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洋
- 作品数:15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儿童的脑功能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儿童化疗前后大脑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初发ALL患儿及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例正常儿童志愿者行DTI检查,观察患儿治疗前、完全缓解后(CR)与正常对照组间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变化。结果 ALL患儿治疗前及CR后ADC值在额叶及胼胝体压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A值仅在额叶及胼胝体膝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LL患儿标危(SR)组、中危(IR)组、重危(HR)组治疗CR后所有部位感兴趣区FA及ADC值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能准确测定初发ALL化疗CR后ADC和FA等值的变化特征,是早期发现ALL患儿化疗所致白质脑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 曹卫国干芸根赵彩蕾周洋洋李玲琼
- 关键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扩散张量成像儿童白质脑病
- 鼻内镜下等离子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三例被引量:3
- 2021年
- 本文介绍了3例鼻内镜下等离子切除儿童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疗经验。3例患儿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打鼾伴间断性鼻出血,其中1例为10岁女童,初期曾误诊为鼻腔恶性肿瘤并给予活检。术前根据病史、体格检查、鼻内镜、CT及MRI诊断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成功后即刻鼻内镜下行鼻咽纤维血管瘤等离子全程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后随访3~6个月,患儿均无鼻塞、鼻出血、脑脊液鼻漏、视力障碍等症状,检查未见肿物复发。
- 王丽李守强徐杨周洋洋潘宏光
- 关键词:鼻咽纤维血管瘤脑脊液鼻漏鼻内镜下鼻腔恶性肿瘤视力障碍打鼾
- 儿童外周静脉畸形的DSA诊断以及MRI表现特征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通过DSA手段确诊儿童外周静脉畸形,回顾性分析其MRI的表现特点,旨在提高术前MRI诊断静脉畸形的水平。方法采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98例静脉畸形患儿影像资料,均通过DSA手术确诊,回顾性分析其MRI的表现特征。结果98例患儿共147处病变,DSA根据Puig分型其中Ⅰ型50处,Ⅱ型22处,Ⅲ型5处,Ⅳ型70处。MRI表现特征:T1WI信号表现多样,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部分可见“石榴籽”征,其为Puig分型中Ⅰ型和Ⅱ型特征性表现;病变长轴与肌束方向一致,多为Puig分型中Ⅲ型和Ⅳ型的表现;病变呈网状,为Puig分型中Ⅳ型的表现;病变边缘多发分叶;少数静脉畸形急性期伴出血,可伴有液液平面,不能据此排除静脉畸形。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少部分明显强化,不强化者罕见。结论DSA是诊断血管性病变的“金标准”,可准确判断病变性质、形态、血供特点,同时还可进行硬化治疗。MRI诊断静脉畸形有其表现特征,可较为准确地判断静脉畸形的复杂病理成分,评价静脉畸形的大小、形态以及周围结构受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 周洋洋林洁琼李守强张龚巍李政锋干芸根胡元明
- 关键词:儿童静脉畸形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
- 先天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综合影像诊断探讨
- 目的:探讨X线平片、GE64排螺旋CT、Siemens3.0T磁共振在儿童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在我院就诊的87例临床疑有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儿童,X线平片仅显示髋臼角...
- 林飞飞李志勇卢宁周洋洋曾伟彬
-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X线螺旋CT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脑氧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GDFT)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流动力学、脑氧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TBI患者14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n=47,GDFT治疗)、对照组2(n=47,常规液体联合右美托咪定)和研究组(n=48,GDFT联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脑氧代谢及炎症因子变化情况,记录三组围术期间不良反应状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12、24 h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P<0.05);三组患者术后12、24 h血氧饱和度(Sjv O2)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P<0.05);三组患者术后12、24 h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2、24 h的IL-6、TNF-α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P<0.05)。对照组2、对照组1、研究组术中总液体量、胶体量、晶体量依次减少(P<0.05),住院天数依次缩短(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TBI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给予GDFT联合右美托咪定方案,促进机体HR、RR趋于平稳的同时还可改善脑氧代谢及炎性因子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富丽俊周洋洋吴华杨喜璇庾颖瑶何玉海
- 关键词: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血流动力学脑氧代谢炎症因子
-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
- 目的 探讨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6个月至12岁.14例进行了MRI平扫和增强,...
- 李志勇干芸根曹卫国周洋洋方佃刚
- 关键词:下丘脑错构瘤磁共振成像
- 戊二酸尿症I型患者的临床与脑部MRI特征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戊二酸尿症I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部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尿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确诊的戊二酸尿症I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与脑部MRI特征。结果 8例中男6例,女2例,所有患者尿液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排泄量均明显超出正常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减退和运动障碍。脑部MRI显示8例患儿均出现额颞叶脑萎缩、外侧裂池增宽以及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5例中央脑白质出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4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或积血,1例大脑脚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结论戊二酸尿症I型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脑部MRI较具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中央白质区对称性受累,额颞叶脑萎缩,外侧裂池增宽,MRI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李志勇干芸根方佃刚林飞飞周洋洋谢娜曾伟彬徐守军李玲琼
-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高对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3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受伤原因、出现症状时间,并在入院后24 h内行脊髓MRI检查。脊髓损伤程度根据美国ASIA分级评定。结果本组患儿中,男2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岁;致病原因包括颈部扭伤2例、臀部着地4例、腰部轻微外伤2例、舞蹈后下腰动作不当4例。受伤到出现症状时间在30 min^48 h,受伤后到入院时间在3 h^5 d。2例颈部扭伤患儿中,1例患儿颈髓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例患儿颈胸髓MRI可见C 1-T 12内长T 1长T 2异常信号影。另外10例患儿中,5例患儿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儿T 4-L 5之间可见不同程度的长T 1长T 2异常信号影。根据ASIA损害程度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6例,D级2例。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A级1例、D级6例、E级4例,拒绝随访者1例。结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好发于8岁以下儿童,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MRI检查可以提高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诊断,但常规MRI检查有一定的阴性率。与常规MRI相比,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诊断更为敏感,为研究评判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及后期运动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
- 刘明刚陈乾赖碧芬谭泽世周洋洋
- 关键词: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弥散张量成像
- 27例儿童骨骼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儿童骨骼系统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儿童骨骼嗜酸性肉芽肿。结果 27例中单发20例,多发7例,共39个病灶。影像学资料显示:累及颅骨者表现为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破坏;累及椎体者X线可见椎体变扁,CT可见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软组织包块;累及长骨者呈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破坏;累及不规则骨者呈多发病灶,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结论儿童骨骼嗜酸性肉芽肿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综合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梁新强周洋洋赵彩蕾李志勇
- 关键词:儿童骨骼嗜酸性肉芽肿
- 侧脑室实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侧脑室实性血管母细胞瘤(HBS)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目前国内外年龄最小的侧脑室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女性,15岁;表现间断性头痛3个月,头痛加重伴发热1周;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头颅MRI检查示,右侧脑室体部不规则形实性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患儿及其父母基因检查无von Hippel-Lindau病基因突变。术后患者头痛、发热症状消失。结论幕上侧脑室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系罕见病,首发症状为颅内压增高所致的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等;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因肿瘤血供丰富,可在术前行血管栓塞,以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 刘明刚陈乾谭泽世曹娟周洋洋
-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侧脑室实性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