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由

作品数:18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自贡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腹腔
  • 6篇腹腔镜
  • 4篇直肠
  • 4篇手术
  • 4篇术后
  • 3篇切除
  • 3篇肿瘤
  • 2篇修补术
  • 2篇直肠癌
  • 2篇术前
  • 2篇腔镜手术
  • 2篇切除术
  • 2篇切口
  • 2篇疝修补
  • 2篇疝修补术
  • 2篇胃癌
  • 2篇内镜
  • 2篇结直肠
  • 2篇阑尾
  • 2篇腹腔镜手术

机构

  • 18篇自贡市第一人...
  • 1篇南京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南充市中心医...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李由
  • 4篇李蜀华
  • 4篇缪克红
  • 4篇吴红
  • 2篇李洲
  • 1篇刘洋洋
  • 1篇魏尉
  • 1篇李念
  • 1篇郑志强
  • 1篇李世宽
  • 1篇黄河
  • 1篇王培戈
  • 1篇王虹
  • 1篇杨凤
  • 1篇张红妹
  • 1篇张洪微
  • 1篇马勇
  • 1篇王玲
  • 1篇罗文强

传媒

  • 4篇中外医学研究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口腔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肿瘤预防与治...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15例报告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双镜联合治疗15例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均施行内镜定位加腹腔镜手术,其中病变楔形切除术8例(53.33%),肠段切除术5例(33.33%),腹腔镜根治术2例(13.33%)。15例中胃间质瘤3例;结肠绒毛状腺瘤5例,其中1例有灶性恶变;管状腺瘤5例;结肠癌2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7~14 d。术后随访3~12个月,腺瘤恶变及结肠癌术后无一例复发。结论:腹腔镜内镜联合应用拓宽了内镜的应用领域,使内镜和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消化道较大良性病变及较小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
冷蔚李蜀华李由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内窥镜检查腹腔镜检查病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45例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方法:90例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7天为一疗程,治疗2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8例,显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平均住院时间7.8天;对照组治愈22例,显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67%,平均住院时间11.2天。无效行外科手术切除阑尾或行脓肿切开引流,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疗效确切,较单用西医治疗效果更好且住院时间更短。
李由缪克红吴红
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10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的再认识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中转开腹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10例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阑尾慢性炎症(5/10),阑尾根部坏疽穿孔(2/10),阑尾粘液囊肿(2/10),回盲部炎性包块(1/10)。结论:慢性阑尾炎因为粘连较重,肿大明显,是中转开腹的主要因素;其次原因是根部的坏疽、穿孔。对于上述情况,术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与患者做好沟通,术中准确判断是否中转手术,减少手术意外。
冷蔚李蜀华李由
关键词:阑尾炎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中转开腹
基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2018—2021年中国急诊腹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调查及其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调查中国急诊腹部手术(EAS)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情况,进一步探讨其风险因素,为EAS后防控SSI的出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对国家SSI监测网2018—2021年期间前瞻性录入接受EAS的患者信息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30 d。分析数据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术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及血糖水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手术切口等级、是否肠道准备及其方式、是否备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时间等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30 d内SSI的发生情况,包括SSI发生率、感染类型[浅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以及分泌物及脓液培养结果;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 d内病死率、术后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和入住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依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SSI组和非SSI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S后SSI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491例接受EAS的患者,其中男性3169例,女性2322例。168例(3.1%)EAS术后发生SSI(SSI组),非SSI组患者5323例。SSI组中,浅部切口感染69例(41.1%),深部切口感染51例(30.4%),器官(腔隙)感染48例(28.6%);分泌物及脓液培养结果阳性者115例(68.5%),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为40.9%(47/115)。SSI组与非SSI组比较,性别及体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SSI组年龄≥60岁者的比例[49.4%(83/168)比27.5%(1464/5323),χ^(2)=38.604,P<0.001]、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比例[11.9%(20/168)比4.8%(258/5323),χ^(2)=16.878,P<0.001;25.6%(43/168)比12.2%(649/5323),χ^(2)=26.562,P<0.001]以及术前血红蛋白<110 g/L者[27.4%(46/168)比13.1%(697/5323),χ^(2)=28.411,P<0.001]和白蛋白<30 g/L者[24.4%(41/168)比5.9%(316/5323),χ^(2)=91.352,P<0.001]比例均偏高;术前备皮占比偏低[66.7%(112/168)比75.9%(4039/5323),χ^(2)=7.491,P=0.006];术�
郑志强刘洋洋罗文强张洪微王宇译王虹李学民陈红平李由金炜东黄河管玉婷张红妹李世宽任建安王培戈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
