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玉强

作品数:11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青岛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小板
  • 6篇蛋白
  • 5篇血浆
  • 4篇GMP-14...
  • 3篇糖蛋白
  • 3篇头痛
  • 3篇偏头痛
  • 3篇膜糖蛋白
  • 3篇脑血
  • 3篇颗粒膜蛋白
  • 3篇病患
  • 3篇病理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小板功能
  • 2篇皮素
  • 2篇缺血
  • 2篇膜蛋白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病

机构

  • 11篇青岛医学院

作者

  • 11篇宋玉强
  • 7篇邹宏丽
  • 4篇韩仲岩
  • 2篇马淑芹
  • 1篇李清美
  • 1篇谭金山
  • 1篇李继锋
  • 1篇康静琼
  • 1篇王文
  • 1篇申黎青
  • 1篇刘忠强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综合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青岛医药卫生

年份

  • 1篇2001
  • 3篇1999
  • 2篇1998
  • 5篇199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蛋白C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PC)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2 例,脑梗死(CI)58例]和36 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C及假血友病因子(vWF)活性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P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05),CI急性期组血浆PC降低明显,恢复期组有所回升,但均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 0.05);血浆PC水平与血浆vWF活性水平成负相关。与梗死灶最大直径呈负相关。结论 ICVD早期即存在高凝状态,血浆PC参与了其发生过程,并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宋玉强邹宏丽
关键词:脑血管病蛋白C假血友病因子
糖尿病患者血浆GMP-140测定的临床意义
1997年
宋玉强邹宏丽
关键词:糖尿病血浆GMP-140病理学
NIDDM患者血浆GMP-140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1997年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6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NIDDM)及36例健康对照的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水平。结果表明NIDDM患者血浆GMP-14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NIDDM组中有血管并发症者血浆GMP-140较无血管并发症者高(P<0.001)。且随病程延长而升高。提示GMP-140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邹宏丽宋玉强
关键词:NIDDM血小板膜糖蛋白
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1997年
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了116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变化。发现脑动脉硬化组、脑梗塞组和脑出血组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脑梗塞与脑出血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降至脑动脉硬化组水平。血小板表面与血浆内GMP-140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性增高,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浓度可作为判断血小板活化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宋玉强邹宏丽韩仲岩
关键词:GMP-140血小板脑血管疾病颗粒膜蛋白
偏头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8
2001年
目的 :观察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血浆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的含量变化及探讨两者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NO的含量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的含量。结果 :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NO和E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偏头痛缓解期血浆NO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 5)。血浆ET含量也降低 ,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急性发作期血浆NO和ET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564,P <0 .0 1 )。还发现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NO和ET比值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 ,而缓解期较对照组增高 (P <0 .0 5)。结论 :偏头痛患者可能存在血浆NO和ET的动态失衡 。
宋玉强邹宏丽王文
关键词:偏头痛内皮素一氧化氮血浆急性发作期
颗粒膜蛋白-140与脑缺血被引量:11
1997年
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膜和血管内皮细胞内Weibel-Palade小体的颗粒膜蛋白,当血小板或内皮细胞活化时,迅速分布到细胞表面。且其cDNA序列表明,GMP-140由多个功能区构成,为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选择性地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其基础研究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宋玉强李继锋
关键词:颗粒膜蛋白脑缺血血小板病理
NIDDM患者血浆内皮素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检测及其相关性研究
1997年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浆内皮素和血小板α-颗粒胰蛋白(GMP-140)的测定。结果表明,NIDDM患者血浆内皮素和GMP-140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NIDDM组中有血管并发症者较无血管并发症者血浆内皮素和GMP-140均增高(P<0.01),且血浆内皮素与GMP-140变化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9766,P<0.01)。提示两者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一粒细胞的激活环路完成的。
邹宏丽宋玉强任延利
关键词:内皮素血小板膜糖蛋白NIDDM
偏头痛与血小板功能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宋玉强韩仲岩马淑芹
关键词:偏头痛血小板功能发病机理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4
1999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在脑缺血损害中的作用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6h内、24h、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浆内GMP-140的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发病后2周的血浆GMP-14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发病后6小时内即见血浆GMP-140水平增高,至第3天达最高水平,以后逐渐降低。第3天GMP-140水平与梗塞灶最大直径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存在全身血小板持续激活状态,GMP-140直接参与了脑梗塞的病理损伤过程。
宋玉强邹宏丽韩仲岩
关键词:脑梗塞血小板膜糖蛋白病理
偏头痛与血小板功能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5
1998年
偏头痛与血小板功能关系的研究宋玉强韩仲岩马淑芹作者单位:266003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宋玉强韩仲岩),核医学科(马淑芹)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证实偏头痛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membr...
宋玉强韩仲岩马淑芹
关键词:偏头痛血小板GMP-140TXB2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