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
- 作品数:168 被引量:3,632H指数:3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被引量:62
- 2008年
- 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文学理论、理论和后理论三种不同的形态:文学理论是在现代人文学科构架中形成的,它强调文学研究的语言学模式和审美特性,因而是现代性学科分化和专业化的产物;理论则是在人类科学语境中诞生的,它越出了文学研究的边界,强调某种"理论的政治",形成了某种"大理论";后理论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境,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后理论一方面更具反思性,另一方面更具多元化。
- 周宪
-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研究语言学模式人文学科审美特性学科分化
- 从空间迷狂走向空间协商
- 2016年
- 时间和空间是任何生命物和非生命物的存在条件。在现代性情境中,时间和空间更是显现出复杂多变的特质。社会学家吉登斯把时-空的分离看作是现代性的驱力,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代表的抽象时间从实在的、具体的空间中抽离出来,成为现代性的典型症候。地理学家哈维则将跨越空间障碍的资本流动,视作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特征。本文着重于今天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着重讨论这一生产中主体对空间的迷狂。
- 周宪
- 视觉文化的基本问题(专题讨论)——重建阅读文化被引量:93
- 2007年
- 周宪指出,在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进程中,似乎有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那便是图像对文字的“征服”。我们应该关注视觉文化强势所造成的阅读文化困境,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立场,重建阅读文化,培育阅读文化。金元浦指出,新世纪的视觉文化转向是在当代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发生的人类划时代的媒介革命的表征,具有建构的后现代性。当代视觉文化遇到的最具前设性的问题是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倪伟指出,视觉文化的核心是探讨与“看”的实践相关的种种问题。“看”的方式根本就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视觉文化研究应抓住中国的现代性经验不放,在融会各种进步思想的基础上,突入深广的社会历史领域,展开批判性的清理和重建工作。曾军指出,20世纪西方文化理论思潮为观看研究提供了意向主义、构成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路径,但各有研究的困境:意向主义思路对理想观看的描述性分析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构成主义思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主体”的有意忽略;而在“现实主义”思路中,无论是批判理论还是视听统计,关注的其实都是将观者定位为被动性的前提之上的“受众”研究。
- 周宪
- 关键词:视觉文化阅读文化图像文化视觉经验理论资源
- “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被引量:224
- 2005年
- “读图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当代文化的图像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图文“战争”。“读图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读图”的流行隐含着一种新的图像拜物教,也意味着当代文化正在告别“语言学转向”而进入“图像转向”的新阶段。
- 周宪
- 关键词:当代文学研究
- 福柯话语理论批判被引量:123
- 2013年
- "法国理论"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另一种表述,尤以福柯的话语论影响最大。话语论一方面强调话语对主体及其现实世界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力图揭示了话语后面的权力与知识共生关系。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它在彰显主体的话语建构时却又消解了主体认知能动性,在凸显话语的表意实践时却排斥了非话语的社会物质实践。话语论专注于文本分析,带有"话语拜物教"倾向,但却未能指出反话语的有效路径等。话语论的流行是一个晚近知识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动向,对它的反思和批判有必要指出这一理论偏颇,并结合其他理论来纠偏,进而使之更具解释的有效性。
- 周宪
- 关键词:福柯
- 作为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被引量:27
- 2002年
- 现代性是哲学、美学和社会理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现代性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从作为总体性概念的现代性到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这是一个有效的研究视角、进入地方性概念的复杂关系,也就触及到现代性自身的张力和矛盾。
- 周宪
-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总体性美学
- 作为文明标杆的设计——从“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说起被引量:1
- 2023年
- 设计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密切,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演进一定程度上反映为设计观念的更新。设计创造文化,文化塑形价值观,价值观决定未来。这一点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更是体现得彰明较著。“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系统译介了晚近国际设计界重要的著述,在关注设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当下,这些资源不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献,更为我们创立“中国气派”的中国设计及其理论提供了参照。中国设计在“技”的层面已是令人瞩目,但在“道”的层面,建构中国特色的设计哲学还任重道远。
- 周宪
- 关键词:人类文明设计哲学
- 论科学发现中的审美赋能被引量:1
- 2023年
- 在当下大学教育系统中,理工科(理工农医等)大学生需要美育吗?这个问题进一步的追问是,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科学研究有所助益吗?本文以伟大科学家的经历和经验为分析对象,通过这些科学家的典型案例和经典话语,深入论证了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许多科学家的伟大科学发现范例中,存在着复杂的审美赋能功效。科学家自有“爱美之心”,科学研究遵循“美即真”逻辑,科学思想传播需审美表达能力,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有力确证了通过美育来实现审美赋能的必要性。
- 周宪
- 关键词:美育
- 当代视觉文化与公民的视觉建构被引量:35
- 2012年
-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当代视觉文化异军突起的关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社会转型催生了视觉文化,另一方面视觉文化反作用于社会转型。本文以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为视角,提出一种以视觉文化的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以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文化和城市空间为问题域,着重考察社会转型期中视觉性的四个层面:娱乐视觉性、激进视觉性、草根视觉性和表征视觉性。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核心问题是通过视觉实践,建构人们的现代视觉经验和及其公民性。
- 周宪
- 关键词:视觉文化公民性社会转型草根文化视觉性
- 从文本意义到文学意义被引量:5
- 2015年
- 文学批评与其所观照之文本关系究竟如何,是批评和批评者应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很多现代理论因之而得以发生,或者受到激荡。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理论在面对这一似乎缠绕不清的问题时,从批评伦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律令视角"的建设问题,王宁教授、朱立元教授、周宪教授则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就文本的意义和批评的伦理内涵、价值等进行了讨论,有诘问,有反驳,也有补充和修正,并共同涉及了应如何面对文本和文学、怎样理解历史和传统,以及究竟能够在多大限度内对已有学说和观点进行"解构"和"消损"等问题。四位学者的个性风采亦渗透其中。
- 周宪
- 关键词:文学意义文本意义伦理内涵文学批评理解历史作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