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软组织
  • 8篇软组织缺损
  • 8篇皮瓣
  • 8篇缺损
  • 8篇组织缺损
  • 8篇外科
  • 7篇外科皮瓣
  • 6篇骨折
  • 3篇动脉
  • 3篇皮瓣修复
  • 3篇前足
  • 3篇转子间
  • 3篇足软组织缺损
  • 3篇腓动脉
  • 3篇内固定
  • 3篇股骨
  • 2篇手术
  • 2篇髓内
  • 2篇髓内钉
  • 2篇盆骨

机构

  • 13篇漯河医学高等...
  • 2篇河南省洛阳正...

作者

  • 15篇易先达
  • 9篇李俊明
  • 9篇李道选
  • 7篇贺喜顺
  • 6篇黄贺军
  • 5篇代彭威
  • 4篇李智浩
  • 4篇张绍安
  • 4篇魏新军
  • 3篇郑水长
  • 3篇张云飞
  • 2篇李艳华
  • 2篇张志敏
  • 2篇远东涛
  • 2篇马献忠
  • 2篇邓俊森
  • 2篇蔡喜雨
  • 2篇畅宁
  • 2篇吴晓阳
  • 1篇高利峰

传媒

  • 5篇中医正骨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医学会手...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远端分叶的前臂骨间背皮瓣修复手背联合指背皮肤缺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总结远端分叶的前臂骨间背皮瓣转移修复手背联合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手背联合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远端分页的前臂骨间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其中急诊修复4例,延期手术修复12例,皮瓣切取面积约6cm×7cm~9m×12cm,血管蒂长8~10cm。结果:除1例由于蒂部缝合较紧,皮瓣出现瘀血、肿胀,经及时敞开蒂部,油纱湿敷保护,皮瓣转红润,1周后肿胀消退后闭合伤口,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随访3个月~4年,皮瓣外形佳。结论:该类皮瓣不损伤肢体主干血管,皮瓣血运丰富,解剖恒定,血管蒂长,皮下组织较薄,肤色与手背皮肤相近,是修复手背联合指背皮肤缺损的较佳选择。
张云飞李俊明郑水长易先达李道选张龙张志敏
关键词:前臂外科皮瓣软组织缺损
动力髋螺旋刀片系统治疗老年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1
2014年
2010年7月~2012年8月,我科应用动力髋螺旋刀片系统( DHSA)治疗21例稳定性股骨转子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李智浩张绍安魏新军易先达贺喜顺远东涛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人
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总结应用5种不同类型的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自2001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5种类型的皮瓣(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环指指动脉侧方岛状皮瓣、示指背侧皮瓣、踇趾腓侧皮瓣、踇甲皮瓣)共69块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63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16~59岁,平均32岁。机器伤46例,鞭炮炸伤4例,车祸伤4例,电锯伤4例,烧伤1例,指端再植术后坏死2例,重物砸伤2例。缺损面积:1.5 cm×2.0 cm~4.0 cm×5.0 cm。急诊手术47例,16例延期手术修复。结果:1例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切取失败,改行其它皮瓣修复,1例趾腓侧皮瓣术后动脉顽固性痉挛致坏死,1例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蒂部缝合较紧,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1/3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3例皮瓣在术后36~48小时皮瓣明显肿胀,呈淡紫色,皮瓣远端出现表皮下积液、水疱等情况,经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未经特殊处理均顺利成活,成功率95.6%。随访6个月~5年,皮瓣外形好、耐磨,吻合神经的24例,皮瓣两点分辨觉在6~9 mm,没有吻合神经的皮瓣由于受区神经的长入也产生了保护性感觉功能,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有异位定位感觉。结论:治疗拇指软组织缺损,应根据病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创面,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皮瓣本身的特点,充分考虑供区的功能和美观要求,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皮瓣,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李俊明郑水长李道选易先达蔡喜雨张志敏黄贺军
关键词:拇指软组织缺损外科皮瓣
改良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弹性髓内钉自肱骨远段两侧交叉进针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组共23例,其中21例采用闭合复位、2例采用辅助小切口复位后交叉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于术后12个月对患侧进行肩、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患侧肩关节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术后12月功能评分平均为(95.3±7.2);肘关节采用Mayo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术后12个月时疗效评价: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4.6%。结论应用交叉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较传统外侧进针同样有效,操作简化,值得推荐。
贺喜顺张绍安魏新军易先达
关键词:内固定骨折儿童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
2011年
199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2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张云飞李俊明李道选易先达杨凤云
关键词:足损伤腓肠神经外科皮瓣
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前足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应用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对12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6...
