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斌
-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背侧联合双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粉碎性骨折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桡背侧入路2.4mm国产创生锁定微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粉碎性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总结2008年9月至2012年11月,经桡背侧入路2.4mm国产创生锁定微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粉碎性骨折15例。所有病例均采取桡背侧入路,骨缺损严重者置入人工骨。结果15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10.7个月(6~17个月)。 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1例骨缺损严重,术中置入人工骨。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肌腱炎症及肌腱断裂、断裂塌陷等并发症。术后功能康复时间6~29周,平均12.5周。术后第1天开始被动活动腕关节,1周后主动活动,功能锻炼。按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6.66%。结论经桡背侧入路2.4mm国产创生锁定微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疗效佳。
- 朱大安路磊方斌
- 关键词:背侧粉碎性
- 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比较被引量:7
- 2014年
-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主要发生在胸腰椎,致残率高,治疗比较困难。目前,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手术已成为共识,而手术方法也已从早期的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逐渐发展到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最近十年,脊柱稳定性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更深的认识,而内固定是脊柱稳定的关键。本文比较前路一期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后路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两种术式。
- 朱大安路磊方斌
- 关键词:前路内固定后路内固定术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 小切口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舟状骨骨折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总结小切口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状骨骨折的技巧及疗效。方法采用腕部背侧小切口Herbert螺钉治疗新鲜舟状骨骨折13例,按改良Herbert舟状骨骨折分型,A2型4例,B2型6例,B3型1例,B4型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满意复位及固定。平均随访7月,骨折均获Ⅰ期愈合。Gsimmer评分总体疗效:优9例,良3例,满意1例。结论对于部分舟状骨骨折,小切口Herbert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手术技巧。
- 方斌朱大安
- 关键词:舟状骨HERBERT螺钉
- 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导致锁骨近端应力性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过程中导致锁骨近段应力性骨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自2010年至2012年,采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中,术中发生锁骨近端应力增高50例,术后出现应力性骨折3例,探讨这一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方法。结果 50例患者术中锁骨近端应力增高,47例经术中调整后术后预后良好,3例患者出现术后应力性骨折,再次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锁骨近端应力性骨折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过程中发生率较低,通过术中的防护可以避免大部分该类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的补救手术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 董涛方斌邵强
-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钩钢板骨折
- 两种髓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加长型第3代Gamma钉与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65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分别予以加长型第3代Gamma钉(对照组)和加长型PFNA内固定(研究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优良率78.13%,总有效率87.5%,并发症总发生率6.24%;观察组优良率为78.79%,总有效率为90.91%,并发症总发生率6.0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总出血量上比较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总切口长度、术前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加长型第3代Gamma钉与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临床效果满意,但加长型PFNA总效果更加满意。
- 路磊朱大安方斌
-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
- 高位游离椎间盘突出症误诊1例
- 2021年
- 患者,女,69岁,因右腰痛14 h于2020年9月9日入院。入院诊断为:①肾积水伴输尿管结石(右);②肾结石(右);③泌尿系统感染;④股骨颈骨折术后(左)。患者1个月前曾因左股骨颈骨折在我院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患者入院当天急诊行右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术后行抗感染对症治疗。
- 朱大安方斌李招胜
- 关键词:误诊
- CT横突孔测量在颈前路手术中预防椎动脉损伤的应用
- 目的:了解国人横突孔变异的发生率,并通过测量CT上横突孔各径线数据,为颈椎前路手术提供参考,进一步强调术前常规CT检查对于术中预防椎动脉损伤的重要性。
方法:收集2007年~2008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方斌
- 关键词:颈前路手术CT检查椎动脉损伤
- 文献传递
- 颈椎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结合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结合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6月至2014年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应用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结合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8.6岁。其中6例在伤后1周内进行手术,1例在伤后1月内进行手术。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价均采用ASIA即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制定的神经损伤ASIA标准分级。结果对7例病例都进行了短至1个月、多至1年的随访,随访时间平均半年,治疗后1年进行X线及CT检查:颈椎曲度均存在比例不等的趋向生理曲度的改变,没有任何病例存在开门推板向原位复位或者颈椎不稳,病人出现的神经压迫征象也随之获得解除,有一些在治疗后接受MRI检查的患者其结果显示椎管有效矢状径明显增加,硬膜囊不再处于受压状态。6例患者都实现多少不等的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率占85.7%。结论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结合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避免术后颈椎失稳及关门及轴性疼痛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路磊朱大安方斌
- 关键词:侧块螺钉内固定
- CT横突孔测量在颈前路手术中预防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了解国人横突孔变异的发生率,测量CT上横突孔各径线数据,为颈椎前路手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横突孔内缘与椎体外缘的关系分为椎体外型、椎体内型、中间型三种类型,测量C3-C6横突孔内缘与椎体中线距离等6个参数,比较横突孔两侧及各椎体之间有无区别。结果横突孔椎体外型、中间型及椎体内型分别占83.34%、16.37%、0.29%。左侧横突孔内缘与椎体中线距离为(1.30±0.28)cm、右侧为(1.28±0.30)cm。各椎体双侧横突孔至中线距离均为C3〈C5〈C6、C4〈C5〈C6。结论约0.29%横突孔内缘可能越过椎体外缘至椎体内;除C3、C4椎体之间差异不显著外,C3-C6椎体横突孔间距自上而下逐渐增大;颈椎前路手术过程中术者应仔细做好术前检查,以避免术中的椎动脉损伤。
- 方斌路磊
- 关键词:前路横突孔椎动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