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柳

作品数:21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舞蹈
  • 5篇民族志
  • 3篇当下
  • 3篇身体
  • 3篇《红色娘子军...
  • 2篇政治
  • 2篇知识
  • 2篇能动
  • 2篇舞蹈人类学
  • 2篇舞剧
  • 2篇民间舞
  • 2篇民间舞蹈
  • 2篇感官
  • 1篇导读
  • 1篇笛卡尔
  • 1篇心智
  • 1篇行动者
  • 1篇学院派
  • 1篇艺术工作
  • 1篇艺术工作者

机构

  • 18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共贵州省委

作者

  • 18篇刘柳
  • 1篇陈正府

传媒

  • 5篇北京舞蹈学院...
  • 2篇舞蹈
  • 2篇民族艺术
  • 2篇当代舞蹈艺术...
  • 1篇云南艺术学院...
  • 1篇西藏艺术研究
  • 1篇艺术探索
  • 1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西方舞蹈民族志历史化转向的三种路径被引量:2
2020年
语言学转向以来,民族志对历史的文化书写意在避开殖民历史的丛林意志,转而向内探寻历史的文化结构与稳定的心性。其中,主体的身影、想象的能量、话语的回声与实践的号角开始浮出民族志理论实践的地平线。以此为背景所催生出的舞蹈民族志的历史化转向,在某种程度上既表达出对丢失了身体感知觉和日常身体经验之结构-功能主义书写之不满,又体现了对受制于意识形态掌控之宏大历史言说的隐蔽抵抗。为此,文章通过分析三个当代西方舞蹈民族志历史化转向之案例,探寻流行于当代学界中的有关合法性、传统性及本真性的时代文化命题和历史阐释路径。
刘柳
关键词:话语政治历史事件能动性
舞蹈民族志《感官知识:日本舞踊的具身化传达》导读
2021年
社会科学意义上的"身体转向",为身体的社会学隐喻带来从"机器""有机体"向"肉身""感官"与"经验"敞开的具身化转型。舞蹈民族志在具身化的趋势下,重新接受现象学启蒙,关注锚定在身体中的经验、感受和感动,以更新对自我、文化和世界的认知。与此呼应,《感官知识:日本舞踊的具身化传达》这部舞蹈民族志也尝试从身体幽暗、隐蔽却生生不息的感官界面与及物维度,来切入文化具身过程中那些看似朴素却抱负远大的训练过程,以从中为我们示范一种"可跳的文本"之可能。此外,这部舞蹈民族志还演示出一种不同于部落社会舞蹈研究的方法,将日本舞踊的文化传承放入至异质且弥散的都市空间和感官教学场所,以让我们感受它在其间的游牧和居守。
刘柳
神话之外:舞剧《红色娘子军》之刀枪与身体
2024年
相较文学、电影、京剧及话剧等形式的《红色娘子军》作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艺术上的成就最为突出,且在后样板戏时代长演不衰。对此,那些囿于意识形态的文本阐释,便很难概括这部舞剧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其所依托的本体论基础。从身体—器物—技术的本体论出发,文章着力突围意识形态阐释中的单向化维度,透过三位主要演员的具身经历,以补充对这部舞剧艺术性的本体论理解。可以说,从意识形态视角向技术本体视角的调转,利于我们从“刀枪—身体”这一生成的力量配置中,体认到身体与器物互为共存的后人类意义。一方面,是探究如何在道具“刀枪”洗礼般的干涉中,激活了身体形变与生成的潜能;另一方面,则是反思身体如何在与“刀枪”的互动交染中,成就了该舞剧的艺术形象和角色魅力。
刘柳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器物身体后人类
从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热带忧郁”到中国社会的“当下忧郁”——以结构主义视角透视当下社会的“深层心智”
"列维-斯特劳斯利用他的经历,反思风景的自然状态,反思旅行的观念,反思日落,反思现代性,反思识字与权力的关系。"中国新闻网评论:列维-斯特劳斯1930年代,为找寻印第安人的足迹,"从法国远渡重洋来到巴西。没有瑰丽的异国风...
刘柳
关键词:斯特劳斯结构主义
文献传递
反排木鼓舞:从历史记忆到文化表征被引量:9
2008年
反排木鼓舞作为文化的一种展示方式,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着文化的变迁和意义的生产,由一种族群源流与迁徙,祖先历史与记忆的隐喻和象征,逐渐转向反排文化,这种文化的展示与表征,一是通过苗族形象,二是展示和表征贵州少数民族和苗族的文化符号,从而实现文化的再生产。
刘柳陈正府
关键词:反排木鼓舞历史记忆文化再生产
舞蹈事件:在社会结构和性别表演中的身体实践——兼评舞蹈民族志《舞蹈与希腊北部的身体政治》被引量:1
2021年
