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 作品数:26 被引量:144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关节炎患者用药六误区
- 2013年
- 误区一:骨关节炎需要使用抗生素
47岁的商店营业员刘阿姨因为膝关节疼痛来医院就诊,听医生说自己得了骨关节炎,她赶紧问医生,要用抗生素吗?能不能输点液呀?她认为,既然是关节发生了炎症,当然要用抗生素啦,如此骨关节炎才会好得快。
- 李娟董健
- 关键词:关节炎患者骨关节炎用药膝关节疼痛医院就诊营业员
- 一种用于脊柱肿瘤全切手术的线锯引导器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脊柱肿瘤全切手术的线锯引导器,为连贯的空心金属管,空心金属管一端形成直径15mm的半圆形,半圆形部分内侧设有开口,空心金属管另一端形成弧形把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隔离了线锯...
- 米尔萨力江·亚森董健李熙雷姜允琦赵明东李娟
- 文献传递
- 桡骨远端骨折的个体化治疗
-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0 年6 月—201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19 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资料,其中女性79 例,男性40 例,年龄20 岁—85岁,入院确诊后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 施德源姜南春李娟曹渊武
-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联合应用局部缓释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后联合应用局部缓释抗结核药物以达到控制病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2例为翻修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2~67岁,平均(48.7±13.3)岁。病变累及范围为T8~S1。14例为单纯后路手术,4例为前、后路联合手术。病灶清除后均采用OSTEOSET系列RBK药物载体型人工骨混合异烟肼、链霉素,联合自体骨植骨内固定。化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ankel分级及Cobb角评估术后疼痛、脊髓神经损害和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并观察结核治愈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9~56个月,平均39.5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未发现耳毒性及局部神经刺激症状。1例L2,3结核患者术后18个月局部复发。术后6月,18例患者的植骨均得到融合,无内固定并发症,后凸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结论OSTEOSETRBK药物载体型人工骨混合链霉素、异烟肼局部应用联合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有利于控制病灶感染,术后复发率低;联合应用自体骨植骨有助于骨融合。
- 李娟王会仁姜允琦周健李熙雷周晓岗董健
- 关键词:胸椎腰椎结核骨代用品
- 下肢急性缺血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情况调查
- 目的:通过调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或血管损伤行急诊血运重建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情况,探讨最佳治疗方案和手术时机,提高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因下肢动脉栓塞或...
- 李娟姜南春施德源
- 关键词:骨筋膜综合征下肢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
- 新型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皮质骨缺损
- 董健周健方涛林李熙雷周晓岗戴文达林红陈峥嵘李娟马易群
- 大块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临床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仍无理想治疗方法,组织工程骨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紧紧围绕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兔大段骨缺损所需三大要素:成骨诱导因子、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进行提高成骨效能和促进人工骨的血管化的系...
- 关键词:
- 关键词:骨缺损成骨皮质骨
- 脊柱结核手术时机的选择被引量:23
- 2014年
- 随着外科技术和植人物的进步,在抗结核药物的保护下,对有手术指征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仍然存在较多争议。脊柱结核术前是否必须进行2~4周的抗结核治疗?是否必须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正常后才能手术?抗结核化疗期间出现脊髓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是否应及早减压手术?这些问题是争论的焦点。
- 董健李娟
- 关键词:脊柱结核抗结核药物红细胞沉降率脊髓神经功能内固定手术抗结核治疗
- 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双侧椎旁脓肿或双侧腰大肌脓肿
-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合并双侧椎旁脓肿或双侧腰大肌脓肿的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手术指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 年1 月-2009 年1 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
- 董健李娟李熙雷周晓岗周健马易群李超
-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后路手术后路内固定
- 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3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17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88例,女84例;年龄18—84岁,平均(50.9±18.7)岁。其中98例伴有冷脓肿,56例存在结核中毒症状。病灶部位以胸椎(112例,65.1%)和腰椎(40例,23.3%)最为常见,颈椎及骶椎少见。结核累及2个椎间隙最为常见(116例,67.4%),其次为累及多个椎间隙(32例,18.6%),其余则为累及单间隙(24例,14.0%)。38例采用前路手术,54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80例采用后路手术。58例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临床参数,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各参数与并发症的发生是否相关,再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手术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172例患者中共有72例(41.9%)发生并发症,其中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33.7%(58/172),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0.5%(18/1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部位、血红蛋白值、电解质紊乱、术后ASIA评分、术中出血量、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采用后路手术与发生局部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100g/L、术后神经功能较差(ASIA评分)、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28d均与出现术后并发症相关。结论术前贫血(血红蛋白〈100g/L)、术后神经功能差和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28d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陈雁华李娟陈子贤周晓岗董健
- 关键词:结核脊柱脊柱融合术手术后并发症
-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指征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8岁,平均47.5岁;病史0.5~36个月。12例合并腰大肌脓肿,8例为双侧;23例有椎管内压迫,后凸畸形Cobb角9°~30°。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前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0例;术前VAS评分5~10分,平均7.5分。椎体间植骨病例均采用自体骨。术后1周左右戴支架下床活动,服用标准疗程三联或四联抗结核药。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6例获得9~70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3分,平均1.6分,VAS评分改善平均5.8分。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获得不同程度改善,ASIA分级:1例B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D级共10例,9例恢复至E级,1例无改变。椎体间植骨病例6个月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至0~12°,随访丢失1°~2°。无复发病例,4例年轻患者在病灶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可在一次手术中同一切口内达到椎管内减压、脊柱矫形、融合和脊柱恢复稳定的目的,清除双侧腰大肌脓肿无需行双侧切口,清除胸椎病灶能避免经胸手术带来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 李娟周健董健李熙雷周晓岗
-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腰大肌脓肿后路手术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