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建新

作品数:83 被引量:429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1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铜绿
  • 23篇假单胞菌
  • 22篇单胞菌
  • 22篇铜绿假单胞
  • 22篇铜绿假单胞菌
  • 17篇肝炎
  • 16篇细胞
  • 12篇慢性
  • 11篇乙型
  • 10篇肝硬化
  • 10篇穿心莲
  • 9篇外排泵
  • 8篇乙型肝炎
  • 8篇慢性乙型
  • 7篇内酯
  • 7篇肠道
  • 7篇穿心莲内酯
  • 6篇耐药
  • 6篇基因
  • 5篇细菌

机构

  • 80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三峡大学第一...
  • 3篇温州市中医院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武汉市普爱医...
  • 2篇潜江市中心医...
  • 1篇湖北省中医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大冶铁矿
  • 1篇东风汽车公司
  • 1篇孝感市中心医...
  • 1篇武汉华中科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鄂州市中心医...
  • 1篇维也纳大学

作者

  • 83篇宋建新
  • 27篇李洪涛
  • 18篇李国军
  • 18篇邢铭友
  • 15篇王丽丽
  • 14篇吴春明
  • 11篇龚凤云
  • 10篇覃慧敏
  • 10篇许东
  • 10篇宋莹
  • 8篇叶露
  • 8篇王卫华
  • 8篇谢旭华
  • 7篇夏超
  • 7篇阮秋蓉
  • 6篇陈佳
  • 6篇申爱霞
  • 6篇覃惠敏
  • 5篇齐俊英
  • 4篇邓仲端

