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双波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球菌
  • 2篇脱矿
  • 2篇FARNES...
  • 1篇釉质
  • 1篇釉质脱矿
  • 1篇扫描电镜
  • 1篇上颌
  • 1篇上颌后牙
  • 1篇上颌后牙区
  • 1篇体外
  • 1篇体外研究
  • 1篇念珠
  • 1篇念珠菌
  • 1篇种植体
  • 1篇脱矿作用
  • 1篇显微硬度
  • 1篇链球菌
  • 1篇后牙
  • 1篇白色念珠菌
  • 1篇变形链球菌

机构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徐双波
  • 3篇魏昕
  • 3篇虞丽华
  • 2篇马鸣
  • 2篇陈晓君
  • 1篇姚红
  • 1篇谭军艳
  • 1篇许小会
  • 1篇秦天牧

传媒

  • 2篇口腔医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口腔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白色念珠菌人工诱导耐药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方法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利用氟康唑人工诱导构建白色念珠菌耐药模型。方法:采用梯度浓度递增法体外氟康唑诱导白色念珠菌耐药株,采用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以及药敏纸片扩散法两种方法对构建形成的耐药菌株进行检测。结果:氟康唑人工诱导白色念珠菌耐药株构建形成,经微量稀释法鉴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64μg/ml。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及药敏纸片扩散法判定结果符合率达95%,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梯度浓度递增法体外诱导白色念珠菌耐药模型可行,且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与药敏纸片扩散法对耐药株的鉴定结果一致性较好。
虞丽华马鸣陈晓君徐双波魏昕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
Farnesol作用变异链球菌脱矿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Farnesol(法尼醇)作为密度感应分子,具有影响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代谢以及介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文中研究Farnesol对变异链球菌脱矿的影响。方法将变异链球菌UA159菌悬液接种于放置牙釉质切片的培养皿中,分为5组,即变链+0μmol/L Farnesol组、变链+50μmol/L Farnesol组、变链+100μmol/L Farnesol组、变链+200μmol/L Farnesol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加入无菌去离子水。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显微硬度仪检测实验前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surface microhardness,SMH),并用粗糙度仪测定釉面粗糙度。结果随着Farnesol浓度的递增,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受抑制,釉质表面粗糙度减少,釉质显微硬度的下降幅度减小,当Farnesol浓度为200μmol/L时釉质显微硬度值[(270.87±12.19)N/mm2]较[变链+50μmol/L Farnesol组、变链+100μmol/L Farnesol组、变链+0μmol/L Farnesol组的(224.63±18.98)、(228.06±10.40)、(198.57±8.19)N/mm2]明显升高(P<0.01),各实验组的SMH较对照组[(368.60±7.33)N/mm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rnesol可抑制变异链球菌对牙釉质的脱矿作用。
徐双波虞丽华秦天牧魏昕
关键词:FARNESOL变异链球菌扫描电镜表面显微硬度
Farnesol对变形链球菌脱矿作用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Farnesol(法尼醇)对变形链球菌脱矿作用的影响。方法 BHI培养变形链球菌,将常规预备好的牙釉质切片放置于菌悬液中。实验组分别加入浓度为0、50、100、200μmol/L的Farnesol,对照组中加入无菌去离子水。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时间点(24、48及72 h)菌悬液中钙离子的浓度。结果随着Farnesol浓度的递增,菌悬液中钙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当Farnesol浓度为200μmol/L时菌悬液中钙离子的浓度与其余3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arnesol可抑制变形链球菌对牙釉质的脱矿作用。
徐双波虞丽华虞丽华马鸣陈晓君魏昕
关键词:FARNESOL变形链球菌釉质脱矿
不同冠根比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短期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观察不同冠根比短种植体在上颌骨高度不足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剩余牙槽骨高度为4~5 mm的后牙缺失病例,共计12例患者植入17颗短种植体。随访1年半,检测指标包括种植体存留率、边缘骨水平变化、临床检查(改良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短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总体边缘骨吸收为(0.45±0.07)mm,临床检查平均改良菌斑指数为(1.12±0.32),出血指数为(1.11±0.32),探诊深度为(1.57±0.37)mm。平均冠根比C/IR=1.92±0.30,按1.02.0进行分组,不同冠根比组边缘骨吸收与探诊深度无明显差异,P=0.47;冠根比与改良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冠根比对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无明显的影响,但对软组织健康可能有影响,应定期复查和维护口腔卫生,以提高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
徐双波姚红许小会
关键词:上颌后牙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