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
- 作品数:19 被引量:12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植物乳杆菌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评估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小鼠肠道炎症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TNBS灌肠诱导小鼠结肠炎组(TNBS组)和LP干预组(TNBS+LP组).TNBS诱导肠炎模型建立后,给予TNBS+LP组小鼠灌胃LP3wk,其余两组灌胃空白对照PBS液.实验结束后对大鼠一般情况、结肠大体损伤及组织学损伤进行评估,并对各组小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LTB4含量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与TNBS诱导的TNBS组相比,LP明显减轻了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表现为疾病活动指数下降(3.37±0.36vs0.97±0.47,P<0.05),结肠大体和组织学评分显著降低(1.11±0.61vs4.62±0.40;1.48±0.40vs5.39±1.12,均P<0.05),且LP显著降低了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黏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这与MPO活性降低相一致(25.14U/g±5.22U/gvs90.3U/g±7.70U/g,P<0.05).此外,LP明显降低了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内具有化学趋化活性的LTB4含量(3.13ng/g±0.10ng/gvs8.43ng/g±0.49ng/g,P<0.05)和增加了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表达(205ng/g±68ng/gvs375ng/g±79ng/g;446ng/g±116ng/gvs603ng/g±109ng/g,均P<0.05).结论:口服植物乳杆菌能有效缓解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白细胞聚集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 叶胜青赵志鸿夏阳陈红旗
-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结肠炎炎症性肠病促炎细胞因子
- 高脂饮食对大鼠结肠腺瘤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了解高脂饮食对大鼠结肠腺瘤发生的影响。方法20只Wistar大鼠均分为2组,一组给予普通饮食,一组给予高脂饮食;两组大鼠连续10周每周腹腔注射1次1,2-二甲基肼(DMH)(每次40 mg/kg),普通饮食+DMH为SDT组,高脂饮食+DMH为HFDT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67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环氧合酶的2表达。ELISA法检测两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瘦素和TNF-α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结果SDT组和HFDT组大鼠第18周(腺瘤期)时Ki-67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4.00±1.84和75.1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60,P〈0.01)。SDT组和HFDT组大鼠PCNA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13.70±21.61和333.30±3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7,P〈0.01)。SDT组和HFDT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分别为(0.43±0.05)和(1.14±0.0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6,P〈0.01);胆固醇分别为(3.75±0.26)和(7.77±0.79)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1,P〈0.01)。结论高脂饮食能够通过影响机体的内分泌代谢变化、增进细胞增殖周期、介导炎性反应促进结肠腺瘤的发生、发展。
- 夏阳朱庆超彭佳远汪昱钱海鑫
- 关键词:结肠腺瘤高脂饮食细胞增殖代谢
- 上海地区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应用调查被引量:23
- 2011年
- 目的调查普通外科住院患者人院时的营养风险及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通外科的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患者2周内的营养支持状况,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共有3000例住院患者人选,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8.5%,胃肿瘤患者营养风险最高,为48.3%。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44.1%和14.3%。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比值为1.2:1。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问和总住院费用均高于尤营养风险的患者[24.1%比14.2%,(11.1±4.8)d比(9.6±3.7)d,(12891.5±4831.2)元比(9982.7±3996.4)元,P均=0.0000)。在有营养风险的胃肿瘤、结直肠肿瘤和肝胆胰肿瘤患者中,应用营养支持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未用营养支持的患者(P均〈0.05)。结论普通外科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其中胃肿瘤患者营养风险较高。营养风险与外科住院患者的临床结局有关。对有营养风险的胃肿瘤、结直肠肿瘤和肝胆胰肿瘤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可改善临床结局。
- 贾震易杨俊夏阳刘伟杰佟大年张中伟彭佳远陈亚文秦环龙
- 关键词:营养风险营养支持营养风险筛查2002住院患者
