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宁
- 作品数:37 被引量:17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文学天文地球更多>>
- 商文化京当型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探讨被引量:1
- 2009年
- 以往资料和相关研究都表明,在关中西部商时期各考古学文化中,商文化京当型是以商文化因素和郑家坡类因素为主的一支考古学遗存。郑家坡和岸底遗址则代表以郑家坡类因素为主导,几乎未见商文化器物的另一类遗存,学者称之为'先周文化'、'郑家坡文化'或'郑家坡类遗存'等。长期以来。
- 宋江宁
- 关键词:遗存考古学文化
- 关中盆地史前到秦汉时期的中心区转移现象考察——兼论周原与沣镐遗址内涵差别巨大的原因被引量:6
- 2017年
- 周原与丰镐作为西周时期最重要的两个中心性遗址,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与研究。就截止目前的研究来看,专门对二者进行比较的研究尚不存在,但涉及到比较的部分时则大都认为从周人从周原迁往丰镐不但是政治上的必须,也是自然条件上后者胜于前者的缘故。
- 宋江宁
- 关键词:秦汉时期遗址中心区史前
- 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从社会史角度对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遗存的几点解读
- 2017年
- 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研究已经开展了80多年[1],几代学人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此已有多位学者进行过总结和述评[2]。对于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研究的现状,笔者的整体认识是:表层以文化史,里层以政治史为视角:以考古学文化为分析单元和研究工具,以了解商文化与先周文化为目标,注重考古学文化与族属或政权的对应[3]。
- 宋江宁
- 关键词:殷墟文化考古学文化社会史
- 双城记--关中平原史前到秦汉时期的中心转移趋势下的周原与沣镐
- 西周时期,丰镐作为都城一直是毋庸置疑的,而周原遗址是否仍为都城或陪都则聚讼不休。周原与丰镐遗址作为关中平原乃至整个中国西周时期最大的两个中心性遗址,关于其性质、地位、内涵以及各自在西周王朝中地位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聚讼不...
- 宋江宁
- 对周原遗址凤雏建筑群的新认识被引量:11
- 2016年
- 本文利用周原遗址2014年发掘的凤雏三号基址(F3)和以前的凤雏甲组建筑、云塘—齐镇建筑群、召陈建筑群,从建筑组合的类型学分析,三大建筑群在周原遗址聚落变迁中的位置,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角度出发,论证凤雏甲组的始建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指出周人的早期大型建筑基址(凤雏建筑群)应是对商代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学习。结合西周铜器铸造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可发现大型建筑也遵循着同样的过程,即西周早期的凤雏建筑群秉承商代建筑特征,中期的召陈建筑群体现周文化特征,晚期的云塘—齐镇建筑群,此后秦马家庄宗庙建筑延续其风格。最终推测凤雏建筑群的设计者的族属为商人,而其使用者身份的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人。
- 宋江宁
- 以科学的态度发掘遗存,以人文的精神敬畏遗产——对考古学学科性质和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思考之三被引量:2
- 2022年
- 自2020年以来,为纪念、总结中国考古学第一个百年的成就,谋划新百年的目标和路线,大批旧作被重新研读,更多的新作则喷涌而来①。笔者也在之前的思考上不揣鄙陋,再续新篇,敬请学界指教②。
- 宋江宁
-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学科性质
- 商末周初空心砖制坯工艺与使用功能研究
- 2025年
- 商末周初时,空心砖的制坯工艺和使用功能一直都是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基于周原遗址凤雏六号至十号基址新出土的砖类建材,本文拟就该问题试做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空心砖的制坯思路已基本与战国及两汉时期相类,但成型工艺仍不成熟,或可称作“条片拼接制坯法”;此外,它很可能被用作建筑护墙砖或台基包边砖,目的是为了保护大型夯土建筑的墙基或台基外壁免受雨水的侵蚀;最后,本文认为西周时期屋瓦或土坯的使用导致了以空心砖为代表的砖类建材的消亡,而前者很可能是“砖瓦不共存”现象出现的原因。
- 杨文昊张淙洲宋江宁
- 关键词:空心砖制坯工艺周原遗址
- 苏州木渎古城2011--2014年考古报告被引量:7
- 2016年
- 苏州木渎古城考古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为了解苏州木渎古城及其周边古城址、墓葬等遗址群的时代、布局、性质和人地关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联合开展的综合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这项工作始于2010年,当年即发现木渎古城,并判定其为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城址。木渎古城的发现为太湖及长江下游地区两周考古学文化及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唐锦琼孙明利周官清赵东升赵东升徐良高宋江宁宋江宁牛煜龙王霞闻慧芬张志清李前桥常利平高振龙胡刚刘伶胡刚刘敬微葛琮源秦超超刘松张瑶光左金飞刘松唐锦琼徐秋怡
- 关键词:考古报告古城址木渎考古学文化
- 关于考古学性质和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思考
- 2022年
- 《南万文物》2021年6期,10000字中国考古学家的主体是国内考古学知识体系培养出来的以历史学为取向的传统考古学家,极少部分是接受国内本科或本科和硕士训练随后接受国外尤其欧美教育的洋博士。这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学科实践,使得我们的国内外交流相对有限,既难以深入又难以推广。
- 宋江宁
-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欧美教育学科实践考古学家
- 周原出土铸铜遗物的分析检测被引量:13
- 2007年
- 刘煜宋江宁刘歆益
- 关键词:周原遗址遗物出土西周晚期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