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迎联

作品数:70 被引量:262H指数:9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经济管理
  • 15篇哲学宗教
  • 10篇政治法律
  • 7篇文化科学
  • 3篇社会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伦理
  • 8篇扶贫
  • 7篇贫困
  • 6篇乡村
  • 5篇农民
  • 4篇儒家
  • 4篇儒家伦理
  • 4篇农村
  • 4篇农业
  • 4篇普世化
  • 4篇教育
  • 4篇精准
  • 4篇共同富裕
  • 3篇道德
  • 3篇增收
  • 3篇社会
  • 3篇实证
  • 3篇实证分析
  • 3篇收入差距
  • 3篇收入分配

机构

  • 69篇东南大学
  • 5篇中共江苏省委...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江苏省行政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社会科...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淮安市行政学...
  • 1篇江苏省人大常...
  • 1篇江苏省委

作者

  • 69篇孙迎联
  • 7篇杜贵阳
  • 2篇孔陆泉
  • 2篇陈燕燕
  • 2篇黎堂斌
  • 1篇卓晓宁
  • 1篇孙婷婷
  • 1篇李炳炎
  • 1篇朱新山
  • 1篇陈怡
  • 1篇吕永刚

传媒

  • 5篇江苏农村经济
  • 3篇新疆社会科学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财经科学
  • 2篇经济学家
  • 2篇理论月刊
  • 2篇江苏行政学院...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当代经济研究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商业研究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群众
  • 1篇学海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求索

