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公利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单县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神经内镜
  • 3篇手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内镜
  • 2篇重型
  • 2篇重型颅脑
  • 2篇重型颅脑损伤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损伤
  • 2篇骨瓣
  • 2篇鼻蝶
  • 2篇垂体
  • 2篇大骨瓣
  • 1篇蝶窦
  • 1篇动脉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管内介入
  • 1篇血管内介入治...

机构

  • 6篇单县中心医院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山东省单县中...

作者

  • 7篇杨公利
  • 2篇韩帮华
  • 2篇孟凡鹏
  • 2篇刘仍利
  • 2篇陈晶
  • 1篇曹明志
  • 1篇田素臣
  • 1篇吴国红
  • 1篇石超杰
  • 1篇高振文
  • 1篇张学波
  • 1篇韩邦华

传媒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外医药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4例被引量:14
2012年
日前,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一般采用额颞顶“?”形皮切口标准大骨瓣外颅,但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如术后头皮切口长期疼痛、咀嚼功能障碍、颞肌肿胀、切口感染和脑脊液漏等。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2011年7月埘部分需要行大骨瓣开颅术的重掣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额顶枕弧形改良皮切口,显著降低了术后头皮切口长期疼痫、咀嚼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刘仍利杨公利孟凡鹏纪俊强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去大骨瓣减压术并发症发生率颅脑损伤患者
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标准大骨瓣术、常规大骨瓣术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术前颅内压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4h、72h及术后1周颅内压水平分别为(23.40±3.60)mmHg、(19.41±2.41)mmHg、(14.87±2.99)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0dNIHSS评分(10.41±2.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良好率(43.59%)显著高于对照组(15.38%)(P<0.01),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分别为17.95%、7.6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25.64%(P<0.05),中残率略高于对照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相比,标准大骨瓣术更有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颅内压水平及神经缺损程度,且手术效果更好,可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杨公利韩帮华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末梢型脑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末梢型脑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末梢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远端5个(其中1例是小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大脑前动脉远端3个,大脑后动脉远端3个,大脑中动脉远端2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采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或闭塞载瘤动脉,术后随访3~19个月。结果所有动脉瘤均获得介入治疗,12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术后加重;1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末梢脑动脉瘤术后6个月再次出血,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瘤均不显影,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末梢型脑动脉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高振文吴国红杨公利石超杰王业绩张学波曹明志田素臣
关键词:血管痉挛颅内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内镜下经额下回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18例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回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回入路手术治疗1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头部CT示血肿近完全清除16例,大部清除2例。术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5分6例,4分8例,3分4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回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微创、直视、并发症少等优点,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刘仍利孟凡鹏王业绩杨公利韩邦华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
万古霉素水持续双侧脑室对冲治疗脑室内脓肿
2020年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水持续双侧脑室对冲治疗脑室内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室内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给予万古霉素注射治疗,实验组给予万古霉素水持续双侧脑室对冲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价值。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94.00%)高于参照组(80.00%);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颅内压为(6.98±0.43)×10^6/L、(0.41±0.24)g/L、(120.67±15.64)明显优于参照组的各项指标(11.05±2.16)×10^6/L、(0.96±0.35)g/L、(178.49±16.49);治疗后,实验组社会功能(87.15±2.63)、躯体活动(88.96±3.06)、情绪功能(90.16±0.42)、认知功能(86.73±3.48)以及角色功能(89.67±4.16)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室内脓肿患者,万古霉素水持续双侧脑室对冲治疗的运用,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颅内压、蛋白水平与白细胞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韩帮华杨公利
关键词:万古霉素
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菏泽市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经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研究组采取经鼻蝶神经内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视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术后2周,两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视野指数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1)。术后2周,两组情感、精神、心理、社会评分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杨公利陈晶
关键词:垂体瘤垂体瘤切除术生活质量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手术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3年5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0.29±5.25)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1.09±5.21)岁。研究组给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肿瘤切除率,ACTH、PRL、GH水平,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81.67±12.03)min比(114.35±11.68)min、(7.51±1.18)d比(11.07±1.24)d],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72.59±8.14)ml比(85.26±8.3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27、13.154、6.889,均P<0.01)。研究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87.50%(36/40)比70.00%(28/40);χ^(2)=3.660,P=0.056]。术后7 d,研究组血清ACTH、PRL、G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5.37±4.19)pmol/L比(20.01±4.38)pmol/L、(1.33±0.48)nmol/L比(1.71±0.52)nmol/L、(0.88±0.31)nmol/L比(1.09±0.37)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41、3.396、2.752,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45)。结论神经内镜下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较显微镜下入路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激素水平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杨公利陈晶
关键词:垂体腺瘤显微镜神经内镜激素水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