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珍

作品数:46 被引量:26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4篇烧伤
  • 11篇细菌
  • 9篇耐药
  • 9篇耐药性
  • 8篇杆菌
  • 8篇创面
  • 6篇生物膜
  • 6篇抗生素
  • 6篇不动杆菌
  • 5篇伤病
  • 5篇伤患者
  • 5篇烧伤患者
  • 4篇动态检测
  • 4篇血清
  • 4篇烧伤病房
  • 4篇曲霉
  • 4篇鲍氏不动杆菌
  • 4篇病房
  • 3篇单胞菌
  • 3篇导管

机构

  • 4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莱芜钢铁集团...

作者

  • 46篇孙珍
  • 25篇郇京宁
  • 25篇向军
  • 16篇夏俊星
  • 14篇徐正鹏
  • 11篇廖镇江
  • 9篇方培耀
  • 9篇宋菲
  • 8篇杨丽英
  • 7篇许伟石
  • 7篇史济湘
  • 5篇陈小琳
  • 5篇徐惠贞
  • 3篇贾生贤
  • 3篇黄伯高
  • 3篇韩立中
  • 2篇黄晓琴
  • 2篇杨惠忠
  • 2篇袁克俭
  • 2篇倪语星

传媒

  • 7篇上海第二医科...
  • 7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第八届全国创...
  • 2篇2010年第...
  • 2篇第七届全国创...
  • 2篇中华医学会烧...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实用美容整形...
  • 1篇中华整形烧伤...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感染、炎症、...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4
  • 1篇199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司他丁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向军孙珍高成金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皮肤干性坏疽一例
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红斑狼疮患者并发皮肤干性坏疽患者的皮肤坏死出行清创术,后进行人工真皮支架移植,避免供皮创面发生难愈。但由于患者出现不明症状的高热,疾病恶化而死亡。通过该病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了探讨。在治疗这些创面...
王爱琴孙珍向军夏俊星徐正鹏方培耀郇京宁
关键词:红斑狼疮清创术
文献传递
烧伤创面加深机制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1
1997年
对78例不同程度的烧伤患者进行有关出凝血、纤溶系统、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等21项指标测定,并对创面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烧伤患者早期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并与烧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高凝状态可促使血管内血栓形成、烧伤创面加深的程度与烧伤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表现为轻度组无创面加深,中度组、重度组和特重组各有44%、47%和79%的患者Ⅲ度面积加深。由此推断,烧伤早期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创面加深的一个因素。
孙珍肖玉瑞杨丽英史济湘王鸿利邵慧珍
关键词:烧伤创面加深血液高凝状态血栓
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复合移植的应用被引量:25
1998年
制备一种无细胞异体(或异种)真皮基质.完整保留基底膜复合物.胶原束结构和排列保持正常.将其与薄的刃厚自体皮复合移植应用于3例切削痂后的烧伤创面。结果:未发现对复合移植物的排异反应。创面愈合后.发现移植网状自体皮的网状形式已变得不明显.大张自体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区出现较厚而特殊的脱屑,而与异种真皮基质复合移植时发现自体皮脱落而创面已上皮化的现象,均反映了愈合过程的特殊性。长期观察显示.较薄的刃厚自体皮与无细胞异体(或异种)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的外观和功能等同或优于单纯刃厚自体皮移植。
贾生贤徐惠贞廖镇江孙珍黄伯高史济湘
关键词:真皮基质皮肤移植
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复合移植愈合过程的观察被引量:16
2000年
目的 :为改善植皮区外观和功能 ,并同时减轻供皮区瘢痕增生。方法 :应用自制的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的刃厚自体皮复合移植应用于 2例切削痂后的烧伤创面。结果 :未发现对复合移植物的排异反应。创面愈合后 ,大体观察发现移植网状自体皮的网状形式已变得不明显 ,自体小皮片的轮廓基本消失 ,均反应了愈合过程的特殊性。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复合移植区基底膜清晰、连续且完整等。与对照部位相比 ,复合移植区瘢痕增生减轻 ,未见明显挛缩 ,皮肤弹性较好。结论 :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观察期 (3~ 4个月 )内 。
贾生贤廖镇江黄伯高孙珍徐惠贞史济湘
关键词:无细胞真皮基质基底膜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动态检测对烧伤伴曲霉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评价其对烧伤后曲霉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血清GM试验吸光度(A)指数单次>0.5为入选标准,选择2008年6月—2009年5月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3周内每周采血2次,ELISA法检测血清GM抗原水平变化;参照A指数不同的诊断界值进行评估。结果 A指数连续2次≥1.5者,其诊断曲霉感染的灵敏度71%、特异度90%、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83%;连续2次阳性者临床诊断曲霉感染的比例比单次检测阳性者高;抗真菌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患者的GM值呈下降趋势。结论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曲霉感染的早期诊断,血清GM试验阳性界定为连续2次A指数≥1.5的临床意义较大。
向军孙珍徐正鹏夏俊星郇京宁
