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翠翠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手术
  • 3篇轻比重
  • 3篇下肢
  • 3篇罗哌卡因
  • 3篇麻醉
  • 2篇腰-硬联合麻...
  • 2篇腰麻
  • 2篇卧位
  • 2篇下肢手术
  • 2篇联合麻醉
  • 2篇可行性
  • 2篇骨科
  • 2篇侧卧
  • 2篇侧卧位
  • 1篇电图
  • 1篇丁丙诺啡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肌
  • 1篇心肌酶

机构

  • 6篇天津医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孙翠翠
  • 4篇徐桂茹
  • 3篇郑玫玫
  • 2篇李斌
  • 1篇张晓奕
  • 1篇吕国义
  • 1篇桂晓臣
  • 1篇刘文彬
  • 1篇赵萍
  • 1篇贾方
  • 1篇陈学丽

传媒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2007年第...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0·15%罗比卡因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的可行性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观察0.15%罗比卡因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CSEA组(Ⅰ组,n=30),硬膜外麻醉(EA)组(Ⅱ组,n=30)。Ⅰ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继以针内针实施腰麻,脑脊液流出,将腰麻针斜面向患侧,以0.2~0.3ml/s的速度注入0.15%罗比卡因7~8ml(用灭菌注射用水配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根据阻滞平面情况调节手术台角度,阻滞平面上界控制在T9~T22,Ⅱ组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2%利多卡因5ml为试验量以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追加0.75%罗比卡因12ml。结果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Ⅱ组(P〈0.01)。骨性操作期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Ⅰ组低于Ⅱ组(P(0.05)。两组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而Ⅰ组组内患侧与健侧VAS及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Ⅱ组低血压发生率为20%,高于Ⅰ组(P(0.05)。结论0.15%罗比卡因轻比重CSEA用于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安全可行。
徐桂茹贾方桂晓臣张晓奕孙翠翠
关键词:罗比卡因轻比重
0.125%罗哌卡因腰麻用于非住院下肢手术患者的可行性
2009年
下肢骨科短小手术经门诊手术后即离院,可减少床位使用率又节约医疗费用。非住院手术的麻醉日渐增多,且要求麻醉完善且短效。本研究观察0.125%罗哌卡因轻比重腰麻用于非住院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可行性及不良反应,并与0.5%罗哌卡因重比重腰麻比较,为临床提供参考。
孙翠翠徐桂茹郑玫玫刘文彬
关键词:腰麻非住院手术可行性
罗哌卡因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侧卧位髋关节置换术20例被引量:2
2008年
徐桂茹郑玫玫李斌孙翠翠
关键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置换老年人
轻比重腰麻用于骨科门急诊手术病人的效果观察
2014年
目的评价0.125%罗哌卡因轻比重腰麻用于骨科门急诊下肢手术病人效果观察。方法门急诊下肢骨科手术病人4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轻比重组和重比重组。两组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125%罗哌卡因8 ml和0.5%罗哌卡因2 ml。观察感觉、运动阻滞情况、模拟离院标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腰麻起效时间、最大感觉阻滞平面相似,麻醉效果肯定。轻比重组最大Bromage评分持续时间,感觉、运动恢复时间显著短于重比重组,循环功能稳定。结论 0.125%罗哌卡因轻比重腰麻能够为门急诊下肢手术提供可控性好而充分的腰麻,麻醉平面消退更为迅速,病人能更早期下床行走和恢复排尿而不良反应少。
孙翠翠徐桂茹
关键词:轻比重腰麻
1012例骨折后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的观察
本文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和性别骨折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发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对1012例骨折2~94岁患者12导联心电图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 研究结果:1012例心电图分析显示...
赵萍郑玫玫孙翠翠
关键词:骨折患者年龄差异心电图心肌酶谱
文献传递
丁丙诺啡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研究对行臂神经丛阻滞的患者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中与肌肉注射两种镇痛方式对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术后镇痛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60例拟行上肢、手部手术的患者,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A组(局麻药中无丁丙诺啡组,n=20) B组(局麻药中加丁丙诺啡2μg/kg组,n=20) C组(麻醉前肌肉注射丁丙诺啡2 μg/kg组,n=20).用B/BRAMN-STIMMPLEX-DIG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腋路臂神经丛阻滞.3组患者记录(1)麻醉起效时间 (2)麻醉维持时间 (3)手术时间 (4)术后4、8、12、24、36、48、72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 (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6)观察其他副作用.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手术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麻醉起效时间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维持时间:A、C组明显短于B组(P<0.01) 疼痛评分4 h时A与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8、12、24 h时A组极显著高于B、C组(P<0.01),36、48、72 h时A组与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恶心发生率A组为10%,B组20%,C组20%.呕吐发生率A、B组为0,C组30%.结论 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中进行臂神经丛阻滞或阻滞前肌肉注射丁丙诺啡都可以取得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中进行臂神经丛阻滞麻醉可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对术后镇痛有明显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李斌孙翠翠吕国义陈学丽
关键词:丁丙诺啡麻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