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臻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广西民族大学青年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汉语二语习得易混用词辨析——以“了_2”和“已经”为例
- 2017年
- "了_2"和"已经"是两个意义相近的表已然、实现的语法成分,本文主要探讨二者在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的差异。语义方面,两者都表实现,但与参照时点的关系不同,动作的影响和效应是否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也存在差异。句法方面,二者与动词情状类型、一些副词共现都存在着不同的选择限制。语用方面,是否具有"否定"的语用功能,在宣告句、祈使句中的使用等,都存在着差异。
- 彭臻
- 关键词:语义句法
- 越南留学生汉语体标记“了_1”习得研究——基于情状类型的考察被引量:3
- 2015年
- 考察越南学习者对汉语完成体标记"了1"的习得。研究发现,越南学习者"了1"的习得不完全支持情状体优先假设。在达成动词情状中"了1"使用率较高,习得较好,但在完结动词情状中"了1"使用率不高,习得较差,和活动动词、状态动词差别不大。"了1"的习得最突出的问题是使用不足,特别是在有终结点的句子情状中使用不足。造成这一习得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汉语时体系统自身的特点,二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
- 彭臻周小兵
- 关键词:情状类型母语负迁移
- 越南留学生汉语助词“了”的偏误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文章从越南学生作文语料中选取了545个"了"的偏误用例,对这些偏误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数量统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发现越南留学生在习得"了"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偏误形式是遗漏"了",即存在着严重的标注不足现象,这体现出母语干扰的强势作用。
- 彭臻
- 关键词:偏误分析母语负迁移
- 留学生“在+NP”结构的习得研究
- “在+NP”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结构,也是留学生习得的一个难点,为了较全面地揭示出留学生习得这种结构的过程及规律采用了横向规模研究的方法,利用留学生作文语料和问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留学生八类表达功能的“在”字结构...
- 彭臻
-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句法结构
- 越南学习者汉语“了”的习得研究
- 2017年
- 通过考察作文等自然语料对越南学习者"了"的习得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越南学习者习得"了"最主要的问题是遗漏,"了_1""了_2"都是如此,并且"了_1"遗漏比"了_2"更严重。对带"了"的各语法次结构习得情况考察发现,越南学习者习得最好的是"Adj+了_2""不+了_2",其次是"V+了_2""V+O+了_2""V+了_1+O",最差的是"V+了_1+数量(+O)""V1+了_1(+O)+V2"。对此就对越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中"了"的选项与排序提出了参考建议。
- 彭臻唐文成
- 关键词:偏误习得
- 茶陵方言中的几个人称代词
- 2008年
- 茶陵方言的人称代词主要有"我、你、渠"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后缀"南"的用法比较特别,和普通话的后缀"们"用法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不是一个"复数形式"标记,而是一个表集体概念的语素。
- 彭臻
- 关键词:茶陵方言人称代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