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雅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元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0年云南省元江县甲型副伤寒流行病学调查
- 2014年
- 目的查明2010年云南省元江县发生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10/12月份云南省元江县发生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对出院病例、健康人群和外环境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生伤寒、副伤寒593例,发病率为288.49/10万,实验室确诊病例509例,其中甲型副伤寒病例497例,占实验室确诊病例的97.67%;发病曲线呈单峰状,病例分布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波及到周边乡镇,发病以25~49岁的青壮年为主;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食用生冷食品的危险为对照组的3.644倍(OR=3.644,CI95%:1.507~8.815,P〈0.05));病后带菌率为8.06%,健康带菌率为8.0%;同时从用于浇灌菜地的主污水源头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结论此次疫情可能是由食用受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生、冷食品所引起。
- 王志刚杨汝松张晓和刘泽周燕华李文雅杨认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病例对照研究
- 元江县1953~2012年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了解元江县60年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今后制订传染病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元江县1953~2012年的传染病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元江县1953~2012年共报告传染病28种357 922例,年均发病率3 946.95/10万。消灭了烈性传染染病天花;消除了白喉、脊髓灰质炎、鼠疫、炭疽、百日咳、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已基本消除了疟疾、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新生儿破伤风、麻风病;新发现传染病有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发病率顺位居前五位的传染病由1953~1962年的流感、疟疾、痢疾、麻疹、百日咳转变为2002~2013年的手足口、腮腺炎、肺结核、感染性腹泻、肝炎。2002~2013年,呼吸道传染病在总传染病发病中的构成比由1963~1972年75.87%降至31.89%;肠道传染病由1953~1962年的9.87%上升至49.84%;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由1953~1962年的73.06%降至5.67%;血液性及性传播疾病自1990年后有报道,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艾滋病、肺结核、手足口、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淋病是元江县当前流行的主要传染病。结论元江县60年传染病发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传染病谱、发病顺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后防控工作必须提高传染病法制化管理水平,针对各种传染病流行特征制订综合性防控措施并加以落实,重点抓好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控制以及艾滋病、肺结核、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
- 杨继清王志刚武惠勇李文雅李红星刘冬琴
-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疫情分析
- 2009年至2014年元江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 2017年
- 目的:了解元江县2009年至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2009年至2014年元江县网络报告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结果:2009年至2014年元江县共报告手足口病例4 060例,年均发病率为330.0/10万,发病周期呈"M"型特征。发病高峰时间段有由秋季向冬季和春季移动的趋势,而且自2011年夏季出现峰值后,发病高峰呈"双峰"型特征。病例主要集中在澧江镇、甘庄街道和曼来镇,澧江镇每年发病数均居全县第1位,而且高、中、低海拔地区发病率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581.20,P<0.01),且低海拔发病率最高(533.8/10万),高海拔发病率最低(89.6/10万)。结论:元江县手足口病的防控应结合横向和纵向手足口病发病的特征综合防控,特别是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预警防控工作。
- 李文雅王志刚杨认刘冬琴冉学军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