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福
- 作品数:21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大鼠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在肌母细胞中稳定表达被引量:1
- 1995年
- 用电穿孔法将大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基因转染大鼠L-6TG成肌细胞株,经PCR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组织化学检测证明,TH基因能在细胞内稳定整合和表达,并在辅因子存在时将酪氨酸转化为多巴.移植于大鼠纹状体后可成活并表达TH。
- 曹蕾郑仲承孙兰英刘新垣蒋芝华周长福赵迎春陈生弟
- 关键词:基因基因表达震颤性麻痹
- 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免疫组化和脑微透析的实验研究
- 1997年
- 评价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单侧黑质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应用6-羟多巴胺损毁SD大鼠单侧黑质制备偏侧PD鼠模型。3周后根据药物诱发试验,TH免疫组化证实模型制作成功。进一步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HPLC-ECD在体检测PD鼠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结果:82只大鼠中有36只阿朴吗啡(APO)诱发的旋转次数>7转/min。6-OHDA注射侧黑质DA神经末稍已绝大多数被损毁。6-OHDA损毁侧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明显低于健侧(P<0.05,P<0.01)。应用6-OHDA制备的偏侧PD鼠模型是PD研究的理想模型之一。
- 赵迎春刘振国陈生弟余慧贞蒋芝华周长福
- 关键词:震颤麻痹免疫组化微透析
- 原代培养许旺细胞的神经营养性作用受神经细胞的调节被引量:2
- 2000年
- 许旺细胞 (Schwann cells,SCs)是外周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围神经系统发育和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许旺细胞的神经营养性作用及其产生的条件 ,我们将新生大鼠许旺细胞与 1 4d胚龄的大鼠腹侧中脑细胞或皮质细胞联合培养 ,收集许旺细胞条件液并观察它们对培养的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支持作用。结果显示 :与腹侧中脑细胞接触或不接触联合培养的许旺细胞条件液以及与皮质细胞不接触联合培养的许旺细胞条件液均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 ,原代单独培养的许旺细胞条件液对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的生长却无明显作用。结果表明 ,原代培养的许旺细胞神经营养性效应受神经细胞的正向调节 ,这一调节作用可能由可溶性物质介导。
- 唐仲书徐惠平周长福
- 关键词:许旺细胞
- 离体培养的生后大鼠脑室下层神经元前体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和形态学研究
- 2000年
- 为了探讨生后大鼠脑室下层神经元前体细胞离体培养时的神经活性物质特征和形态学特征 ,本研究以细胞特异性的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并测量了这些细胞的形态学指标胞体平均直径和胞体椭圆率 (胞体最小径与最大径的比值 )。取脑室下层细胞接种于覆有多聚赖氨酸的 2 4孔培养板 ,培养液为 Neurobasal Medium( Gibco) /B2 7,培养条件为 5 % CO2 ,3 7℃。结果如下 :在培养 1d时 ,绝大多数 (大于 90 % )脑室下层源细胞呈 β-3型微管蛋白阳性 ,且这些细胞也都表达多唾液酸神经粘连分子。此时 ,大多数β-3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胞体呈椭圆形 (胞体平均直径为 8.42± 1.0 3μm;胞体椭圆率为 0 .5 7± 0 .12 ) ,且在其两极各长出一短的、无分支的突起 ;并有近 2 0 %者为球形无突起细胞 (胞体平均直径为 7.2 0± 1.0 4μm) ,且它们大多呈细胞与细胞相连接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这些细胞亦呈上述椭圆形有突起样细胞变化 ,但仍可见它们呈串珠样连接。培养至第 3~5 d,这些脑室下层源细胞的体积增大 (胞体平均直径为 9.0 7± 1.0 7μm)、突起较前增长但仍几无分支。免疫细胞化学反应显示 ,此时培养中的脑室下层源细胞仍大多呈β-3型微管蛋白阳性和多唾液酸神经粘连分子阳性。至培养的第 7d。
- 高殿帅张凤真王德广周长福
- 关键词:神经元前体细胞体外培养形态学
- 酪氨酸羟化酶cDNA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因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表达的酪氨酸羟化酶(TH)减少。本文在应用6-羟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的前提下,首次将TH cDNA移植到PD大鼠纹状体内,模型动物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用免疫组化法及PCR法证实了外源性THcDNA可以进入脑细胞内,并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TH。
