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毓庭
- 作品数:18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常熟理工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舞台演绎史诗式自我:《布朗德》和《倍尔·金特》中的戏剧性、哲理与个性——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 2015年
- 本文讨论易卜生的《布朗德》和《培尔·金特》这两部史诗剧的演出历史,提出这两部片段式、非自然主义的作品启源自他进入现实主义戏剧创作阶段之前,对一种不受制约的自我的反思。本文又认为到了二十世纪,出现了先进的政治史诗剧场之后,才有了相应的史诗戏剧式剧场方法,把这两个文本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剧场中解放出来,易卜生这两部伟大的剧作才得到全面的认识和欣赏。
- 米高.安甘戴毓庭黄鹂
- 关键词:诗剧多重性格情感结构后世
-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机考实践与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大学英语机考为例被引量:4
- 2012年
- 随着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辅助作用日益提高,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亦将逐渐成为测试的主导形式。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大学英语机考的实践为例,概述了大学英语机考的理论依据;阐述了大学英语机考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及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机考的路径与方法。
- 张霞张捷戴毓庭
- 关键词:大学英语机考网络环境
- 连系式在英语和古汉语中之异同被引量:1
- 2010年
- 连系式(Nexus)是叶斯柏森语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另一概念组合式相对应。连系式是开放式结构,灵活多变,恰与汉语语法学家提出的"活字"概念相似,而马建忠也将实字分为动字和静字。经比较连系式这一结构在英语和古汉语中的异同,发现汉字动静之分主要取决于其在语言结构中所处位置。另外,连系式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结构,在古汉语中更为灵活多变。
- 戴毓庭邓文韬
- 关键词:动字静字
- 等值论与诗歌翻译被引量:1
- 2006年
- 文章讨论了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问题,首先,文章追述了两者各自的历史渊源,及翻译史上与之相关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借以阐发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意义与功能,特别是后者中所蕴涵的等效和读者反应论,给我们提供了赏析评价诗歌译作之新视野。其次,文章简单回顾了中国的诗歌理论,特别是近代王静安的“境界说”,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诗歌应当译什么提供了理论支持,即译神为主,形次之,不可因形害意。因此,中国传统诗论与动态对等之等效说可谓遥相呼应,盖惟有在宿文本中重现原作之境界,方可求神以使诗歌之效力直追原作达于宿文本读者。文末,不同译作之比较,或译形以求忠,或译神以达众。
- 戴毓庭
- 关键词:形式对等动态对等等效境界
- 从“漩涡主义”到“非个性化理论”——庞德、艾略特诗学思想比较
- 2014年
- 庞德与艾略特是20世纪初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庞德对艾略特早期的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但之后两人形成了不同的诗学思想体系。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诗学理论和作品,发现庞德崇尚简约典雅的意象,强调以赋格的形式组织诗篇,以漩涡式的主题统摄诗歌,并追求东方式的诗歌境界。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则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提出以客观对应物融合感受和思想,通过物像构成复杂的象征体系,以情感逃避的方式体现人类普遍情感。面对破碎的现实世界,两者都试图在诗歌中重塑艺术的一致性。
- 戴毓庭
- 关键词:意象漩涡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
- 美国梦的演变与破灭——评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 2011年
- 美国梦有其独特的渊源,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美国梦的核心价值和道德观都有所差别。通过对盖茨比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对美国梦认识的分析,揭示了盖茨比本人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表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也揭露了繁荣背后激烈的阶级矛盾。
- 邓文韬戴毓庭
- 关键词:美国梦道德观历史阶段破灭
-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神州集》中诗歌意象的再造
- 2014年
- 接受美学根植于西方的阐释学传统,认为理解是读者视野对象化的过程,是个体期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融合。当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过大时又会制约视野融合,读者也无法实现文本召唤结构的具体化。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翻译都是基于前理解的再创作。《神州集》是体现庞德诗学思想和审美体验的翻译试验,他通过移植和重构两种方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诗的灵魂——意象。《神州集》的翻译实现了诠释的循环,本质上体现了接受美学的旨归。
- 戴毓庭
- 关键词:接受美学《神州集》意象
- 英语和古汉语中连系式之比较
- 2011年
- 连系式是叶斯柏森语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另一概念组合式相对应,连系式是开放式结构,充满活力。无独有偶,汉语语法学家也提出过"活字"的概念,而马建忠将实字分为动字和静字。经比较连系式这一结构在英语和古汉语中的异同,发现汉字动静之分主要取决于其在语言结构中所处位置。另外,连系式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结构,在古汉语中更为灵活多变。
- 邓文韬戴毓庭
- 关键词:动字静字
- 论艾略特之“无我”诗学
- 2014年
- 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浪漫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滥觞于柏拉图的灵感论发展到诗人的天才论,彰显诗人的创作性和情感表现,完全无视文学传统。无论是文学上还是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盛行,个体被不断放大。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解放,唯理主义不断加剧,至20世纪宗教地位彻底旁落。在此背景下,艾略特提出了一系列诗学理论,体现了克制情感,约束个人主义回归传统秩序和宗教规范的倾向,通过对个体的抑制,让个体、个体经验融入到传统和宗教这一整体框架之中,体现了对"无我"艺术范式追求。
- 戴毓庭
- 关键词:唯理主义无我
- 雾·街道·哈姆雷特——非个性化理论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体现
- 2014年
-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独创性,不仅确立了诗人之后的创作风格也是其诗学理论的具体体现。非个性化理论作为艾略特诗学理论的核心,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中有着全面的运用和体现。诗人以意象、典故、戏剧场景等艺术手法,通过客观对应物统一了思想和感受,实现了诗歌的非个性化。全诗通过刻画普鲁弗洛克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现代人内心的怯懦与彷徨。
- 戴毓庭朱敏
- 关键词:非个性化意象典故客观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