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蕴绮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壶菌
  • 2篇实时PCR
  • 2篇系统发育
  • 2篇系统发育分析
  • 2篇发育分析
  • 1篇泽蛙
  • 1篇实时PCR检...
  • 1篇蟾蜍
  • 1篇两栖
  • 1篇两栖类
  • 1篇馆藏
  • 1篇分化
  • 1篇分化研究
  • 1篇风险评估
  • 1篇病原
  • 1篇宠物
  • 1篇出口

机构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北京自然博物...

作者

  • 3篇朱蕴绮
  • 3篇王晓龙
  • 2篇白世卓
  • 1篇王思睿

传媒

  • 2篇经济动物学报
  • 1篇畜牧兽医科技...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韩国两栖宠物出口对中国壶菌病输入风险预测被引量:2
2014年
近年来,壶菌病已经成为危害全球两栖类种群数量的最重要的真菌性传染病,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由于其传播扩散能力极强,对有着两栖类贸易往来的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潜在威胁。在亚洲,韩国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证实在本土存在壶菌的国家。随着韩国两栖类宠物对中国出口数量的增加,明确其壶菌输出对我国的风险极其重要。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运用释放评估、接触暴露评估、后果评估技术整合得到韩国壶菌的输出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壶菌输入后定植和传播的可能性评估结果。研究发现韩国壶菌对我国的输出风险评估和输入后定植传播的可能性评估结果均为"高"。韩国因两栖类宠物贸易输出引起的壶菌病对我国输入性风险较高,而且一旦传入其定植、扩散的风险也为高风险。
王晓龙王思睿张子群朱蕴绮
关键词:壶菌风险评估
蟾蜍壶菌病病原遗传分化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壶菌病为近年发现的两栖类动物重要传染病,对野生和养殖种群危害极大,为确定药用经济动物蟾蜍历史上壶菌病感染情况,提高养殖蟾蜍疾病防治水平,选取某博物馆馆藏采集于四川的蟾蜍标本32只,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进行壶菌检测,并对定量PCR产物克隆、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判定其来源。最终得到定量PCR标准曲线:Y=-3.0X+32.39;相关系数R2=0.999 6;检测结果为阳性样本12只,检出率37.5%。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我国的壶菌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一类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菌株呈现高度的亲缘关系;另一类则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地区分布的壶菌有明显的不同,显示其独特性。这提示我国蟾蜍壶菌病的防制应更具针对性,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
曾朝辉白世卓朱蕴绮王晓龙
关键词:蟾蜍壶菌实时PCR系统发育分析
馆藏泽蛙标本壶菌病原实时PCR检测与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为研究、验证我国两栖类壶菌病的历史疫情,从时间和系统进化角度追溯壶菌的来源,该研究选取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1982年采集于广东的泽蛙标本39只,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进行壶菌检测,并对定量PCR产物克隆、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判定其来源。最终得到定量PCR标准曲线:Y=-3.1X+32.65;相关系数R2=0.999 8;检测结果为阳性样本12只,检出率30.8%;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我国的壶菌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一类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菌株呈现高度的亲缘关系;另一类则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地区分布的壶菌有明显的不同,显示为独特类型。该研究把我国壶菌感染的最早记录推进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
曾朝辉白世卓朱蕴绮王晓龙
关键词:泽蛙壶菌实时PCR系统发育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