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洲

作品数:32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商丘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5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文学
  • 4篇当下意义
  • 3篇诗歌
  • 3篇诗歌创作
  • 3篇史剧
  • 3篇女神
  • 3篇文化
  • 3篇历史剧
  • 3篇国家话语
  • 3篇《女神》
  • 2篇大我
  • 2篇政治
  • 2篇时代诉求
  • 2篇诉求
  • 2篇批评话语
  • 2篇评话
  • 2篇文学创作
  • 2篇文学教学
  • 2篇小说
  • 2篇立国

机构

  • 32篇商丘师范学院

作者

  • 32篇刘海洲
  • 1篇崔海妍

传媒

  • 5篇商丘师范学院...
  • 4篇郭沫若学刊
  • 2篇文艺评论
  • 2篇社会科学家
  • 2篇安阳工学院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作家
  • 1篇语文建设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许昌学院学报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品位·经典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9篇2011
  • 1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料学的新突破——评陈思广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2—1949.9)》(修订版)
2011年
陈思广的论著《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修订版)是一部扎实而丰厚的具有系统性和专门性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著作,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其翔实的资料与完备的体例,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研究领域。同时,该著采用回归历史、重返现场编写的原则,通过纵横对比,生成一部现代长篇小说的接受语境,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现代编史意识。该著以新体现代长篇小说为编年对象,并收录了较少为人们所关注的预告、广告等,进一步充实了现代长篇小说的研究资料,拓宽了现代长篇小说的阐释空间与研究视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刘海洲
时代的反讽 人生的反思——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被引量:2
2011年
《李白与杜甫》在郭沫若一生的创作历程上是最费苦心、最令人不解的一部著作,该著既无前言,又无后记,关于这部书的创作情况后人知之甚少。关于这部书的创作时间,一说是从1967年酝酿到1969年写成,一说是在《英译诗稿》完成后,即开始本书的写作,到1970年初夏完成。这部著作正式出版于1971年10月,在当时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影响巨大,
刘海洲
关键词:《李白与杜甫》反讽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亟需的四种意识
2012年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教学课时压缩、教材陈旧、学生兴趣减退等。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生的现代意识、历史意识、文本意识、问题意识;通过这四种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文学功能与艺术魅力,更好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刘海洲
关键词:历史意识文本意识
郭沫若抗战历史剧的悲剧叙事与现实关怀
2013年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历史剧创作的高潮,尤其以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最有代表性。郭沫若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采用悲剧这一叙事形式,塑造了屈原、聂嫈等志士仁人为祖国和民族慷慨赴难、从容就义的悲壮形象,彰显这些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和悲剧精神;同时,这六部历史剧政治意图也较为明显。
刘海洲
关键词:抗战文化
《女神》中“大我”的双重时代诉求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大我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
刘海洲
关键词:《女神》大我立人立国
文献传递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文化传统
2012年
由于文学的政治传统和20世纪中国的现实国情,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文学与政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不同的结缘方式,体现了作家不同的政治文化理念、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并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特殊的审美风尚。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文化传统,使文学承担了过多的政治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和教化功能,但也对文学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重大伤害,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刘海洲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功能历史教训
国家话语中的“时代颂歌”——论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创作
2014年
建国后,由于时代氛围和自身角色的转变,郭沫若创作了大量歌颂新中国的诗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成为国家话语的主旋律。随着国家政策的"左倾"和文艺界的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观念发生变化,时代颂歌从真挚的政治抒情诗转变为政治打油诗。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诗歌创作的大滑坡,有着复杂的时代和自我因素。其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作家的政治心态,也折射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的困境。
刘海洲
关键词:国家话语
郭沫若研究中的非议及批评话语的演变
2017年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其一生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连,既为其带来巨大的荣耀,也备受后人的非议。郭沫若建国后的为文与从政,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批评与非议,尤以郭沫若的逢迎之作、"烧书事件"、《李白与杜甫》的创作最为典型。对郭沫若为文与从政的批评,大致经历了50年代海外学者的政治批评、80年代郭沫若逝世后的学术批评、90年代的自由主义批评和新世纪的民间批评,以上四种批评话语各具特色,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缺陷,都无法真正对郭沫若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刘海洲
关键词:非议批评话语
郭沫若的人格反思及其当下意义
郭沫若在20世纪中国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其文化巨人的地位。周扬曾对郭沫若说:"恩格斯曾经把歌德比喻为奥林普斯之神,我面前的这位老人不也可以比作泰山之神吗?两个文化巨人确有相似之处。文思的敏捷和艺术的天才、百科全...
刘海洲
论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图景
2021年
郭沫若一生的文学创作与20世纪中国历史紧密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创作风貌,形成了文学创作与时代政治的复杂互动。当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与时代政治较好融合到一起时,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如20年代的《女神》和40年代的抗战历史剧;当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空洞图解时代时,其创作的作品大多成为失败之作,如解放后的《百花齐放》。郭沫若文学创作与时代政治的结缘,折射了20世纪中国文学政治化的创作特征,需要重新进行探究与反思。
刘海洲
关键词:文学创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