- 赵迎春刘振国陈生弟余慧贞曹蕾郑仲承蒋芝华周长福
- 关键词:基因疗法酪氨酸羟化酶震颤麻痹
- 人胚黑质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模型猴的行为观察被引量:1
- 1997年
- 观察人胚黑质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模型猴的病理行为及改善程度。方法应用甲基-苯甲基-四氢吡啶(MPTP)制备偏侧PD猴模型,将早期人胚黑质细胞立体定向植入PD猴脑内,连续半年观察动物行为的改善程度,并结合免疫电镜证实移植神经元存活。结果移植治疗后模型猴运动减少、动作缓慢,肌张力增高较移植前明显改善,肢体震颤几乎消失,向右侧自发性旋转行为减轻,阿朴吗啡(APO)诱发的旋转次数明显少于移植前,且可持续一年,免疫电镜可观察到移植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与宿主脑细胞建立突触联系。结论植入PD猴脑内的黑质神经元可与宿主神经细胞建立突触联系,且病理症状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 刘振国陈生弟余慧贞徐德隆徐德隆周长福
-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脑组织移植动物模型
- 大鼠脑内移植雪旺细胞诱导多巴胺能神经纤维定向长距离再生被引量:4
- 1998年
- 将培养的外周雪旺细胞 (SC)移植到实验性帕金森病 (PD)鼠的纹状体 ,观察外周SC能否诱导PD鼠脑内多巴胺 (DA)能神经再生 .经荧光标记追踪、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LNGFr)和酪氨酸羟化酶 (TH)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明 :被移植的外周SC ,能在PD鼠脑内存活并表达LNGFr ;这些SC能诱导PD鼠脑内DA能神经再生并沿着移植的SC柱向纹状体延伸 .
- 蒋芝华谢志冈严恒林倪紫美周长福
- 关键词:雪旺细胞神经再生多巴胺中枢神经损伤
- 帕金森病裸DNA法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采用体内裸DNA基因治疗帕金森病(PD)取得显著疗效,将酪氨酸羟比酶(TH)基冈表达质粒与Lipofectin形成的复合物立体定位注射于PD模型鼠纹状体.显著改善了PD鼠的不对付旋转行为.
- 曹蕾郑仲承刘新垣刘振国赵迎春陈生弟蒋芝华周长福
- 关键词:基因治疗震颤性麻痹
- 酪氨酸羟化酶cDNA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1996年
- 目的评价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直接转染纹状体细胞表达酪氨酸羟化酶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应用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首次将表达大鼠酪氨酸羟化酶的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植入大鼠损毁侧纹状体。移植后,观察大鼠模型旋转行为的改善程度,并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表达。结果移植后2周鼠模型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治疗后3、6、9、12及15天旋转次数比治疗前分别减少43.6%、38.4%、39.1%、48.8%和50.7%,P值均<0.01),且免疫组化及RT-PCR也证实了外源性酪氨酸羟化酶互补DNA(cDNA)可以进入脑细胞内,并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酪氨酸羟化酶。结论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直接转染纹状体细胞能够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酪氨酸羟化酶,并能改善帕金森病鼠模型的行为症状,这一技术可望发展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
- 赵迎春刘振国陈生弟余慧贞曹蕾郑仲承蒋芝华周长福刘新垣
-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基因治疗酪氨酸羟化酶质粒DNA
- 许旺细胞培养液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促生长作用被引量:4
- 1999年
- 目的;研究许旺细胞能否促进离体多巴胺神经元存活和生长。方法;取生后2-3d Sprague Dawley大鼠周围神经,培养获得SC,换以N-2培养液培养2d,收集作为SC培养液,取胎龄14dSD大鼠中脑腹和SC培养液培养该细胞,对照组用N-2培养液培养。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DA神经元生长情况。
- 张明广江澄川周长福蒋芝华
- 关键词:许旺细胞多巴胺神经元震颤麻痹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