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翠 作品数:14 被引量:38 H指数:3 供职机构: 长沙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老年高血压夜间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P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60例门急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两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并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及夜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平均舒张压标准差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24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吴鹏翠 杨涛 陈然 程春 刘赵云关键词:血压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2组均用药1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聚集率(ADP)]、血清炎性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微循环功能指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FR)、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χ^(2)=5.982,P=0.014)。治疗12个月后,2组APTT、PT及TT长于治疗前,Fib、D-D水平、ADP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长/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TNF-α、IL-6及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CFR及IMR高于治疗前,研究组CFR高于对照组,而IMR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χ^(2)=4.891,P=0.026)。结论 替格瑞洛用于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较氯吡格雷更好,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机体炎性指标及微循环功能。 吴鹏翠 叶国红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老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氯吡格雷 AMI后心力衰竭应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的疗效及对NT-proBNP及心肌能量消耗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及心肌能量消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AMI后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培哚普利常规剂量组及培哚普利高剂量组,每组40例。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剂量组给予培哚普利4.0 mg/d,高剂量组给予培哚普利8.0 mg/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NT-pro BNP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心功能及心肌能量消耗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血浆NT-pro BNP及心肌能量消耗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每搏输出量(SV)、左室后壁厚度(PWT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收缩末期张力[左室收缩末期周向室壁应力(c ESS)]、心肌生物能量消耗(MEE)、血浆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治疗后,高剂量组的收缩压、舒张压、PWTs、LVIDs低于常规组(P<0.05,P<0.01),SV、LVEF高于常规组(P均<0.05),MME[(1.20±0.16)cal/systole vs(1.42±0.20)cal/systole]、c ESS[(184.7±30.5)kdyn/cm^2vs(234.0±37.5)kdyn/cm^2]、NT-pro BNP[(1 208.4±520.7)ng/ml vs(1 551.8±620.4)ng/ml]低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 AMI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高剂量培哚普利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心肌能耗和血浆NT-pro BNP水平,提高心功能。 龙骁 陈然 程春 黄玉艳 贾颖 吴鹏翠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培哚普利 能量消耗 ACS患者PCI术后血清S1P、补体C3水平及其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补体第三组分(C3)水平,探讨二者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首次接受PCI的ACS患者100例(ACS组)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后,按照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21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79例;选取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既往病史、血常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及生化检测结果并测定体质指数(BM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P、补体C3水平。Pearson法分析S1P、补体C3与血脂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S1P、补体C3及联合检测对ACS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预测价值。采用COX法分析影响ACS患者PCI术后不良预后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组患者血清S1P、补体C3水平较高(P<0.05)。与无心血管事件组相比,心血管事件组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1P及补体C3水平较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低(P<0.05)。S1P与LDL-C、TC、TG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补体C3与LDL-C、TC、TG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S1P、补体C3联合对ACS患者PCI术后不良预后诊断的AUC为0.853,灵敏度为87.30%,特异度为76.20%。结论ACS患者PCI术后血清S1P、补体C3水平上调,预示患者预后不良,二者联合诊断价值更佳。 李泽华 蒋路平 叶国红 龙骁 吴鹏翠关键词:1-磷酸鞘氨醇 NT-proBNP和MMP-9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左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 T‐proBN P )、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9)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PCI术后4周时92例AMI患者左心室容积增加率的不同,将其分为左室重构组,非左室重构组,并设稳定性冠心病对照组。比较患者NT‐proBNP、MMP‐9水平及其与PCI术后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LVESV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等的关系。【结果】AMI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MMP‐9水平较稳定型冠心病对照组明显升高;左室重构组血浆 NT‐proB‐NP、MMP‐9水平持续增高,与非左室重构组在PCI术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血浆NT‐proB‐NP、MMP‐9水平与LVEDV均呈明显正相关( P <0.01),与LVEF均呈明显负相关( P <0.05)。【结论】AMI患者血浆NT‐proBNP、MMP‐9水平与左室重构指标有相关性,可作为AMI早期左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吴鹏翠 阳军 陈然 程春 刘赵云关键词:利钠肽 心室重构 MEF2A基因突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基因突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及其表型的影响。方法:分别将野生型(WT)MEF2A质粒(WT组)、21个核苷酸缺失突变型(△21,显性负突变)MEF2A质粒(△21组)以及MEF2A siRNA(siRNA组)转染进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通过溴化噻唑基蓝四唑(MTT)法和Millicell小室观察各组VSMC的增殖和迁移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VSMC之间MEF2A蛋白、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ctin)、SM22α、骨桥蛋白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表达差异。结果:MEF2A△21组和MEF2A siRNA组的VSMC增殖增加,迁移数量增多;同时此两组中α-SM-actin和SM22α表达减少,骨桥蛋白表达增加;磷酸化p38和ERK1/2表达也明显增强。结论:MEF2A基因显性负突变及沉默可使VSMC向合成型转化,其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加。而p38和ERK1/2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MEF2A基因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 赵旺 赵水平 吴鹏翠 彭道泉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 肌细胞增强因子2A 表型转化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心力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 2006年 吴鹏翠 谭茗月 李安莹关键词:心力衰竭 药物治疗 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肌细胞增强子2A基因突变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子(MEF)2A基因突变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转染pcDNA3.0-GFP质粒(对照组)、野生型MEF2A质粒(野生型组,WT组)、21碱基缺失MEF2A质粒(A21突变组,A21组)和MEF2A siRNA片段(siRNA组)。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MEF2A蛋白定位,MTT法测定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绿色荧光蛋白结果与Flag抗体检测显示MEF2A基因成功转染,内皮细胞转染效率可达70%。与WT组比较,△21组MEF2A突变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但其定位由核内转变为胞浆,siRNA组则使MEF2A蛋白表达下降80%。与WT组MEF2A转染相比,△21组和siRNA组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下降(36.2%和63.6%,均为P〈0.01)。结论MEF2A基因可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EF2A在细胞核内的定位相关。 吴鹏翠 赵水平 彭道泉关键词:肌细胞 基因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基因治疗的思考 被引量:2 2008年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最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早发冠心病的主要病因。随着目前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基因治疗有望解决患者遗传基因缺陷,从根本上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当人类娴熟的应用基因治疗技术时可以从根本上治愈多种基因相关疾病,推动人类医疗事业的巨大发展。 吴鹏翠 赵水平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治疗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与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 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与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DCM合并CHF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研究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2组均连续服药4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每搏输出量(LVSV)]、血清学指标[醛固酮(AL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D)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χ^(2)=5.126,P=0.024)。治疗4周后,2组LVEF、LVSV高于治疗前,LVEDV、LVESV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小于对照组(P<0.01);2组ALD、ICAM-1、NT-proBNP水平及MLHFQ评分低于治疗前,6MWD长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长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6%vs.7.14%,P=1.000)。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老年DCM合并CHF效果明显优于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血清学指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叶国红 吴鹏翠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 慢性心力衰竭 比索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