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婷
-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经验性治疗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31日临床送检的血液病患者血培养标本,分离并分析病原菌。结果 852份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80株,阳性率为9.4%。其中,革兰阴性菌48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27株,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真菌5株,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整体病原菌分布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主要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敏感,对氨曲南、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等耐药概率较高;革兰阳性菌主要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等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等耐药概率较高;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等敏感。结论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抗菌药物;糖肽类药物仍是严重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 李敏燕王继红刘秀婷刘彦琴周凡
- 关键词:血液病血流感染血培养病原菌耐药性
- 恶性血液病细胞胞质内含物实验室观察被引量:4
- 2012年
- 为观察少见及罕见白血病细胞胞质内含物变化,对3例血液病细胞内包涵体进行观察及研究,采用骨髓涂片、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组化分析、细胞遗传学检查等。结果发现,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除细胞形态学外,必须依靠免疫组化分析、细胞遗传学检查。Rusell小体出现提示多发性骨髓瘤,但需结合临床其它检查指标以明确诊断。
- 郭步云周凡刘景华王吉刚刘彦琴白清宇李姗姗刘秀婷
- 关键词:血液病AUER小体
-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实验室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简称纯红再障,患者外周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骨髓象表现为红细胞系统各阶段均严重减少,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均正常。纯红再障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临床上较为罕见。多数纯红再障与胸腺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其在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获得性纯红再障6例,现将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如下。
- 刘秀婷李敏燕周凡李姗姗白清宇郭步云
- 关键词:血象骨髓象
- 血清降钙素原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测用于发热病人的对比观察
- 2011年
- 为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在不同原因发热感染病人血液中的变化,对136例发热病人抽取静脉血2ml,吸取血清检测降钙素原;抽取静脉血1ml注入EDTA-K_2抗凝真空管中混匀涂片检测NAP。结论:当降钙素原浓度升高时,可判定为细菌性全身感染及脓毒血症,但由于降钙素原的不稳定性或其它原因会导致出现假阳性反应;NAP相对比较稳定,但检测及报告时间较长,故临床医生应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对降钙素原及NAP选择性检测。
- 白清宇郭步云李姗姗刘秀婷周凡
-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发热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经验性治疗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31日临床送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培养标本,分离并分析病原菌。结果 343份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2株,阳性率为12.2%(42/343)。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73.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0株(47.4%);革兰阳性菌8株(19.2%),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各2株(4.8%);真菌3株(7.0%),均为热带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阿米卡星较敏感;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及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复方新诺明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庆大霉素及利福平最敏感;对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四环素及复方新诺明耐药性最高。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敏感,其中,1株对两性霉素敏感。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高且病原菌种类多,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可作为首选抗菌药物;严重葡萄球菌血流感染首选药物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真菌感染时,伏立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疗效较好。
- 李敏燕刘秀婷刘彦琴周凡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培养病原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