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姗

作品数:5 被引量:101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2篇土壤水
  • 1篇燕麦
  • 1篇雨养
  • 1篇雨养农业
  • 1篇适应性管理
  • 1篇水分
  • 1篇土壤水动力学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系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吸水
  • 1篇小麦
  • 1篇垄沟
  • 1篇节律
  • 1篇可持续性
  • 1篇黄土高原
  • 1篇降雨
  • 1篇根系

机构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 4篇兰州大学
  • 4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西澳大学
  • 1篇西澳大利亚大...
  • 1篇甘肃省水利科...
  • 1篇国家农业研究...

作者

  • 5篇吴姗
  • 4篇周宏
  • 4篇莫非
  • 4篇赵鸿
  • 4篇熊友才
  • 4篇邓浩亮
  • 4篇张恒嘉
  • 3篇王润元
  • 2篇陈应龙
  • 2篇杨通
  • 1篇李凤民
  • 1篇王建永
  • 1篇祝英
  • 1篇孔维萍
  • 1篇杨晓婷
  • 1篇蒙强
  • 1篇卢盼盼
  • 1篇张晓峰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极端干旱条件下燕麦垄沟覆盖系统水生态过程被引量:12
2014年
围绕极端气候条件下沟垄沟覆盖系统水文过程和水生产力变化问题开展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以裸燕麦坝莜3号品种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甘肃定西进行,以充分灌溉为对照组,设置平地无种植、垄沟无覆膜种植、垄沟覆膜种植、裸地4个处理(此4个处理均无灌溉),测定生育期降雨、气温、0—140 cm土壤剖面水分变化、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阶段性极端干旱和全生育期极端干旱两个类型,均导致所有处理组中土壤剖面60—100 cm的"土壤干层"现象,垄沟覆膜处理对"土壤干层"现象具有显著的缓解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垄沟覆膜处理显著促进了收获期土壤剖面贮水量的回升,其贮水量分别提高了41.2 mm(2010年)和22.4 mm(2011年),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7、0.4 kg·hm-2·mm-1(2010年)和6.5、9.8 kg·hm-2·mm-1(2011年)。另外,垄沟覆膜处理组的地上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30.5%(2010年)和67.42%(2011年),但收获指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3.4%(2010年)和55.6%(2011年)。研究表明,垄沟覆膜处理促进了降水向土壤水和作物水的转化效率,显著地缓解了作物水分供需矛盾,是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生态策略。
周宏张恒嘉莫非赵鸿王润元吴姗邓浩亮Asfa BatoolBaoluo Ma熊友才
关键词:土壤水分燕麦
田间微集雨技术研究及应用被引量:79
2013年
过去30a,田间微集雨技术逐渐发展成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主要耕作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同田间微集雨及覆盖(地膜、砂石和秸秆)栽培技术在黄土高原不断更新换代,先后经历了垄沟无覆盖技术、平地覆盖技术、垄沟半覆盖技术和垄沟全覆盖技术等发展过程,特别是沟垄地膜全覆盖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为西北旱区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本文综述了田间微集雨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归纳了垄沟和覆盖模式及播种方式对作物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生理生态、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杂草、病虫害、覆盖物残留和作物物候等的影响,并分析了该技术的高产高效和生态风险以及两者的互作关系。文章最后还对该技术的高效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讨论,旨在对雨养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莫非周宏王建永赵鸿张恒嘉吴姗陈应龙杨通邓浩亮Asfa Batool王润元Simon Nzou Nguluu李凤民熊友才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降雨雨养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性
不同灌溉节律下春小麦根系吸水特征及水生产力研究
本研究以旱地小麦DX40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研究以土壤水动力学基本原理为理论依据,通过连续跟踪监测田间土壤水分、根系分布、作物生长发育、裸地蒸发和气候参数等相关指标...
吴姗
关键词:春小麦根系吸水模型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耕作系统演变与适应性管理被引量:11
2015年
耕作系统主要包括土壤系统、作物系统和区域气候系统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紧密关联的组成部分,涉及作物栽培模式、作物类型、杂草和病虫害及农田水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50a(1951-2000年),黄土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且其变率逐渐增加,降雨和热量资源分布呈现复杂的时空异质性。作物种植区域的变迁、熟制制度的演变和农田灾害的加剧促使农田管理模式不断寻求改变,对当地农业耕作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总结了黄土高原过去多年的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积温)特征和发展趋势,气候变化下耕作系统(种植区、耕作制度、土壤环境)和作物系统(需水量、物候、品种、产量)的演变规律,作物与土壤互作关系,以及气象灾害对黄土高原耕作系统的影响,并提出气候变化下耕作系统适应性管理途径和策略。旨在为黄土高原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寻求气候变化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
邓浩亮周宏张恒嘉莫非杨通孔维萍卢盼盼杨晓婷蒙强赵鸿王润元Turner Neil C吴姗祝英张晓峰Batool Asfa熊友才
关键词:气候变化黄土高原耕作系统土壤系统适应性管理
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在SPAC系统中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从土壤水动力学典型的裸地蒸发模型、蒸发蒸腾量模型、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出发,综述了SPAC系统下国内外现行的植物根系吸水模型、溶质运移模型、农业生态系统模型等研究进展,归纳和讨论了目前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在SPAC系统建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建立准确的数值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蒸发蒸腾量模型未来研究的趋势;入渗模型从点至区域的动态扩展,并结合土壤侵蚀、污染物运移等因素的农业倾向性研究为潜在的重要分支方向;根系吸水模型应更多被用于监测土壤水分动态、设计合理的灌溉制度及干旱预警等体系;利用计算机、遥感等技术手段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物能循环的机理性模型将为模型的实用性和精度提供有力支撑。
吴姗莫非周宏Asfa Batool赵鸿邓浩亮陈应龙熊友才张恒嘉
关键词:土壤水动力学SPAC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