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天豪

作品数:19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冶金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手术
  • 5篇颅内
  • 5篇儿童
  • 4篇囊肿
  • 3篇蛛网膜
  • 3篇蛛网膜囊肿
  • 3篇网膜
  • 3篇网膜囊
  • 3篇膜囊肿
  • 3篇脑室
  • 2篇动脉瘤
  • 2篇治疗儿童
  • 2篇入路
  • 2篇神经内镜
  • 2篇手术治疗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文献复习
  • 2篇显微手术
  • 2篇疗效

机构

  • 19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19篇李天豪
  • 9篇孙红卫
  • 7篇宋来君
  • 7篇郭付有
  • 6篇张鹏
  • 4篇马斯奇
  • 4篇闫东明
  • 3篇刘献志
  • 3篇吴力新
  • 3篇赵培超
  • 3篇刘学友
  • 3篇朱旭强
  • 3篇郭孟果
  • 2篇王蒙
  • 2篇王泽明
  • 2篇王蒙蒙
  • 2篇陈迪
  • 1篇丁大领
  • 1篇胡岩
  • 1篇阎静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鞍区皮样囊肿破裂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鞍区皮样囊肿破裂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经影像学、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破裂的鞍区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头痛15例、癫痫3例及视力视野障碍3例等;经额下-翼点入路3例,单纯翼点入路15例,额下入路1例,19例均近全切;术后并发头痛2例、癫痫1例、发热4例、多尿2例、皮下积液1例、视物重影1例、脑积水3例等,经积极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好转或痊愈;8例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复发1例,无早起死亡病例。结论:鞍区皮样囊肿破裂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术前多以头痛、癫痫及视力视野障碍等为主要症状起病,应根据病变具体生长方向个性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操作须轻柔,注意对周边动静脉及脑组织加强保护,待病变取出后用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反复彻底冲洗瘤腔直至冲洗液变清亮为止;患者术后反应重,须加强护理并积极防治并发症。
曹玉魁宋来君郭付有李天豪
关键词:皮样囊肿鞍区翼点入路
分阶段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后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行为、自护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23年
目的探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后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28例脑卒中后偏瘫合并DVT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分组,2021年1~10月就诊的64例患者纳入常规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就诊的64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健康行为及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患肢肿胀度、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健康行为优良率为84.3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ESCA、GQOL-74评分分别为(159.67±5.07)分、(91.02±2.47)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138.25±7.68)分、(85.39±5.21)分,SAS、SDS评分分别为(38.63±4.86)分、(35.24±4.27)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7.29±5.07)分、(43.87±5.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为(31.83±1.10)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24.39±2.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小腿周径差值为(2.62±0.42)cm,明显大于常规组的(1.94±0.4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可提升脑卒中后偏瘫合并下肢DVT患者健康行为水平及自护能力,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减轻患肢肿胀度,调节患者应对方式。
罗玉茹魏苗王梦涵李天豪
关键词:分阶段健康教育脑卒中自护能力
双交叉C2椎板钉棒内固定新技术治疗复杂寰枕部畸形
寰枕部畸形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疾病,患者除表现为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SM)外,常合并寰枕部骨质畸形,包括扁平颅底、颅底陷入、寰枕融合、寰枢关节脱位以及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014年1月...
郭付有刘献志陈曦宋来君李天豪郭孟果
关键词:疗效评价
先天性巨毛痣相关脑黑色素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4年
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是由黑色素性痣细胞增生引起的良性病变[1],当其直径超过20 cm时,即可诊断为先天性巨毛痣(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GCMN)。该病十分罕见,新生儿中发病率小于1/20000[2]。GCMN相关脑黑色素瘤十分罕见,最早由Hoffman等[3]于1967年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0年11月收治1例GCMN相关脑黑色素瘤,报道如下。
李天豪张鹏孙红卫
关键词:黑色素瘤
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5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05—2014-07采用侧脑室外引流、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加侧脑室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加侧脑室外引流术等方法治疗5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50例患者3周后以GOS评分结果1分(死亡)7例(14%),2分(植物生存状态)3例(6%),3分(重度残疾)10例(20%),4分(中度残疾)19例(38%),5分(恢复良好)11例(22%)。结论侧脑室外引流、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是治疗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有效治疗方法,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普及,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手术等治疗方式可降低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改善预后。
王德群宋来君郭付有孙红卫郭孟果李天豪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治疗
