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哌瑞松霜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疗效观察
- 2000年
- 赵林栋王玉坤李丽
- 关键词:皮肤病湿疹皮炎
-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将我院2007年2-9月15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和老年组(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且男性患者较女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为重。中青年组较老年组高血压患病率低。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青年组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构成比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以男性为主,对其早期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 李丽高大胜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中青年人
-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2007年2月~2008年3月冠心病患者275例,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n=100)和老年组(≥60岁,n=175),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高血压病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62%vs39%,P〈0.01),且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1)。老年组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组ACC/AHA积分和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多并发高血压病和高血尿酸,病变程度较重且较弥漫。
- 李丽高大胜蔡鑫胡司淦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老年人
- 三联药物方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病原菌清除率、病程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三联药物方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病原菌清除率、病程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替加环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免疫增强剂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清除率、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前后体温、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病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复常、咳嗽消失及肺部啰音消失等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温和WBC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体温和WB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CT、CRP及IL-10水平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PCT、CRP及IL-10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药物方案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可有效控制其病情进展,提高病原菌清除效果,加快病情康复进程,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
- 陈海宏张翠萍李明李丽
- 关键词:肺炎疗效比较研究
- 9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结局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分析9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结局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经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人。分析心肺复苏成功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热、多尿、血肌酐升高、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结果 90例中存活26例,其中长期植物状态6例,最终复苏成功11例,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9例。根据心肺复苏结局分为存活组(26例)与死亡组(64例)。存活组高热、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发生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年龄>70岁、性别、多尿、血肌酐升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复苏成功者的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者、长期植物状态者、死亡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者、长期植物状态者、死亡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的死亡率依然较高,其中高热、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均会对心肺复苏病人结局造成影响。
- 李丽
- 关键词:心肺复苏多脏器功能障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01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4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0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与37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等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HD组血浆Fg[(3.75640±1.15034)g/L]均较对照组Fg[(2.85140±0.64145)g/L]显著升高(P<0.001);并且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纤维蛋白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按疾病类型分组后AMI组血纤维蛋白原均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结论血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 李丽高大胜
- 关键词:血浆纤维蛋白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对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意义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研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在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139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肺损伤程度分为4组:无肺损伤组(35例)、轻度肺损伤组(26例)、中度肺损伤组(18例)、重度肺损伤组(60例);根据治疗结果不同分为3组:治愈组(86例)、3d内死亡组(22例)、3d后死亡组(31例)。重度肺损伤组60例患者又分为3组,重度肺损伤治愈组(8例)、重度肺损伤3d内死亡组(22例)、重度肺损伤3d后死亡组(30例)。统计分析第1、3、5、7、9天各组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结果中毒后第1天,重度肺损伤组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升高,与无肺损伤组、轻度肺损伤组和中度肺损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总数:(9.2±3.0)x10^9/L、(9.6±3.6)×10^9/L、(10.3±4.7)×10^9/L比(18.6±7.6)×10^9/L;中性粒细胞数:(7.1±2.8)×10^9/L、(7.54-3.7)×10^9/L、(8.04-3.8)×10^9/LI:L(16.1±6.9)×10^9/L,均P〈0.05]。3d内死亡组和3d后死亡组患者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高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毒后第1天:(9.8±3.8)×10^9/L比(24.0±7.1)×^9/L比(16.04-6.2)×10^9/L,(7.7±3.5)×10^9/L比(20.94-6.3)×10^9/L比(13.9±5.7)X^9/L;中毒后第3天:(9.6±3.9)×^9/L比(22.0±7.2)×^9/L比(16.2±6.6)×^9/L,(7。5±3.4)×^9/L比(19.04-6.4)x^9/L比(13.9±5.7)×^9/L,均P〈0.05]。中毒后第3天,重度肺损伤治愈组患者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与重度肺损伤3d内死亡组和重度肺损伤3d后死亡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0±7.2)×^9/L比(16.4±6.5)×^9/L比(9.5±4.7)×^9/L;(19.0±6.4)×^9/L比(14.2±5.6)×^9/L比(7.8±4.
- 张翠萍王胜武李丽
- 关键词:肺损伤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草枯中毒预后
- 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CAG)特点。方法本院148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52),普通老年组(年龄t〉60-〈75岁)(n=74)和高龄老年组(年龄≥75岁)(n=22),对3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吸烟者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P〈0,05),而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低于高龄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普通老年组左回旋支(LCX)和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普通老年组ACC/AHA积分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冠心病防治措施,对合理防治冠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 李丽高大胜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 老年人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和不同类型CHD的关系。方法64例老年CHD患者为CHD组,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23例,双支血管病变组19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7例;21例老年非CHD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浆Fg和血脂等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老年CHD组血浆Fg为(4.07±1.18)g/L,对照组为(3.05±0.78)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血浆Fg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AMI组和UAP组血Fg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Fg在老年CH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参考指标。
- 李丽高大胜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纤维蛋白原冠状动脉造影
- 急性重症甲基苯丙胺中毒一例诊治反思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甲基苯丙胺中毒的救治要点,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重症甲基苯丙胺中毒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口服甲基苯丙胺后出现意识障碍、谵妄2 h入院,主要表现为昏迷、躁动、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等拟交感综合征症状,因病史明确,诊断为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洗胃过程中出现呼吸心跳停止,予心肺复苏并静脉滴注纳洛酮,病情进展迅速,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短时间内再度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反复心肺复苏,最终抢救无效,入院1.5 h后临床死亡。结论对于急性重症甲基苯丙胺中毒,诊断应与急救并重。诊断时重视拟交感综合征临床表现;救治时在加强呼吸、循环支持的同时行洗胃等去毒物治疗,必要时行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 李丽李毅
- 关键词:甲基苯丙胺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