- 益生菌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我院2011年5月至7月共70例限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于术前5d至术后7d每日分别给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制剂和安慰剂,于术中采集结直肠组织标本,超微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紧密连接结构,采用Westernblot和实时RT—PCR技术分析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采用UssingChamber技术评估肠上皮通透性。术后第7天收集患者粪便标本和血标本,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粪便菌群多样性,并采用细菌培养方法对特定细菌进行定量检测。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泻腹胀发生率、全身炎症反应及术后感染并发症等临床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结直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超微结构明显改善,Western blot和RT—PCR均证实试验组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蛋白:P均〈0.001;mRNA:P=0.005、0.001、0.006),跨膜电阻增加[(28.3±5.2)Ω·cm2比(22.1±4.7)Ω·cm2,P=0.002],对大分子物质甘露醇的通透性降低[(0.91±0.17)%比(1.65±0.33)%,P〈0.001];肠道菌群的T—RFLP及细菌培养检测发现,试验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P=0.006),肠道双歧杆菌[(143.4±35.9)比(100.0±0.0),P=0.002]和乳酸杆菌[(111.3±52.9))比(100.0±0.0),P〈0.001]生长增加,产气荚膜梭菌生长减少[(66.2±23.7)比(100.0±0.0),P〈0.001]。临床观察发现,试验组术后排气[(2.5±1.7)d比(4.5±2.0)d,P〈0.001]和排便时间[(5.0±1.3)d比(6.3±1.1)d,P=0.002]显著缩短,腹泻(20%比40%,P=0.005)和腹胀发生率降低(35%比60%,P
- 陈红旗夏阳石忱长梁勇杨永志秦环龙
- 关键词:益生菌制剂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肠屏障功能肠道菌群
- 益生菌对大肠癌术后肠屏障功能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研究益生菌对大肠癌术后患者肠屏障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大肠癌手术患者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于术后第3~7d给予等氮量、等热卡营养支持。从术后第1d起,益生菌组口服优菌多2g/d,共7d。于术后每天观察2组患者体温及心率情况;术前,术后第1、5、8d分别进行白细胞计数;术前,术后第1、8d检测全血细菌DNA、血浆D-乳酸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观察2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益生菌组术后发热持续时间、术后5d平均心率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d2组患者外周血细菌DNA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8d对照组仍有7例(23.3%)PCR检测呈阳性,而益生菌组为1例(3.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浆D-乳酸水平由术后第1d的(6.63±1.29)ng/ml下降至第8d的(0.95±0.83)ng/ml,而益生菌组则由(6.90±1.41)ng/ml下降至(0.56±0.18)ng/ml,第8d时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M比值由术后第1d的0.053±0.019升高至第8d的0.063±0.016,益生菌组则由0.047±0.012降至0.031±0.008,第8d时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SIRS发生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能降低大肠癌患者术后肠道通透性,减少细菌易位,有利于大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炎症反应的恢复。
- 夏阳秦环龙
- 关键词:益生菌肠道通透性肠屏障功能结直肠肿瘤
- 结直肠癌手术对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对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测定3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8天外周血细菌DNA片段(PCR法),分光光度法检测其血浆D-乳酸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乳果糖/甘露醇(L/M)值,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外周血细菌DNA片段均为阴性;术后第1、8天阳性率分别为43.3%(13/30)、23.3%(7/30);术后第1、8天血浆D-乳酸水平和尿L/M值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术后SIRS发生率为63.3%(19/30),感染发生率为23.3%(7/30)。结论结直肠癌手术可引起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导致细菌移位。
- 夏阳汪昱秦环龙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手术治疗肠道屏障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一例报告被引量:3
- 2006年
- 夏阳冯昌宁高琦姚敬汪昱郑起
- 关键词:食管肿瘤黑色素瘤恶性外科手术
- 125Ⅰ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联合动脉置管区域性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
- 目的探讨Ⅰ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作用和意义,探讨Ⅰ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区域性化疗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价值,利用放射性粒子的直接杀伤作用和区域性动脉灌注的化疗作用,达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目...
- 艾开兴郑起夏阳黄新余邹建华阎钧茅江泳
- 文献传递
- 一种一次性使用外科引流管助拔器套装
- 本发明公开一种一次性使用外科引流管助拔器套装,用于对引流管内壁上位于引流孔处的组织进行切除,包括:杆体和设于所述杆体一端部的切割头,当将所述杆体具有所述切割头的一端伸入所述引流管内时,通过所述杆体转动所述切割头并使所述切...
- 朱庆超时正玉李梦成夏阳
-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诊治体会(附35例报道)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总结和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ML)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5-2006年收治的35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内镜及活检确诊率为31%(11/35),28例接受手术治疗,所有病人均接受CHOP方案化疗。总5年生存率为60%(21/35),ⅠE期86%(6/7),ⅡE期73%(8/11),ⅢE期和Ⅳ期41%(7/17)。结论内镜活检病理联合CT是诊断胃肠恶性淋巴瘤的重要手段,手术联合化疗治疗效果好。
- 顾雯烨狄建忠夏阳戚大川
- 关键词:非何杰金淋巴瘤原发性胃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