传媒

  • 13篇华中科技大学...
  • 9篇中华微生物学...
  • 5篇医药导报
  • 5篇中西医结合肝...
  • 4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内科急危重症...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华中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肝博士
  • 2篇中华医学会全...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6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1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8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89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oll样受体4介导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病机制
2012年
尽管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介导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所产生的炎性反应已经被广泛认识,但是其发生的分子机制仍然在不断更新中。新近研究表明,TLR4通过3种信号转导途径激活白介素1β(IL-1β)从而实现作为炎性体(inflammasome)活化的主要调节分子。信号1:革兰阴性细菌的LPS与TLR4结合,通过髓样分化蛋白88(myeloiddifferentiationprimaryresponseprotein88,MyD88)实现IL-1β和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receptorprotein3,Nlrp3)mRNA的转录;信号2:吞噬溶酶体消化细菌释放出mRNA,进一步组装成炎性体;信号3:TLR4及其下游TRIF分子通过利用I类干扰素自活化促使Caspases-11的转录。活化的Caspases-11协同信号2中的炎性体促进IL-1β和IL-18的活化和成熟。
许东宋建新
关键词:TOLL样受体4革兰阴性细菌信号转导
^(18)F-FDG PET/CT在发热待查及不明原因炎症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自1961年被定义以来,一直是临床难题。近来,不明原因炎症(inflammation of unknown origin,IUO)被证明与FUO有一样的疾病实体。^(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18)F-FDG 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性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指导治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往很多研究报道了^(18)F-FDG PET/CT在FUO/IUO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王文霞解娜娜宋建新
关键词:发热待查
NOD2在巨噬细胞对金黄葡萄球菌的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通过观察对比巨噬细胞NOD2基因沉默前后对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了解NOD2基因在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real-time RT-PCR的方法检测巨噬细胞NOD2基因在金黄葡萄球菌感染时的表达情况,合成针对NOD2的siRNA并干扰巨噬细胞.采用ELISA、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NOD2基因沉默对其在金黄葡萄球菌感染时的吞噬能力、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水平、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巨噬细胞可引起细胞内NOD2表达增高.巨噬细胞NOD2基因沉默可导致其吞噬金黄葡萄球菌的能力降低,分泌细胞因子水平降低,NF-κB激活不足.金黄葡萄球菌可以引起巨噬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结论 在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巨噬细胞的过程中,位于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NOD2在病原体识别、信号转导、NF-κB激活中发挥关键作用.
谢旭华王丽丽龚风云夏超宋莹宋建新
关键词:金黄葡萄球菌巨噬细胞核转录因子
前列地尔治疗重症肝炎46例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疗效。方法 :84例重症肝炎患者随机分类治疗组 46例 ,对照组3 8例。治疗组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同时 ,给予前列地尔 2 0 μg·d 1 ,静脉滴注 ,对照组 3 8例给予常规护肝治疗 ,疗程均 14d。观察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较为明显 ,尤其是慢性肝炎重度患者 ,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宋建新王卫华陈红云齐俊英黄元成张振刚
关键词:前列地尔重症肝炎药物疗法
山莨菪碱下行调节培养的内皮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被引量:11
2001年
为了探讨山莨菪碱对正常及内毒素脂多糖刺激过的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表达的作用及机制。本文采用酶消化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蛋白量 ;用Northern印迹方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的mRNA表达 ;用电泳迁移检测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核因子κB核内转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脂多糖能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强 ,但加入山莨菪碱后 ,脂多糖的这种作用明显减弱。而且 ,山莨菪碱还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基础水平的表达。经脂多糖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核提取物与核因子κB探针结合明显增强 ,而山莨菪碱则能阻止脂多糖致核因子κB的核内转移现象。提示山莨菪碱不仅下行调节脂多糖所致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的蛋白分泌和mRNA表达 ,而且下行调节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基础水平表达 。
阮秋蓉宋建新邓仲端瞿智玲倪娟
关键词:山莨菪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核因子ΚB
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及耐药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排泵抑制剂(苯丙氨酸-精氨酸-β-萘酰胺PAβN)干预铜绿假单胞菌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见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的变化,筛选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PCR扩增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oprM、mexB和mexR;real-time PCR检测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mexB的mRNA水平;对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进行mexR基因测序分析。在阿奇霉素作用下,观察铜绿假单胞菌的mexB基因表达及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美罗培南的MIC值变化。结果从20个临床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筛选出8株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检测表明这8株菌oprM、mexB和mexR均呈阳性,mexB的mRNA水平均较PAO1显著增高。对8株MexAB-OprM高表达菌mexR基因进行测序,发现菌株PAO03的mexR基因存在突变。阿奇霉素可显著降低mexR基因未突变MexAB-OprM高表达菌株的mexB基因的表达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美罗培南的MIC值,而对菌株PAO03和nalB突变株(mexR基因突变MexAB-OprM高表达菌株)无显著影响。结论阿奇霉素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的表达,提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夏超谢旭华王丽丽龚凤云宋莹宋建新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抑制剂阿奇霉素MEXAB-OPRM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促凝血活性及新型促凝血因子hfgl2的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各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的促凝血活性(PCA)及新型促凝血因子人纤维介素(human fibrinogen like protein 2,hfgl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25例,健康对照2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和重型患者标本33例,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中度共25例,健康对照25例分离其外周血白细胞(WBC)。用一期冻融法测量其PCA。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fgl2的表达。结果: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的PCA较健康对照高出20倍。WBC的PCA在以下各组(健康对照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轻中度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和重型组)呈逐步上升过程,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CA在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组患者PBM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WBC的表达。PCA在健康对照组PBMC和WBC的表达无显著差异,hfgl2在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在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结论: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中的PCA和hfgl2表达均显著升高,且其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hfgl2表达的强度(阳性细胞数)与PCA的升高呈正比相关。
朱永芬田德英习东严伟明宋建新黄加权聂华宁琴
关键词:重型肝炎单个核细胞促凝血活性
pvdQ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群集运动的作用
2011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vdQ(PA2385)基因对群集运动的作用。方法构建pvdQ基因表达质粒pME6032-pvdQ并鉴定,采用电穿孔法将带有pvdQ基因的质粒转入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PA01中,构建pvdQ-高表达株。同时将空质粒pME6032采用电穿孔法转入PA01中,构建pME6032空质粒株。选择含有反向筛选基因sacB的pEX18Gm质粒作为自杀载体,构建缺失pvdQ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无痕缺失突变株,溶菌肉汤(LB)液过夜培养,观察菌株的直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经鉴定,成功构建pvdQ-高表达株和pvdQ突变株,比较4株菌的群集运动直径变化:PAO1为(20.52±1.80)mm,pME6032空质粒株为(19.39±2.10)mm,pvdQ高表达株为(51.20±2.16)mm,pvdQ突变株为(3.30±0.55)mm。pME6032空质粒株与野生株PA01相比,直径无显著变化(t=-0.1493,P〉0.05),pvdQ突变株与野生株PAO1相比,直径减小(t=2.8525,P〈0.05),pvdQ高表达株与野生株PAO1相比,直径增大(t=1.4230,P〈0.05)。结论pvdQ基因参与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群集运动,且能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群集运动。
王丽丽龚凤云叶露宋建新
关键词:假单胞菌铜绿突变质粒
pvdQ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的功能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拟研究长链高丝氨酸内酯降解基因pvdQ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的功能。方法通过乙酸锂转化法构建CAI-4HWP1-LacZ菌株,使用X-gal平板显色法检测3-oxo-C12-HSL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转换的影响;观察与铜绿假单胞菌pvdQ高表达株、野生株PAO1共同培养时,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变化,了解pvdQ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的功能。结果 400μg 3-oxo-C12-HSL即可完全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转换。铜绿假单胞菌pvdQ高表达株和野生株PAO1均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形成。pvdQ高表达株对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抑制作用较野生株PAO1减弱。结论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信号分子3-oxo-C12-HSL,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形态转换。随着pvdQ表达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抑制作用减弱,即pvdQ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起负性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vdQ基因对3-oxo-C12-HSL的水解作用有关。
陈佳许东邢铭友王丽丽毛艳龚凤云宋莹宋建新
关键词: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
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及炎症指标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对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 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及炎症指标在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患者中对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因FUO入院的病例,统计患者一般状况、实验室检查包括T-SPOT.TB、血常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铁蛋白等炎症指标和最终诊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5例FUO患者中,最终确诊为活动性结核36例(9.11%,其中肺结核7例,肺外结核29例),其他细菌感染189例(47.85%),病毒感染50例(12.66%),真菌感染4例(1.01%),肿瘤性疾病20例(5.06%),自身免疫性疾病51例(12.91%),其他疾病25例(6.32%),诊断不明20例(5.06%)。T-SPOT.TB在FUO患者中诊断活动性结核的灵敏度为80.56%(95%CI:63.43%~91.20%),特异度为83.57%(95%CI:79.23%~87.16%),阳性预测值为32.95%(95%CI:23.52%~43.89%),阴性预测值为97.72%(95%CI:95.16%~99.00%)。活动性结核组患者与细菌感染组患者相比,LDH[187(141,255) U/L比209(160,343) U/L)及铁蛋白[296.2(191.3,494.8) g/L比528.1(281.1,1 022.0) g/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3.442,H=16.142,均P〈0.05);T-SPOT.TB联合多项炎症指标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66。活动性结核组与病毒感染组患者相比,ESR[31(15,78) mm/1 h比10(6,19) mm/1 h]、中性粒细胞比例[(71.17±12.59)%比(57.08±20.38)%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2.797,F=6.171,均P〈0.05);T-SPOT.TB联合多项炎症指标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26。结论利用T-SPOT.TB联合多项炎症指标分析�
朱琳许东陈韬朱纪玲宋建新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炎症指标活动性结核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