总结我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进展与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加强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多尺度空间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谢致敬刘相钰孙晓铭刘继亮刘占锋张晓珂陈军杨效东朱波柯欣吴东辉
- 关键词: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
- 半附生榕树和非附生榕树的细根性状被引量:1
- 2020年
- 榕树作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类群,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的榕树专类园区的10种榕属树种(5种半附生,5种非附生)为对象,采用根序法对其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比表面积、分枝密度、组织密度、氮含量、碳含量和碳氮比等9个细根功能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半附生榕树和非附生榕树的细根性状差异;同时结合其原始分布生境,从植物的细根形态功能性状角度阐释其生存策略。结果表明:半附生榕的细根根长、细根直径显著高于非附生榕树(P!0.01),而其比根长和分枝密度显著低于非附生榕树,其余性状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10种榕树的细根形态特征与养分特征呈微弱或无相关关系,细根的直径与分枝密度、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研究认为,不同生活型榕树的根系结构和性状特征差异是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分布于山脊干旱环境的半附生榕树细根具有直径较粗、根系长、分枝密度和比根长低的特性,使其具有较好的水分吸收能力,并可能与菌根真菌有更紧密的互利共生关系,从而能适应相对干旱的山脊环境。
- 牛山夏尚文王刚杨效东
- 关键词:细根形态
-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凋落叶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2种网孔分解袋的分解实验结果比较
- <正> 根据Swift对土壤动物体积大小的分类原理(Swift et al.,1979),选用2mm(允许中小型土壤动物和部分大型土壤动物幼体进入)和0.15mm(排除土壤动物)网孔分解袋,于2000-2001年期间,在...
- 杨效东
- 关键词:季节雨林凋落叶分解土壤动物
- 文献传递
-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蚂蚁类群结构与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7
- 2001年
-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 ,采用陷阱法 (Pitfall traps)对 2类龙山片断雨林和保护区连续雨林蚂蚁类群进行取样调查 ,样地内共获取蚂蚁 91 96号 ,隶属 6亚科 ,2 8属 ,5 3种 ,其属种和个体数量以切叶蚁亚科 (Myrmicinae)最多。不同生境群落组成分差异较大 ,优势种变化明显。对 3种蚂蚁类群多样性研究分析表明 :保护区连续雨林的多样性、均匀性指数高于龙山片断雨林 ,群落相似性以 2类龙山林最高 ,各林地蚂蚁类群物种分布的种 -多度关系为对数级数模式。片断化雨林面积、植被结构。
- 杨效东佘宇平张智英曹敏邓小保
- 关键词:蚂蚁多样性
- 西双版纳不同演替状态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1
- 2004年
- 采用样地调查法 ,对西双版纳 4种不同演替状况热带次生林 :中平树 (Macarangadenticulate)、崖豆藤 (Millettialaptobotrya)、野芭蕉 (Musaacuminata)与黄竹 (Dendrocalamusmembranaceae)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4类不同演替状况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数量优势类群组成上无较大差异 ,蜱螨目为所有 4类林地的突出优势类群 ,膜翅目、弹尾目和鞘翅目在不同林地中分别为不同数量等级的次优势类群 ,而在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上 ,各林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DG多样性指数以正向演替的崖豆藤林最高 ,偏途演替的黄竹林最低 ,但中平树、崖豆藤和野芭蕉林的差异不大 .4类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分别以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 (0~ 5cm)最高 ,其它各层分布因林地不同各异 ,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各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消长总体表现出干季和雨季初期与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 ,由于不同林地植被结构、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不同 ,其季节变化显现样地差异 ,除了受林地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外 。
- 杨效东唐建维
- 关键词:演替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