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乙型
  • 8篇肝炎
  • 7篇乙型肝炎
  • 7篇细胞
  • 7篇酵母
  • 7篇酵母双杂交
  • 5篇蛋白
  • 5篇结合蛋白
  • 5篇抗原
  • 5篇基因
  • 5篇肝细胞
  • 5篇肝炎病毒
  • 5篇表面抗原
  • 5篇病毒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表面抗原中蛋...
  • 3篇蛋白基因
  • 3篇杂交技术
  • 3篇双杂交
  • 3篇羧基末端

机构

  • 13篇哈尔滨医科大...
  • 9篇北京地坛医院

作者

  • 14篇李志群
  • 6篇成军
  • 6篇马英骥
  • 3篇朱思和
  • 2篇陈焕永
  • 2篇李志恒
  • 2篇成军
  • 1篇刘妍
  • 1篇洪源
  • 1篇王菲
  • 1篇李晓东
  • 1篇陈晓红
  • 1篇郭伟
  • 1篇伦永志
  • 1篇王琳

传媒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国际医学...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第五届全国肝...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12检测结果被引量:9
2004年
实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乙型肝炎(AHB)、慢性乙型肝炎(CHB)、非甲~非戊型肝炎(NA~NE)3部分人群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γ干扰素(IFN γ)及白细胞介素-12(IL-12)3种细胞因子水平.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非溶细胞性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机制.
李志群朱思和陈焕永李志恒
关键词:乙型肝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2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意义被引量:2
2004年
实验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73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AHB)患者血清中HBV DNA进行检测并做基因型别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李志群李志恒王菲陈焕永郭伟朱思和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TNF-a,INF-r,IL-12水平与临床转归的探讨
目的:研究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γ-IFN)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非甲-非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在不同临床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中上...
李志群
关键词:AHBCHB
文献传递
酵母双杂交筛选肝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基因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中与HBsAg中蛋白(MHBs)相互作用肝细胞蛋白的基因,探讨MHBs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PCR法以HBVadr亚型全序质粒A7为模板扩增MHBs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扩增并测序鉴定,EcoRI和BamHI双酶切后回收连接到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并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MHBs诱饵质粒并转化酵母AH109,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半乳糖苷酸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阳性酵母菌落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LB平板上,选择并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构建MHBs酵细胞表达载体,配合后筛选出既能在四缺培养基(SD/-Trp-Leu-Ade-His)上培养也能在铺有X-α-半乳糖苷酸的四缺培养基上生长,并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2个,其中一个克隆为人醛缩酶B、另一个克隆为未知功能基因,新基因命名为MBPI。结论扩增出MHBs基因,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2个与MHBs相互作用的肝细胞结合蛋白编码基因,为阐明MHBs的生物学功能及HBV损害肝细胞、致癌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线索。
李志群马英骥成军
关键词:基因肝炎病毒乙型酵母双杂交技术
非细胞毒性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清除HBV而引发的细胞免疫病理损伤,涉及到病毒和机体两方面因素,而非细胞毒性机制在清除HBV中发挥主要作用。
李志群朱思和李志恒成军马英骥
关键词:细胞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毒性T细胞
干扰素联合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01年
陈晓红李志群
关键词:疗效观察干扰素Α-2B拉米呋啶慢性乙型肝炎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肝细胞中与羧基末端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t167蛋白结合蛋白的研究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与羧基末端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t167)具有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以探讨MHBst167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扩增MHB...
李志群成军马英骥
文献传递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肝细胞中与羧基末端截短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t167)蛋白结合蛋白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与羧基末端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t167)具有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以探讨MHBst167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扩增MHBst167基因,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染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染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于涂有Xαgal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挑选阳性克隆,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DH5α大肠杆菌并经氨苄青霉素抗性筛选,提取单克隆菌落质粒DNA,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MHBst167酵母表达载体pGBKT7MHBst167。筛选出阳性菌落28个,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从肝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出7个与MHBst167特异性结合作用的克隆。其中包括人类核糖基化因子1、胎儿肝全长cDNA克隆、人类醛缩酶B果糖二磷酸(ALDOB)、补体3(C3)、人类血清扩散因子(生长调节素B)、人类BAC(细菌人工染色体)克隆GS1306C12。结论成功克隆出MHBst167基因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7个能与MHBst167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结合蛋白基因,根据所克隆到的基因,对以后研究MHBst167的生物学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致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志群马英骥成军
关键词:表面抗原中蛋白酵母双杂交技术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肝细胞中与HBV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中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相互作用肝细胞蛋白的基因,进一步探讨MHBs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HBV adr亚型全基因质粒A7为模板扩增MHBs...
李志群成军马英骥
文献传递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肝细胞中与HBV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中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相互作用肝细胞蛋白的基因,进一步探讨MHBs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HBV adr亚型全基因质粒A7 为模板扩增MHB...
李志群成军马英骥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