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屈光
  • 2篇单眼
  • 2篇单眼先天性白...
  • 2篇散光
  • 2篇内障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白内障
  • 2篇儿童
  • 2篇儿童青少年
  • 2篇白内障
  • 1篇胸部
  • 1篇胸部正侧位
  • 1篇胸部正侧位片
  • 1篇眼部
  • 1篇眼部检查
  • 1篇眼球突出
  • 1篇遗传病
  • 1篇遗传病史
  • 1篇隐匿

机构

  • 8篇济南市第二人...
  • 3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山东省警官总...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作者

  • 8篇李倩
  • 4篇傅特
  • 4篇李忠恩
  • 3篇赵淑静
  • 2篇黄春梅
  • 2篇高蕾
  • 2篇金磊
  • 1篇杨珺
  • 1篇王建荣
  • 1篇范传峰
  • 1篇张欣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后部肌间缝线加强上亘肌转位木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完全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术中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所致内斜视21例21只眼,对术前、术中及术后6个月眼位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21例行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术,术中观察上直肌完全转位于外直肌止端上方矫正内斜(12±3.2)°,上直肌与外直肌止端后8 mm处行后部肌间缝线加强术后矫正内斜(4.2±1.6)°,内直肌后徙6~10 mm,矫正内斜(14.5±4.2)°,术后内斜矫正效果显著,患者复视现象明显减轻,患眼外转较术前改善,术后未引起明显的垂直及旋转性斜视。随诊6月至2年,已矫正眼位稳定,疗效显著。结论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是可行的,且疗效稳定。
杨珺李倩赵淑静
关键词:外展神经麻痹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青光眼一例被引量:2
2015年
患者女性,19岁.因自幼左眼球突出,逐渐加重3年,于2008年3月7日来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全身检查:全身皮肤散在直径0.5 ~6.0 cm不规则咖啡斑样改变(>6处),脊柱侧弯畸形(图1),双前臂中段可见一个1 cm×1 cm大小皮下结节,质软,无压痛,边界清楚,活动度可;胸部正侧位片示脊柱弯曲畸形,心肺大致正常;颅脑MRI扫描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无光感;右眼眼前节和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左眼搏动性眼球突出,眼球各方向活动均明显受限,眼睑未扪及肿物,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表面见数个大泡,颞侧巩膜扩张变薄,上方可透见色素膜(图2).
李倩王建荣李忠恩
关键词:青光眼左眼球突出脊柱侧弯畸形胸部正侧位片眼部检查
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0月~12月对济南市12个区县1056所学校1016053名年龄6~18岁学生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测,分析屈光参差的发生率及不同类型分布情况。结果屈光参差检出率21.05%(213879/1016053)。屈光参差程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B=0.944,95%置信区间1.353~2.166,P<0.001)。其中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检出率最高(10.76%,109327/1016053)。总体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不同,右眼具有更高度的近视或更低度的远视(t=17.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发生率较高。年龄及近视为屈光参差显著相关因素。
尹晓琳金磊高蕾李倩赵淑静傅特
关键词:近视散光
济南市6~18岁儿童青少年散光分布特征及矫正情况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调查济南市6~18岁儿童青少年散光的流行病学分布,探讨该人群散光类型和程度的分布规律。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本研究于2021年10—12月对济南市12个区县1056所学校共1034863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及屈光筛查。采用满足GB/T1533的视力表检查视力,采用符合ISO0342要求的台式电脑验光仪对筛查学生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测,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年龄变化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类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最终纳入年龄6~18岁中小学生1016053人数据进行分析。济南市6~18岁学生散光患病率为48.8%,其中轻度散光率为25.9%,中度散光率为16.6%,重度散光率为6.3%。男生散光率为50.0%,女生散光率为47.4%。单纯左眼散光率(15.8%)明显高于单纯右眼散光率(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00,P<0.001)。双眼均散光率(25.7%)高于单眼散光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40,P<0.001)。轻、中、重度散光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82.8、-181.0、-91.3,均P<0.001)。顺规散光在不同性别、眼别中均占比最大,其中左眼顺规散光占比最大,为93.1%。顺规散光构成比中,男生高于女生,左眼高于右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岁之后,复合远视散光随年龄增长占比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3.3,均P<0.001)。复合近视散光随年龄增长占比逐渐增大(Z=-82.9,均P<0.001)。散光总矫正率为46.1%。结论:散光在6~18岁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各年龄组散光度分布均以低中度散光为主。不同分类中以顺规散光、复合近视散光为主。
