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喆

作品数:23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直肠
  • 7篇直肠癌
  • 7篇肠癌
  • 6篇直肠肿瘤
  • 6篇肿瘤
  • 6篇肠肿瘤
  • 4篇手术
  • 4篇疗效
  • 4篇便秘
  • 3篇骶神经
  • 3篇外科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肿瘤
  • 3篇基因
  • 3篇肠道
  • 2篇预后
  • 2篇脂肪瘤
  • 2篇生活质量
  • 2篇失禁
  • 2篇切除

机构

  • 20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23篇崔喆
  • 7篇王平治
  • 6篇钟鸣
  • 6篇陈锦先
  • 5篇王少华
  • 5篇陈路
  • 4篇王争
  • 4篇唐伟军
  • 4篇叶光耀
  • 3篇曹冬兴
  • 2篇唐坚
  • 2篇张诚
  • 2篇季福
  • 2篇王坚
  • 2篇闫军浩
  • 2篇王震华
  • 2篇周超
  • 1篇吴志勇
  • 1篇吴广宇
  • 1篇朱明明

传媒

  • 8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胃肠病学
  • 2篇肿瘤
  • 2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炎性肠病...
  • 1篇转化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肠癌的腹腔镜微创手术体会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总结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直肠癌的手术体会。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61例直肠癌病人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手术。其中男39例,女22例,中位年龄68岁。直肠肿瘤下缘距肛缘平均(7.3±3.5)cm(3~15 cm)。结果:61例中行腹腔镜辅助手术57例(93.4%),腹腔镜手助手术2例(3.3%),中转开腹手术2例(3.3%);前切除术(AR)19例(31.1%).低位前切除术(LAR)23例(37.7%),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17例(27.9%),Hartmann术2例(3.3%)。全组手术中均未行结肠系膜裂孔或盆底腹膜关闭。平均手术时间为(165.2±41.7)min,其中前20例为(183.3±40.9)min,后41例为(162.7±36.2)min,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的增加而明显减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例(9.8%),吻合口漏1例(1.6%),吻合口出血2例(3.3%),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3.3%)。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有40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5(6~48)个月。随访中发生切口疝1例(2.5%),局部复发1例(2.5%),远处转移1例(2.5%),无戳创口和切口的肿瘤种植以及肠梗阻发生。结论:腹腔镜微创直肠癌根治手术存在优势;做创手术的学习曲线反映手术技术属渐进式掌握和熟练过程,也是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的反映;直肠手术中形成的系膜裂孔和盆底腹膜均无缝合关闭的必要;腹腔镜微创技术根治直肠癌,将成为结肠直肠外科的主流性手术。
钟鸣唐伟军王少华崔喆陈路陈锦先王平治
关键词:直肠肿瘤外科学腹腔镜
大便失禁的外科治疗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1年
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FI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糖尿病、尿失禁、稀便、健康状况差、慢性疾病。不同人群中FI的患病率不同,在社区女性居民中为7%~15%,在住院患者中为18%~33%,而在养老院内则高达50%~70%,这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
苗为民曹冬兴叶光耀李玮祎崔喆
关键词:大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肛肠科慢性疾病尿失禁养老院
癌旁淋巴结微转移对结肠直肠癌复发和转移的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在接受结肠直肠癌根治术且证实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30%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常规病理检测无法证实淋巴结微转移。有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区域淋巴结中的肿瘤标志物并证实了微转移的存在,PCR技术大大提高了微转移肿瘤细胞检测的灵敏度。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银染法回顾性研究常规检查未能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早期结肠直肠癌标本和区域淋巴结中p53基因突变,
陈路崔喆钟鸣陈锦先王少华王平治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肿瘤转移复发
肠道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0
2004年
背景:肠道脂肪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肠道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难以在术前明确诊断。目的:分析肠道脂肪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3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7例肠道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除1例患者无症状外,其余6例肠道脂肪瘤患者均以腹痛和(或)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6例行结肠镜等辅助检查者中,仅1例明确诊断。6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均痊愈,术后病理检查显示4例为黏膜下脂肪瘤,2例为肌壁间脂肪瘤。1例经结肠镜活检明确诊断者因无症状而定期随访。结论:影像学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肠道脂肪瘤的术前诊断,可根据肿瘤大小、有蒂或无蒂选择行经内镜电切术或局部肠段切除术。
徐庆陈锦先崔喆王争王平治
关键词:肠道脂肪瘤结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组织中RPS15a的表达以及沉默RPS 15a对结肠癌RKO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2017年
