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天
- 作品数:21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军队医学科研项目军队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棘球蚴病穿刺治疗中过敏性休克的防治被引量:1
- 2005年
- 唐群科张瑛李永寿张冬天
- 关键词:过敏性休克穿刺治疗肝棘球蚴病回顾性调查分析棘球蚴囊肿禁忌
- 高原地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营养状况与肺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2
- 2005年
- 目的:对高原地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缓解期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营养状况与肺功能的关系,为开展慢性肺心病的饮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0-01/2003-12在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患者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患者60例。对60例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患者,采用24h膳食回忆法,计算连续5d膳食的摄入。进行身高、体质量、实际体质量占理想体质量百分比(percentageofidealbodyweight,IBW%)、上臂中部周径(mid-upperarmcircumference,MAC、上臂中部肌围)(mid-armmusclecircumference,MAM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skinfoldthickness,TSF)测量和血清白蛋白、肺功能测定,分析营养指标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缓解期营养不良患者热能、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营养素摄入明显不足。48%的患者IBW%低于90%(体质量降低患者。体质量降低患者MAC,MAMC,TSF,血清白蛋白,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expiratoryvolumein1second,FEV)占预计值百分比1(FEV%、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FEV/FVC犤()()22.111±2.0)cm,(18.5±1.9)cm,(10.1±4.5)mm,(36.2±2.6)g/L,(40.4±6.5)%,(0.8±0.3)L,(42.5±7.1)
- 杨生岳冯恩志沈君礼赵丽红吴雪梅张冬天
- 关键词:肺心病营养调查
- 呕吐引起胃短动脉破裂失血性休克1例
- 2013年
- 患者男,38岁。因左肩背部钝痛伴疲乏无力6h入院。患者自诉因饮酒.于2013年2月17日晨8时出现恶心、干呕。
- 唐群科张瑛刘睿年李兰张冬天
- 关键词:休克出血性病例报告
- 夜间无创正压通气对高原地区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效应(英文)被引量:4
- 2005年
- 背景: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有限;采用无创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干预,可能不失为一种改善其症状和体征的有效措施。目的:观察夜间无创正压通气对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功能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方法:①治疗组:采用呼吸机治疗,时间为每晚22:00~次日晨7:00,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和呼气末正压。在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测定肺功能、动脉血气、呼吸肌功能和6min步行距离。对照组:病情缓解1周后在出院前测定上述指标,出院后未经任何治疗,5周后复诊测定上述指标。②6min步行距离试验:让患者尽最大努力在20m走廊内行走,完成6min或以呼吸困难不能坚持为止,用计量表测算步行距离。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口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后,用气道阻断法测定最大跨膈压。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③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干预前后呼吸肌功能、肺功能、动脉血气和6min步行距离比较。结果:纳入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各项指标相近(P>0.05)。干预5周后,动脉血氧分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和6min步行距离:治疗�
- 杨生岳冯恩志沈君礼张瑛赵丽红吴雪梅张冬天
- 关键词:肺心病正压通气
-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胸腔积液的护理体会被引量:1
- 2012年
-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不但可以引流胸腔积液,且可通过输液器行药物灌洗,减轻胸膜粘连度肥厚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及恐惧感;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同时避免反复穿刺所需的胸部B超定位,可降低医疗费用。胸腔内置管还有利于胸水送检了解胸水性质及病因的辅助诊断。对胸膜组织损伤小,减少了胸膜反应发生和感染的机会;同时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胸壁局部多次损伤、出血,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对少年、老年患者厦体质衰弱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操作强度。由于创伤小,在注意预防感染情况下,患者可较长时间留管。体位改变不引起疼痛,三通开关关闭后可携管下床活动,不但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既不影响睡眠也不影响起居活动等,具有优越的社会经济效益。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为26例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腔内置管引流,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 种银侠张爱军张冬天王萍梁彩梅
- 关键词:护理体会
- 适宜性电刺激膈神经的方法对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和肺功能的改善作用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的效果,并比较不同脉冲幅度、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差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2/2004-10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原发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知情同意。根据膈肌起搏治疗仪治疗情况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脉冲幅度60V组:男26例,女16例;脉冲幅度100V组:男26例,女16例。①两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搏治疗仪进行治疗。脉冲幅度60V组为脉冲幅度60V,30min/次,1次/d;脉冲幅度100V组为脉冲幅度100V,40min/次,2次/d。2组均14d为1个疗程。②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呼吸肌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用公式计算呼吸肌力量指数(呼吸肌力量指数=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2。③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④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脉冲幅度60V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5.04±0.62),(5.15±0.67),(5.38±0.67),(5.09±0.65)kPa,(46.5±5.8)%,(1.3±0.4)L,(47.9±5.3)%,(7.05±0.72)kPa;(4.12±0.66),(4.32±0.64),(4.28±0.51),(4.34±0.56)kPa,(41.2±6.1)%,(0.9±0.4)L,(43.5±5.6)%,(6.22±0.76)kPa,t=3.32~7.86,P<0.01]。②脉冲幅度100V组患者:治疗前后相近(P>0.05)。③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
- 杨生岳冯恩志沈君礼张瑛赵丽红吴雪梅张冬天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肌疲劳呼吸功能试验
- 复发性肝包虫病的诊治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肝包虫病局部复发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 10 5例复发性肝包虫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包虫病复发的原因主为囊液外漏 ,或术中遗留有含子孙囊壁生发层的包虫囊壁。术后血清包虫相关抗体滴度下降缓慢。结论 复发性肝包虫病患者的诊断应主要依靠 B超及 CT,而不应依靠血清学检查。手术前后辅助性应用阿苯哒唑 ,采用囊肿完整切除及肝叶切除术 ,术中严密保护周围组织 ,是减少复发的主要措施。
- 唐群科张瑛李永寿张冬天房谦
- 关键词:肝包虫病原位复发
- 手术患者床头提示卡的设计与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护士上班实行倒班制,夜班休息后再上班时对病区患者的病情掌握中断。为了延续护士对病区患者病情的了解,提高交接班的速度及质量,本科室自2009年1月制作并使用了手术患者床头提示卡,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高翠玲雷幸娜张冬天
- 关键词:提示卡床头手术
- “军卫一号”工程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
- 2007年
- 郭晓林李兆俊张冬天
- 关键词:数据备份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维护网络硬件
- 高原地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健康教育
- 2008年
- 总结26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健康教育经验,包括结合间断低流量氧疗,护理人员从入院健康教育,住院期间讲解腰椎间盘突出和臭氧疾病知识,术前进行牵引、体位、准备等,术后卧床期、术后1~2d、3~4d和出院健康教育,认为注重高原地区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使健康教育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图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并茂的方式进行,可取得良好效果。
- 高翠玲张冬天李晓云
- 关键词:臭氧消融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