Capeox方案、mFOLFOX6方案化疗致结直肠癌患者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分析Capeox方案与mFOLFOX6方案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该院结直肠癌患者159例,监测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指标,进行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指标异常单因素分析,同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指标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化疗方案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临床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9例患者中,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肌钙蛋白异常、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占比较高。不同化疗方案、年龄患者在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指标异常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肿瘤临床分期患者在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指标异常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方案、年龄与心电图和心肌损伤异常有相关性(P<0.05)。结论 化疗方案、年龄是化疗致结直肠癌患者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其中Capeox方案化疗致心脏毒性的发生率高于mFOLFOX6方案化疗。
李权冷蔚李由韩华
关键词:结直肠癌心脏毒性化疗方案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患者外周血MMP-9和PAR-2 mRNA水平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3年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mRNA水平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确诊的174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600 mg/d,1年)分为辅助治疗组(n=62)和未辅助治疗组(n=120),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术前及术后1年)的外周血MMP-9、PAR-2 mRNA水平;将是否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等纳入分析因素,探讨GIST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年时,2组患者外周血MMP-9、PAR-2 mRNA水平均治疗前降低(P<0.05),且辅助治疗组低于未辅助治疗组(P<0.05);截至随访结束,174例GIST患者中有58例(33.33%)术后复发转移,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月收入≤8000元、NIH分级高危、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数>5/50 HPF、肿瘤位置在其他(非胃、结直肠、空回肠、十二指肠部位)、手术根治度非R0是GIST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有效降低GIST患者外周血MMP-9、PAR-2 mRNA水平,但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不是GIS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韩华李由李晓红
关键词:甲磺酸伊马替尼胃肠间质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酶激活受体2
多层螺旋CT、直肠三维超声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直肠三维超声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92例行肛瘘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临床诊断以及术后证实。以手术结果为基准,比较不同检查对肛瘘术前分型诊断准确性以及对肛瘘内口、支管、脓腔诊断情况。结果在术中可知,92例患者中括约肌间型51例、经括约肌型33例、括约肌外型3例、括约肌上型5例。直肠三维超声、MSCT检查对括约肌外型、括约肌上型检出准确率均为100%,在括约肌间型和经括约肌型上MSCT检查准确率稍高于直肠三维超声检查,但两者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MSCT检查对肛瘘内口、支管、脓腔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直肠三维超声检查(P<0.05)。结论MSCT、直肠三维超声均可为肛瘘患者术前分型提供参考,但对于内口、支管以及脓腔诊断MSCT检查优势更为显著。
李剑李由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肛瘘术前诊断
iRoot SP单尖法根管充填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比较iRootSP单尖法充填与热牙胶充填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行根管治疗的磨牙共80颗,随机分为iRootSP单尖法组(试验组)40颗,热牙胶充填组(对照组)40颗。试验组采用iRootSP做根管封闭剂单尖法充填,对照组采用iRootSP热牙胶充填。观察两组根管充填所需时间、充填术后疼痛情况、恰充率、根充成功率。结果:试验组单根根充时间平均(52±1)s,短于对照组的(130±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及对照组根充1年后成功率均为100%。结论:iRootSP糊剂单尖法根管充填操作便捷,节约临床椅旁操作时间,且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缪克红李由辜义陆
关键词:热牙胶充填根管治疗
M0期结肠癌患者术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M0期结肠癌(colon cancer,CC)患者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建立指数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M0期(术前影像学诊断)CC患者218例,根据术后病理诊断分为存在淋巴结转移组(pN+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N0组),比较两组患者LMR、NLR、PLR值的差异及不同LMR、NLR、PLR水平与淋巴结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等的关系,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M0期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指数预测模型。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组(pN+组)CC患者的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及NLR、PLR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N0组)患者,pN+组的单核细胞计数、LMR则低于pN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术前LMR、NLR、PLR水平CC患者的淋巴结分期构成之间存在差异(均P<0.05),术前低LMR组的淋巴结转移数量高于术前高L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LMR、NLR是术前诊断为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576、6.299、0.646和1.516。术前诊断为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函数模型为:h(t)=h0exp(1.576X_(1)+6.299X_(2)+0.646X_(3)+1.516X_(4))。结论:术前LMR、NLR、PLR水平与CC患者淋巴结分期状态密切相关,术前LMR、NLR是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拟合的指数预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M0期C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
曹万龙李由韩华马勇吴红钟仕江冷蔚
关键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
树脂印章法与分层充填技术充填后边缘微渗漏的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比较树脂印章法美学修复充填与树脂分层充填术后边缘微渗漏的情况。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0颗磨牙,于牙合面统一制备深达釉牙本质界以下约1 mm的Ⅰ类洞。随机分成A组20例和B组20例,A组采用印章充填技术进行后牙牙合面美学树脂充填,B组采用树脂分层充填并雕刻牙合面形态。两组充填样本经冷热循环实验后,分别置于2%亚甲基蓝溶液浸泡24 h,干燥后沿样本充填体正中颊舌向剖开,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样本染料渗入情况,评价微渗漏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染料渗入结果表明:A组(印章充填组)与B组(分层充填组)微渗漏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印章组微渗漏低于分层充填组。结论印章法树脂充填术在保证相对美观的同时,可达到更好的边缘封闭,具有临床实用性。
缪克红陈雨荷辜义陆李由杨凤
关键词:分层充填树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