关键词:半乳甘露聚糖曲霉感染烧伤
烧伤临床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生物膜内菌abaI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了解烧伤临床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密度感应基因aba I表达变化及其对生物膜ECM和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方法2011年1-10月,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住院患者创面、血液和静脉导管来源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菌6株、敏感菌5株。以鲍氏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TCC 19606为参照。(1)临床分离株和标准菌株体外常规培养10、24、48 h后,经碘化丙啶染色,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厚度。(2)采用试管培养法,将临床分离株和标准菌株振摇培养10、24、48 h,培养液内漂浮细菌为游离菌,黏附于试管壁的生物膜内细菌为膜内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菌株中aba I基因及pga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标准菌株基因表达丰度设为1)。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1)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体外培养10、24、48 h,生物膜厚度均超过标准菌株,其中耐药菌株生物膜厚度分别为(28.8±0.6)、( 31.7±1.1)、(38.1 +3.l)pLm,明显高于敏感菌株[(17.1±0.4)、(20.1±1.6)、( 25.8±1.7) pLm,F值分别为1274. 38、206. 60,61. 73,P值均小于0.05]。(2)膜内菌:体外培养10、24、48 h,耐药菌株abaI表达量分别为6.6 +1.7、25.7±3.5、9.8+3.6,均高于敏感菌株(2.7+1.O、15.O+3.5、4.7 +3.2,F值分别为21. 82、25. 24、6.22,P值均小于0.05);耐药菌株pgaB的表达量分别为37.4±1.1、44.5±3.6、33.1 +11.5,明显高于敏感菌株(14.6 +0.8、20.O+6.9、18.7 +6.8,F值分别为1488. 44、57. 26、6.01,P值均小于0.05)。(3)游离菌:体外培养10、24、48 h,耐药菌株aba I表达量均与敏感菌株接近(F值分别为0. 24、2.33、0.11,P值均大于0.05);耐药菌株pgaB表达量分别为13.8±3.8、12.5±2.9、23.7±2.1,明显高于敏感菌株(7.O+5.9、5.O+1.3、15.6±6.7,F值分别
向军孙珍杨新刚郇京宁
关键词:烧伤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抗药性
烧伤疤痕癌4例报导
本文报道烧伤疤痕癌4例。4例均为男性;他们的发病潜伏期各为22、32、34和42年;其中三例患者疤痕反复发生破溃,一例患者伤后疤痕破溃未愈长达22年;三例疤痕癌发生在下肢,一例发生在额部;四例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三例...
孙珍徐惠贞
文献传递
不同时期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调查被引量:35
2001年
目的 分析笔者单位近年来烧伤创面细菌的流行趋势 ,探讨影响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变化的因素。 方法 对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2 10例住院患者进行创面细菌生态学调查 ,与70年代初期 ,80年代中期和 90年代初期所作调查进行比较。 结果  1999年以来G+ 球菌(5 2 17% )较前三个时期均显著增加 (P <0 .0 1) ,而G-杆菌 (4 6 .48% )较前三个时期均显著减少 (P<0 .0 1)。铜绿假单胞菌较 1970年 1月~ 1971年 12月和 1993年 2月~ 1994年 12月显著下降 (P<0 .0 1) ,金黄色葡萄球菌较 1985年 1月~ 1986年 12月和 1993年 1月~ 1994年 12月显著上升 (P<0 .0 1) ,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占 85 %左右 ,较 80年代中期和 90年代初期显著增加 (P <0 0 1) ,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结论 笔者单位近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上升趋势可能与自 90年代中期开始将亚胺培南作为首选抗生素有关 ;
王文奎袁克俭倪语星孙珍刘健陈小琳
关键词:烧伤创面抗生素
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被引量:15
1992年
以纸片法测定1985年和1986~1987年二个时期从烧伤创面分离的绿脓杆菌、肺炎杆菌、产气杆菌、枸橼酸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硝酸盐阴性杆菌共500株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和Ceftazidime的耐药性。结果显示绿脓杆菌对Ceftazidime和头孢哌酮的耐药菌株分别由10%和28%增至37%和46%。产气杆菌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三嗪的耐药菌株分别由5%和6%增至76%和69%,同时期Ceftazidime的耐药菌株为73%,头孢哌酮耐药菌株由58%增至84%。奇异变形杆菌对这4种头孢菌素的耐药菌株由20~40%增至60%左右。枸橼酸杆菌对头孢噻肟耐药菌株在三年中稳定在40%左右,而对头孢哌酮和头孢三嗪耐药菌株分别由45%和33%增至65%和48%;Ceftazidime耐药菌株高达60%。肺炎杆菌和大肠杆菌耐药菌株比例较低,而且在1986~1987年间有所降低。阴沟肠杆菌对这4种头孢菌素呈高度耐药,耐药菌株高达79~91%。硝酸盐阴性杆菌头孢哌酮的耐药菌株高达83%外,其他三种头孢菌素的耐药菌株在40%左右。 对耐药菌株增加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推测这种耐药性是由存在于阴沟肠杆菌中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A和B所致。在一个时期内广泛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是造成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许伟石董鹤亮孙珍张德珍徐丽菊
关键词:头孢菌素抗药性肠杆菌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