年份

  • 3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扶贫时代”的减贫治理何以有效?——基于晋东T市H镇的考察被引量:13
2019年
如何实现减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后扶贫时代"最关键的议题。在参与贫困地区减贫治理的资源格局中,有三种不同的资源形式:"公资源""共资源""私资源"。"后扶贫时代"的减贫实践面临着地理资本空间缺憾、对外部帮扶资源高度依赖,以及内生造血功能贫弱的普遍现状,这让脱贫攻坚陷入"公资源"输入迫切、"共资源"助推乏力及"私资源"参与受限的困局。厘清脱贫攻坚阶段中减贫治理的资源格局,是揭示发展机理、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乡村治理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镇—村"接点联动、确保"公资源"的制度性供给,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共资源"自助能力,完善支撑保障、畅通"私资源"参与途径,脱贫嵌合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公、共、私资源"系统协调,是"后扶贫时代"推动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振兴发展的根本之道。
孙迎联向勇
关键词:中西部贫困地区多中心治理
刍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慈善信任的修复机制被引量:3
2023年
信任是驱动公民广泛参与慈善的重要力量。慈善信任包括从善意与真诚中形成的人际信任,基于结构合理与目的共识的系统信任,以及制度建设和外部监督构成的社会信任。在公益实践过程中,慈善事业暴露出纽带缺失、效率低下、价值偏离、监管不足等问题,导致慈善信任出现一定程度的缺损。新一代数字技术具有“连接—跨界—融合—共生”优势,为慈善信任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以虚拟平台创造人际互联新纽带,以人工智能构筑组织运行新机制,以大数据拓展公众监督的途径,将为慈善信任修复注入新动能。当前,数字技术在慈善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慈善信任需要完善数字慈善立法,强化数字队伍建设,增加技术的人文关怀,从而引导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慈善高质量发展。
闫铭孙迎联
关键词:公益慈善信任修复数字技术
农民增收:源在制度创新被引量:1
2003年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连续低速增长,年均增速仅为3 79%.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初步预计,2002年城乡收入差距将拉大到3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率为1.5,超过2的极为罕见.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孙迎联
关键词:农民收入土地制度农民负担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被引量:5
2020年
立足于马克思确立《资本论》逻辑主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新时代发展的目标和特征,"需要价值"及其运动转化的范畴体系应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需要价值"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其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手段之间的联系。以需要价值为核心范畴,探讨其运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中间范畴,形成逻辑主线可以构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孙迎联李炳炎
关键词:逻辑主线
纵向吸纳:项目资金运作社会化及其基层治理风险
2024年
项目制作为一种从中央直达基层社会的新型国家治理体制,为了确保中央意志的贯彻执行,其资金具有财政自上而下拨付、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专项化管理特性。田野调查发现,县级政府通过纵向吸纳具有半行政化属性的村干部与村级组织转嫁项目资金,突破项目资金专项化制度管理,形成了项目资金运作社会化的新现象。具体而言,县级政府在政绩激励和财政短缺的压力下对项目财权和事权进行捆绑发包,村干部在政治动员和经济利益驱动下“主动”承接项目资金。但由于项目资金量超出村干部个人承受能力,在村干部个人资产担保下地方商业银行向其提供借贷资金;囿于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县级政府延期、分期支付村干部私人垫付的项目资金。经由半行政化的村干部这一中介体,项目资金从财政资金转化为村干部个人银行债务,完成了从专项化管理到社会化筹资、财政担保偿还的社会化运作转变。在项目资金纵向吸纳中,基层政府与村干部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使基层治理关系异化,形塑了治理同盟关系。这使得基层在落实国家政策时有了变通执行、便宜行事的空间,同时威胁了国家项目资源安全,项目监管形式化。在村庄层面则产生项目资源分配“强者吸纳”效应,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趋势。
刘秋文孙迎联
关键词:社会化运作
全球企业低成本战略及实施中的误区
2002年
世界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新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全球企业正面临着存在环境动态持续变化的压力和挑战。作为一般企业的首选方式,低成本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必须构建全新的创新战略体系。
孙迎联陈燕燕
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居民收入差距形势严峻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对江苏居民1978-2013年收入情况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描述了江苏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轨迹,分析了江苏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据此提出今后江苏要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等方面入手,不断缩小江苏居民收入差距。
孙迎联黎堂斌
关键词:收入差距
从利益独占到利益分享——中西分享经济理论述评被引量:8
2008年
为解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西经济学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建立起一种新的利益共享制度来消除传统体制中的利益矛盾,即分享经济的思想。从本质上看,分享制是一种产权分散分布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制度安排。分享制虽然旨在提高薪酬的可浮动程度,但它决不仅仅是一种工薪制度。与传统的薪酬相比,利润分享制下的薪酬水平要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让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的指数相联系,因而能够自动抵制失业和通货膨胀。
孙迎联
关键词:分享经济利益分享
“后扶贫时代”的减贫治理:特征、困境与出路——基于山西省Q县Y乡的调研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确保广大中西部贫困农村实现稳定脱贫,是衡量三年脱贫攻坚战效果的重要维度。推动精准脱贫转型,理清"后扶贫时代"减贫要素格局是关键,其不仅直接影响着帮扶措施的微观运行及其治理效果,而且关乎贫困地区如何定位未来发展。以山西省Q县Y乡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调研发现,过分依赖"公资源"、"共资源"内生不足、"私资源"参与缺位等直接影响贫困治理的有效性、持续性。"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出路应优化"公资源"制度性供给,发挥"公资源"自上而下联动脱贫的核心作用;培育内生"共资源",发挥"共资源"凝聚农村社区力量的辅助作用;调动"私资源"服务脱贫的效率优势,发挥"私资源"提升脱贫积极性的放大效应,以实现脱贫的可持续。
向勇孙迎联
赋权式治理:乡村生态治理的空间行动逻辑被引量:3
2023年
传统科层制线性治理在乡村生态治理中存在着空间失语的治理失灵问题。从空间视角审视乡村生态治理实践的案例,建构出一个包含“经济空间-权力空间-文化空间”的空间理论框架,以剖析乡村生态空间治理的赋权式治理机制。多重利益结构为赋权式治理提供了经济空间基础,而基于经济空间结构可形成“前台”和“后台”相互转换的权力空间秩序,打破了政府和农民的权力体制壁垒和边界。地方文化空间基于乡村社会内外身份结构和“面子观”,为权力空间秩序良好运转提供社会结构基础,形成“经济-权力-文化”三维一体的整体空间关系治理。因此,应推动生态空间治理从自然实体要素治理转向空间关系治理。
刘秋文孙迎联
关键词:生态治理经济空间权力空间文化空间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