尹晓琳金磊李倩高蕾赵淑静刘超凡傅特
关键词:散光屈光不正儿童青少年流行病学
隐匿性巩膜裂伤漏诊一例
2009年
黄春梅范传峰李倩张欣
关键词:巩膜裂伤隐匿性手术
Goldenhar综合征一例
2013年
患儿男,2岁。吲发现右眼角结膜肿物2年于2009年10月20日入院。患儿父母述患儿自出生时就发现右眼角结膜肿物,且逐渐增大。患儿行右颊横裂手术2年。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生后无紫绀及吸氧史。母亲孕期无服药史,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遗传病史。
李倩李忠恩黄春梅
关键词:GOLDENHAR综合征患儿父母结膜肿物足月顺产母亲孕期遗传病史
婴儿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压贴球镜矫正单眼先天性自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46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年龄6~18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人工晶状体植入组(A组)和压贴球镜组(B组),随访1年,观察视力变化及术眼情况。结果二组术后1年视力较术后1周均f珥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43.02,P〈0.01,95%可信区间:0.302~0.332;tB=25.62,P〈0.01,95%可信区间:0.158~0.186),二组术后1年与术后1周视力差值为0.317±0.023和0.172±0.019,A组较B组视力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1,P〈0.01,95%可信区间:0.132~0.158)。炎性反应重者A组10例(43.48%)、B组3例(1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P=0.049);视轴区出现致密纤维增殖膜A组6例(26.09%)、B组7例(3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7,P=0.743);二组均未见其它眼部并发症。结论对6~18个月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患者可用压贴球镜行屈光矫正。
李倩李忠恩傅特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婴幼儿
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功能长期随访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的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60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按手术时年龄分为3组。A组:〈1岁;B组:≥1岁且〈2岁;C组:2-6岁。随访期5年,观察患儿术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视觉诱发电位(VEP)和双眼视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1、3和5年最佳矫正视力、VEPP100潜伏时和振幅均优于术后1周;术后1年上述指标优于术后6个月;术后1、3和5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力:术后6个月vs术后1周:qA=60.10,qB=99.51,qc=56.09;术后1年Vs术后6个月:qa=6.71,qb=8.72,qcc=9.73;术后3年vs术后1年:qA=1.10,qb=1.30,qc=1.00;术后5年Vs术后3年:qa=O.35,qb=0.76,qc=0.25。P100潜伏时:术后6个月vs术后1周:qa=92.31,qb=109.21,qc=83.51;术后1年Vs术后6个月:qa=45.07,qb=49.29,qc=48.17;术后3年V8术后1年:qA=1.88,qb=1.54,qc=1.66;术后5年Vs术后3年:qa=1.20,qb=1.59,qc=1.02。振幅:术后6个月Vs术后1周:qa=140.97,qb=100.99,qc=95.81;术后1年vs术后6个月:qA=74.66,qb=98.97,qc=76.95;术后3年Vs术后1年:qA=1.57,qb=1.79,qc=1.02;术后5年vs术后3年:qa=1.72,qb=0.67,qc=1.59。三组术后5年与术后1周视力差值分别为0.411±0.026、0.387±0.022和0.214±0.015(qab=4.49,qbc=53.47,qac=47.33);P100潜伏时差值分别为(64.78±1.06)ms、(42.67±1.02)ms和(32.65±0.92)ms(qab=93.54,qbc=59.30,qAC=150.18);P100振幅差值分别为(12.74±0.26)uV、(9.08±0.22)uV和(6.88±0.21)uV(qab=68.55,qbc=58.65,qac=117.00),均从A组依次减小。三组各有20(71.43%)(20/28)、20(33.33%)(20/60)和10(13.89%)(ion2)例获得不同程度�
李倩李忠恩傅特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视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