目的 :探讨核糖体蛋白S15a(ribosomal protein S15a,RPS15a)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PS15a在12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和12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将重组慢病毒液RPS15a-si RNA感染结肠癌RKO细胞后,采用Cellomics细胞计数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FCM法分别检测RKO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RPS15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织(86.7%vs25.8%,P<0.001)和结直肠癌旁组织(86.7%vs 11.7%,P<0.001),并且RPS15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NM分期(P=0.033)及肿瘤分化程度(P<0.001)明显相关。沉默RPS15a表达可明显抑制RKO细胞增殖(P<0.01)及克隆形成(P<0.01),并诱导细胞凋亡(P<0.01),且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P<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RPS15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织和结直肠癌旁组织。下调RPS15a基因表达可抑制RKO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闫军浩周超崔喆唐坚王争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细胞周期核糖体
肠道脂肪瘤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王少华崔喆唐伟军钟鸣王平治
关键词:肠道脂肪瘤外科手术
环状激光闭合手术联合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复杂性克罗恩病肛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评估环状激光闭合手术(FiLaCTM)联合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复杂性克罗恩病肛瘘(pf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普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接受IFX和FiLaCTM治疗的复杂性pfCD患者。术前采取挂线引流和药物诱导,药物方案为IFX或IFX联合免疫抑制剂,达到CD缓解期后采用FiLaCTM进行确定性手术。术前记录基本信息,定期随访至术后24个月,评估瘘管愈合情况,记录出血、大便失禁、术后疼痛等不良事件评估安全性。术前和术后24个月分别进行Wexner大便失禁评分和克罗恩病肛瘘生活质量评分(CAF-QoL)。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23.6(18.0,30.5)岁。术后24个月21例(70.0%)患者临床治愈;2例(6.7%)肛瘘临床改善;2例(6.7%)未愈合,其中1例经再次FiLaCTM愈合,另1例重新挂线;5例(16.7%)复发,均重新挂线治疗。术后24个月Wexner大便失禁评分低于术前[2.0(1.8,3.0)分比2.0(2.0,3.0)分,P=0.001]。术后24个月CAF-QoL评分高于术前[39.5(33.8,62.3)分比37.5(30.0,56.3)分,P=0.03]。术后未见大便失禁、尿失禁、出血等并发症;27例(90.0%)出现轻度疼痛、1例(3.3%)中度疼痛,均自行缓解。结论FiLaCTM手术联合IFX治疗复杂性pfCD有效、安全。
王晓辉钱可与张诚徐可何建朱明明张晔崔喆曹冬兴
关键词:肛瘘
括约肌保存术治疗单纯性高位肛瘘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括约肌保存术治疗单纯性高位肛瘘的效果。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112例单纯性高位肛瘘病人,随机分别行括约肌保存肛瘘切除术与挂线疗法。评估和比较术后复发与括约肌功能受损程度。肛门控便功能采用肛门失禁严重度指数(FISI)评价。结果:括约肌保存术组术后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挂线疗法组(P<0.01),其术后复发率(1.69%)显著性低于挂线疗法组(13.21%)(P<0.05)。括约肌保存术组术后1年时的平均FISI值为6.3,挂线疗法组为13.1,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括约肌保存术组无FISI>30的病人,而挂线疗法组FISI>30者占7.5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肛瘘切除术保存括约肌较挂线疗法疗程短、复发率低、对控便功能损伤小,是高位单纯性肛瘘治疗的可行选择。
唐伟军钟鸣陈路崔喆王少华陈锦先王平治
关键词:肛瘘肛瘘切除术挂线疗法
骶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评价初探被引量:5
2016年
功能性便秘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并造成巨大社会经济负担的高发疾病之一.美国每年用于购买非处方(overthecounter,OTC)泻药的花费高达80亿美元。然而,许多难治性便秘患者对包括泻药在内的保守治疗无效。根据目前对于功能性便秘的个体化和分级诊疗原则,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应采用外科手段治疗[2]。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外科手段有限,且比较公认的结肠全切除又存在风险大,并发症高、长期疗效不确定等缺点。所以,当骶神经刺激技术(sacralnervestimulation,SNS)被报道治疗难治性便秘成功后。立即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寄予厚望。
崔喆王争叶光耀Klaus E Matzel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疗效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术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ratio of lymphocyte to monocyte,LMR)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18例结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确定LMR预测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最佳截断值(cut-ovalue),将患者分为低LMR组和高LMR组。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组间生存率进行比较,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直肠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前LMR预测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最佳截断值为4.7,由此将入组患者分为2组,即高LMR组(LMR>4.7)和低LMR组(LMR≤4.7)。2组患者的T分期和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高LMR组和低LMR组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2%和48.6%(P=0.008)。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临床分期、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和术前LMR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临床分期和术前LMR均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术前LMR≤4.7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术前LMR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周超闫军浩唐坚崔喆王争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术前评估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