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祥
- 作品数:78 被引量:188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炎性标志物的关系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炎性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6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对照组50例健康成人,分别抽取外周血,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结果高血压组hs-CRP、IL-6水平、RDW均高于对照组(P<0.0001)。高血压组中RDW与hs-CRP呈正相关(r=0.707,P<0.0001);RDW与IL-6呈正相关(r=0.680,P<0.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RDW、hs-CRP和IL-6升高,RDW可与炎性标志物一起作为反映高血压血管病变的指标。
- 赵杰娉崔天祥
- 关键词:高血压红细胞分布宽度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
- 心肌梗死后大鼠periostin蛋白表达量与瑞舒伐他汀干预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大鼠periostin(Pn)表达与瑞舒伐他汀的作用关系,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梗死后心肌重构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54只远交群(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每组18只。其中36只(SD)大鼠,结扎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对照组和瑞舒伐他汀(ROS)干预组;另18只为假手术组(Sham),只穿线不结扎。ROS组大鼠以6 mgROS/(kg·d)灌胃,另两组以等量清水灌胃。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胶原容积分数(CVF)、periostin蛋白及TGF-β1和periostin-mRNA表达量。结果与AMⅠ组相比,ROS组心肌CVF、periostin蛋白及TGF-β1和periostin-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ROS组和AMⅠ组相关指标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受损心肌中periostin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改善心肌重塑的机制之一。
- 张娟崔天祥李莉
-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心肌梗死PERIOSTIN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血清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及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血清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和晨尿微量白蛋白(mALB);用ELISA法测血清AGEs、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选取mALB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LB正常组52例,mALB异常组68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 mALB正常组、EH mALB异常组血清AGEs、TGF-β、PDGF显著增高(P<0.01);EH患者AGEs与TGF-β、PDGF呈正相关;mALB与AGEs、TGF-β、PDGF呈正相关;AGEs是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GEs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
- 简立国樊清波丁同斌李莉崔天祥
- 关键词:AGES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瘦素、NO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血清瘦素(Leptin)、一氧化氮(NO)水平的关系及缬沙坦(val-sartan)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并LVH患者(Ⅰ组),60例EH无LVH患者(Ⅱ组);分别进行血清Leptin、NO水平测定,并将Ⅰ组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Leptin、NO进行相关分析。Ⅰ组给予24周valsartan干预后,复测血清Leptin、NO水平。血清Leptin测定采用放免法,血清NO水平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结果:Ⅰ、Ⅱ组血清Leptin、NO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VMI与Leptin呈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Ⅰ组经valsartan24周干预前后比较各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eptin、NO分别是促进和抑制LVH的重要物质;缬沙坦降低血清Leptin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可能是其抗LVH的机制之一。
- 汪涛简立国李莉崔天祥樊清波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瘦素EH
- 苯那普利对大鼠动脉内膜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基因蛋白产物的影响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大鼠胸主动脉内膜剥脱后内膜增生中苯那普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Fas抗原和Fas配体的影响。方法 5 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8只 ,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各2 2只。后两组大鼠行胸主动脉内膜剥脱术 ,苯那普利组动物于术前 7天至术后 14天每日接受苯那普利 (10mg·d-1·kg-1)治疗。术后 14天处死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Fas抗原与Fas配体在血管中的表达 ,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凋亡细胞。结果 内膜损伤后第 14天在新生内膜中有平滑肌细胞凋亡 ;苯那普利显著增加新生内膜中Fas抗原与Fas配体的表达 ,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减少新生内膜面积。结论 苯那普利可能通过Fas系统调节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而抑制新生内膜形成。
- 苗莉崔天祥李莉赵友民崔明琴刘瑞云
- 关键词:苯那普利血管内膜损伤细胞凋亡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心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7年
- 丁同斌李莉崔天祥
- 关键词:糖基化终末产物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损伤
- 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关系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LVH)与血清脂联素(ad iponectin)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7例高血压病并LVH患者(Ⅰ组),51例高血压病无LVH患者(Ⅱ组);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将LVH指标左室质量指数(LVM I)与血清脂联素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Ⅰ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Ⅱ组(6.92±1.96 vs 7.83±3.24,P<0.01);LVM I与脂联素呈负相关(r=-0.268,P<0.05)。结论脂联素可能是抑制高血压病患者LVH的重要物质。
- 樊清波简立国崔天祥万大国李莉
- 关键词:高血压左室肥厚脂联素
- 血栓前状态的相关因子在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的变化规律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相关因子在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50例冠心病做对照组,61例冠心病合并OSAHS(OSAHS组)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监测,记录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所有对象于深睡眠期及晨醒1h,分别抽取外周血5ml离心,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 OSAHS组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P<0.001);PAI-1活性及vW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OSAHS组重度组t-PA活性明显低于中度、轻度组、PAI-1活性明显高于中度、轻度组(P<0.001),而中度、轻度组之间t-PA活性、PAI-1活性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vWF在重度、中度、轻度组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OSAHS可以导致t-PA活性下降、PAI-1、vWF水平升高,从而加重冠心病血栓事件的发生、发展。vWF与轻中度缺氧程度的相关性要强于t-PA。
- 赵杰娉崔天祥方慧玲
- 关键词:冠心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血管性血友病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血管内皮纤溶障碍的关系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 ACE基因 I/ 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H)及高血压血管内皮纤溶功能障碍间的关系。方法 :PCR检测 6 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 2 8例的 ACE基因 I/ D多态性 ;发色底物法测 t- PA、PAI- 1活性 ,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 (EL ISA)测 v WF含量。结果 :高血压组 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但 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组和正常组之间无差异性 (P>0 .0 5 )。高血压组 t- PA活性降低 ,PAI- 1活性、v WF含量升高 (P均 <0 .0 0 1)。高血压组 DD型 t- PA活性明显低于 ID、II型 (P<0 .0 0 1) ,而 ID、II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DD型 PAI-1活性明显高于 ID、 型 (P<0 .0 0 1) ,而 ID、II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v WF在 DD、ID、II型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DD型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管内皮损伤、纤溶功能障碍。t- PA、PAI- 1的变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I/ D多态性有关 ,DD基因型可引起纤溶功能紊乱。
- 赵杰娉崔天祥李莉张强张振香
- 关键词:基因纤维蛋白溶解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血浆P物质的关系被引量:2
- 1996年
- 为了解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血浆P物质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高血压病人(Ⅰ组:高血压无LVH,30例;Ⅱ组:高血压伴LVH,30例)及20例正常人的血浆P物质浓度。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确定LVH。结果显示,血浆P物质浓度,正常人显著高于Ⅰ组患者(P<0.001),Ⅰ组患者显著高于Ⅱ组患者(P<0.001);血浆P物质浓度与LVMI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果提示:P物质是体内的一种降压物质,持续性低水平的血浆P物质可能是高血压LVH的相关因素之一。
- 郭文涛崔天祥李莉段温泉
-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P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