李俊明易先达黄贺军李道选代彭威杨贺军
关键词:腓动脉腓浅神经外科皮瓣前足
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前足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应用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对12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6c...
李俊明易先达黄贺军李道选代彭威杨贺军
关键词:腓动脉腓浅神经外科皮瓣前足
文献传递
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行皮瓣修复术的19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切取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6例甲级愈合,2例皮瓣远端少量坏死,给予换药和疮疡灵外用后愈合,1例合并感染延迟愈合,19例供区植皮均成活良好。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其皮瓣带蒂转移、操作简单、不固定肢体、亦可行早期活动及功能康复,病人痛苦少,为广大医生容易开展和患者容易接受。
易先达李俊明李道选黄贺军代彭威
关键词:外科皮瓣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
再次内固定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内固定失败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再次内固定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内固定失败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4月,采用再次内固定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内固定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60~91岁,中位数78岁;左侧6例,右侧11例。Evans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1例。初次手术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7例、动力髁螺钉内固定2例、骨圆针内固定1例、Gamma钉内固定2例、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2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3例。初次内固定失败类型包括螺钉切割5例、螺钉断裂6例、髋内翻3例、骨折畸形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1例。合并骨质疏松症16例、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3例、呼吸系统疾病3例。初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6~38周,中位数16周。观察翻修术后患者失血、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7例,术后前3天血红蛋白下降明显11例,输红细胞2~6个单位,中位数2.5个单位;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中位数9个月。行再次内固定术12例,其中动力髁螺旋刀片系统固定1例、股骨近端重建髓内钉固定2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9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中位数6个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例,髋关节功能均恢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18~39分(中位数31分)提高至69~94分(中位数89分)。无螺钉切割、松动、断裂及髋内翻、骨量丢失、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和骨质破坏情况,采用再次内固定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治疗内固定失败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髋关节功能,疗效满意,安全可靠。但翻修手术创伤较大,应完善各项检查,请相关科室会诊,待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后才可进行手术,且术后应密切监测血红蛋�
张绍安易先达魏新军贺喜顺李智浩彭高峰
关键词:髋骨折转子间骨折手术后并发症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TileC1、C2型骨盆骨折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采用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手术治疗骨盆骨折患者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22~65岁,中位数46岁。Tile骨折分型,C1型29例、C2型12例。合并骶丛神经损伤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9 d,中位数8 d。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拍摄正位、骨盆入口位、骨盆出口位X线片,根据骨折移位程度,依据Matta骨盆骨折复位判断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依据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评定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术后1个月,骨盆骨折复位优19例、良14例、可7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评分51~100分,中位数85分;优21例、良11例、可8例、差1例。并发切口感染5例,经换药处理后感染控制;并发外固定架针道感染19例,去除外固定架并予以换药处理,感染控制,针道愈合;并发行走后腰骶部疼痛6例,未行特殊处理。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18例患者,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感觉恢复正常16例,外踝及足背外侧感觉减退、足下垂畸形、行走跛行2例(足趾跖屈肌力2级1例、0级1例)。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骨折复位、愈合好,有利于骨盆功能和骶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应注意预防外固定架针道感染。
马献忠邓俊森易先达苗万坡畅宁吴晓阳
关键词:骨折骨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