儿童颅内巨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郭付有郭孟果李天豪宋来君刘献志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的11例鞍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8岁(范围:23~75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例,头晕4例,性欲减退1例,意识障碍1例,视力障碍7例和混合性垂体功能障碍5例。患者术前MRI图像均可见鞍窝扩大,MRI增强图像显示鞍内蛛网膜囊肿囊壁未见强化,CT图像可见鞍底受压变薄。9例患者囊肿向鞍上扩展,鞍隔受压呈“弓形”,7例囊肿向上压迫视交叉。患者均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开囊肿壁,充分引流并填塞肌肉。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垂体内分泌功能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鞍区MRI图像可见囊肿明显减小或消失。发生颅内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2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术后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5例;垂体内分泌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者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0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囊肿部分复发,因未出现新发症状,予继续随访,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是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可行方案。
刘超吴春莉齐旭丽孙红卫李天豪郭社卫张鹏
关键词:蛛网膜囊肿蝶鞍神经内镜手术方式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策略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35例(动脉瘤37枚)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和随访结果。结果共夹闭动脉瘤22个,夹闭并切除动脉瘤13例,1例行动脉瘤夹闭并动静脉畸形切除术,1例行孤立术;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1例,大脑后动脉瘤10例,小脑后下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3例(其中夹层动脉瘤1例),小脑上动脉瘤及小脑前下动脉瘤各2例;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颞下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和远外侧入路。出院6个月按GOS评分,24例恢复良好,6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重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结论后循环动脉瘤毗邻重要结构,位置深,操作空间小,手术难度大;术前充分评估,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是患者获益的关键。
张鹏孙红卫王蒙蒙李天豪丁大领刘献志
关键词:疾病特征显微外科手术后循环
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荧光素钠染色技术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HGG)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脑功能区HGG患者,其中49例(观察组)术前行增强MRI与DTI,术中应用荧光素钠染色技术引导切除肿瘤;46例(对照组)术前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按传统方法切除肿瘤.术后72 h内复查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1个月后评估患者的肌力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结果 观察组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7%对比45.7%,P<0.001).观察组肌力下降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4%对比47.8%,P=0.005),而KPS评分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5%对比47.8%,P=0.029).观察组应用荧光素钠染色技术识别胶质瘤范围的灵敏度为91.7%(44/48),特异度为90.0% (45/50).结论 对脑功能区HGG患者应用DTI联合荧光素钠染色技术能够引导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最大程度地保护脑白质纤维束,降低手术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陈迪马斯奇吴力新朱旭强李雪元李天豪阎静杨召阳闫东明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弥散张量成像神经外科手术荧光素钠脑功能区
儿童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诊治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诊断、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诊断为颅内AT/RT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体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采用Log-rank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研究影响生存的因素。结果本组患儿男12例,女3例;中位年龄5.5岁(8个月~17.1岁);患儿均首选手术切除,其中全切10例,次全切5例;6例患儿行"手术+放疗+化疗+鞘内注射",4例患儿行"手术+化疗+鞘内注射",2例患儿行"手术+放疗",3例患儿仅行手术治疗。截至2020年1月,15例患儿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1~27个月),存活率为33.3%。患儿1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71.5%和49.7%,2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17.9%和0。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3岁和≥3岁患儿1年OS率分别为87.5%和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7,P=0.039)。全切组和次全切组患儿1年OS率分别为90.0%和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7,P=0.014)。肿瘤未播散组和播散组患儿1年OS率分别为100.0%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5,P=0.002)。标危组和高危组患儿1年OS率分别为88.9%和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1,P=0.024)。COX回归模型显示,年龄、肿瘤切除程度、肿瘤是否播散和危险度分层是影响患儿O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3.411、3.795、5.245、3.397,P=0.025、0.011、0.001、0.017]。结论儿童颅内AT/RT临床罕见,初诊困难,预后差,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仍是首选治疗,年龄、肿瘤切除程度、肿瘤是否播散和危险度分层是AT/RT患儿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蒙赵毅赵培超张鹏潘圆圆李天豪刘学友王泽明邱成茗张仁德孙红卫
关键词:儿童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