在表征危机的冲击下,“舞蹈”被视为一桩同权力、话语及社会治理难脱干系的“事件”。其中“身体转向”隐含的性别隐喻,也波及舞蹈民族志的理论实践。简·考恩(Jane K.Cowan)的这部围绕“身体政治”展开的舞蹈民族志,着力呈现性别霸权在“舞蹈事件”中的微观运作,将舞蹈抽象的身体语言拉至充满张力的人世间,透过舞蹈互动中的亲密—压迫、释放—顺从等具身化技术,来体现周旋在性别表演中的权力网络。为凸显身体政治视域下舞蹈实践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考恩借助几起“形散却神聚”的当地舞蹈事件,来展现这些质地各异的具身化实践何以不动声色地重建了地方生活,以及不同的舞蹈行动者如何在策略性的操演中,激活并更新那些不便言明的性别纪律、道德和情感。
刘柳
关键词:身体政治实践力
超越本体论的舞蹈实践观——从权力关系、身份政治和能动者的实践谈起被引量:1
2018年
从20世纪60年代的结构主义,到80年代的社会建构论^((1)[1])和文化实践观^((2)[2]),广义上的人文学术界已成功地将"名词"意义上的文化观,转型为动词领域的文化实践论。该理论的发展趋势离不开全球化的技术语境,以及以"行动者"为中心,博弈论为指向的网络生态。不容忽视的是,此种理论范式的转换却未能在中国舞蹈理论界呈现。许多研究、创作与表述,仍局限在本质主义和实证论的框架内,反复纠缠于"是什么"的传统问题和认知困局。如何走出舞蹈本体论的迷雾,尝试从舞蹈"外部"与"行动者"的角度,在动态的文化关系中,重新理解作为文化实践的舞蹈行为呢?本文从权力关系、身份政治的角度切入全球化语境中的不同舞蹈实践,借鉴西方舞蹈人类学研究中若干经典个案,以及笔者近年在舞蹈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个案,试图呈现"舞蹈"如何是一种混同着行动者、话语、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资本技术的实践行为,及其通过身体的在场参与和不同主体间的社会互动所共构的文化实践的必经历程。
刘柳
关键词:权力关系身份政治
神人之间:“英雄”的历史变奏——以舞剧《红色娘子军》洪常青角色的表演民族志为个案被引量:1
2019年
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代洪常青扮演者对革命英雄形象的"圣化",到改革开放初期洪常青扮演者用"人文"之手软化英雄之不朽,再到当代"传承"话语渐趋强化的审视中,窥视该角色在历史记忆、时代话语和演员表演实践中的结构性张力。此张力是不同时代话语及演员对时代之领悟与实践,在神与人之观念维度间的肉身化再现。
刘柳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
“继承与创新”背后的文化迷思——关于当下“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困境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其长久的理论困境和短暂的实践优势都共存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这类被过度意识形态化了的二项公式中。在历史断裂①、社会转型与身份危机②并存的特殊时期,"继承与创新"名正言顺地被"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界接受为解救身份焦虑和应付变动的不二良药。然而,关于"继承与创新"背后的历史传统和话语构成,却缺乏一个来自学界内部的追问和清理。藉此,本文尝试对"继承与创新"这一话语模式进行历史过程比较,从中思考"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在面对民族—国家、市场需求、民间社会等多方关系所应秉持的知识属性和价值追求。
刘柳
关键词:学院派民族民间舞现代性困境
缺失的身体与丢失的感受——艺术人类学舞蹈研究之现代主义方法论反思被引量:5
2019年
艺术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受到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深刻影响,其晚产和依附性的学科境地,使其遗忘身体和感知觉在艺术形式中的特殊意义。尽管反思人类学对于身体和情感有所关注,使艺术研究开始恢复感性之味觉,但舞蹈研究却因边缘的学科处境,一直以来被整体主义所制约,舞蹈艺术的本体感知经常被忽略。为反思根植于艺术人类学中的理性传统与实证惯性,文章以部分田野经历为基础,反思舞蹈研究中现代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探讨"体验式"参与观察、"二度创作"及"个体"行动者在舞蹈研究中的意义。
刘柳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舞蹈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