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凤海

作品数:43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磁共振
  • 17篇成像
  • 13篇磁共振成像
  • 7篇穿刺
  • 6篇CT及磁共振
  • 6篇穿刺定位
  • 5篇动脉
  • 4篇肿瘤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结
  • 4篇淋巴结转移
  • 4篇宫颈
  • 4篇宫颈癌
  • 4篇DCE-MR...
  • 3篇心脏
  • 3篇血管
  • 3篇血流
  • 3篇影像
  • 3篇针道
  • 3篇盆腔

机构

  • 36篇沧州市中心医...
  • 6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邯郸市中心医...

作者

  • 38篇刘凤海
  • 16篇康立清
  • 8篇李国策
  • 5篇孙敏
  • 3篇刘怀军
  • 2篇刘辉
  • 2篇孙连营
  • 2篇李硕丰
  • 2篇申沧海
  • 2篇张磊
  • 2篇董爱勤
  • 2篇刘永兴
  • 2篇张传索
  • 2篇冯永健
  • 2篇彭万忠
  • 2篇徐泽升
  • 2篇于建才
  • 2篇张斌
  • 2篇杨国涛
  • 2篇刘洁琼

传媒

  • 5篇医学影像学杂...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中国CT和M...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康复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华转移性肿...

年份

  • 5篇2025
  • 7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同时适用于CT及磁共振穿刺定位的定位模板及穿刺方法
本发明涉及可同时适用于CT及磁共振穿刺定位的定位模板及穿刺方法,所述定位模板包括导引板和导引板安装架,所述导引板上设有若干个上下竖直贯穿板体的针道,所述导引板安装架呈水平的矩形框架,所述导引板的数量为一个或若干个,所述导...
刘凤海
螺旋CT平扫及增强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98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回顾性分析我院今年收治98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图像,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或随访观察结果作对照,分析CT在肠梗阻定位及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吴淑华吴芳刘凤海张传索路平
髓内脓肿一例
2008年
刘凤海刘怀军李林芳秦瑞平史朝霞
关键词:下肢肌力四肢无力病理反射肌张力双上肢右下肢
血浆Lp-PLA2与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的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初步研究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大脑中动脉(MCA)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9例。对MCA狭窄段进行HRMRI检查,评估斑块特征,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7例)和稳定斑块组(52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浆Lp-PLA2水平。结果①不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②高水平Lp-PLA2组中出现斑块内出血、强化斑块、混合斑块的例数较正常Lp-PLA2组高(P<0.05);③Lp-PLA2是MCA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Lp-PLA2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669-0.859,P<0.05)其界限值为180.115ng·mL^(-1),敏感度81%,特异度75%。结论Lp-PLA2与HRMRI评估的颅内不稳定斑块相关,是颅内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血浆Lp-PLA2与HRMRI联合,为早期发现颅内不稳定斑块提供更准确的检测手段。
王春雨董爱勤刘辉杨国涛左凤同刘洁琼张海柳刘凤海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D Flow MRI技术对心肌梗死局部血流动能的定量分析
2025年
目的基于4D Flow MRI技术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left ventricular,LV)腔内局部血流动能(kinetic energy,KE)改变。方法纳入30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和20名对照者。应用4D Flow MRI技术定量评价左心室腔内血流动能,包括左心室平均动能、最小动能、收缩期动能、舒张期动能以及平面内动能(in-plane kinetic energy,In-plane KE)百分比。比较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梗死节段与非梗死节段之间血流动能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平均动能(10.7μJ/mL±3.3 vs 14.7μJ/mL±3.6,P<0.001)、收缩期动能(14.6μJ/mL±5.1 vs 18.9μJ/mL±3.9,P=0.003)及舒张期动能(7.9μJ/mL±2.5 vs 10.6μJ/mL±3.8,P=0.018)均显著降低,其中梗死节段较非梗死节段邻近心腔血流的平均动能降低而收缩期平面内动能百分比增加(49.5μJ/mL±18.7 vs 126.3μJ/mL±50.7,P<0.001;61.8%±11.5 vs 42.9%±14.4,P=0.001)。结论4D Flow MRI技术可定量评价左心室腔内局部血流动能参数。急性心肌梗死后整体心腔血流动能减低,而梗死节段邻近心腔局部血流平面内动能百分比增加。
牛惜情顿雨桐李国策张厚宁张斌潘志斌边浩康立清刘凤海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16例磁共振成像表现分析
2010年
孙连营冉凡德李硕丰刘凤海张传索刘斌
1.5T磁共振ADC在舌癌患者病理分级中的应用
2021年
目的:观察1.5T磁共振ADC在舌癌患者病理分级中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1月—2019年12月至我院进行舌癌治疗的患者7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1.5T磁共振检查。比较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ADC值、有转移灶和无转移灶ADC值、不同病理分期的ADC值。结果:不同分化程度、不同分期以及是否有转移灶的舌癌患者,ADC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从分化程度上看,高分化癌患者ADC值高于中分化癌和低分化癌,中分化癌患者的ADC值高于低分化(P<0.05)。从分期上看,随着分期的增加,ADC值逐渐降低,两两相比均有差异(P<0.05)。从转移灶上看,有转移灶患者ADC值高于无转移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5T磁共振ADC值对于舌癌患者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是否有转移灶的判断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李国策刘凤海王妍赵梦宋彦澄张磊
关键词:磁共振ADC舌癌病理分期
基于静息态fMRI技术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语言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不同病程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语言相关脑区功能连接(FC)的影响,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图命名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机制。方法选取28例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纳入患者组,根据其病程又进一步分为急性期组(共16例)和恢复期组(共12例),同时选取18例中老年志愿者纳入正常对照组。采用tDCS阳极刺激患者左侧外侧裂后部周围区(PPR),每周治疗5 d,治疗2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行rs-fMRI检查及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图命名量表评分,观察患者语言相关脑区的FC变化。结果治疗后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患者PACA图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正常受试者比较,患者组双侧大脑半球均存在多个脑区与Wernicke区的FC减低,且以优势半球的改变更显著。经tDCS治疗后,发现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患者双侧额颞叶与Wernicke区的FC均显著增强。进一步比较还发现,治疗后急性期组双侧颞枕叶FC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而恢复期组治疗前FC增强的左侧颞叶在治疗后FC则明显减低。结论fMRI技术可对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语言相关脑区的FC变化进行精准、无创评估;tDCS可能通过增强双侧脑半球语言相关脑区(集中于额颞叶部位)与Wernicke区的FC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图命名功能。
宋彦澄康立清刘凤海王晓璇杨燕龙孙敏卢姗赵梦
关键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失语症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被引量:1
2010年
冉繁德车延旭刘凤海胡晰杨李硕丰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影像学表现MSCTA
乙酰唑胺负荷试验CT灌注显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储备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采用口服乙酰唑胺CT灌注显像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血管分布区脑血流储备力的变化。方法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先行常规脑CT灌注检查(基础态),结束后即刻口服乙酰唑胺1.0 g,延时2 h后再次行脑CT灌注检查(激发态)。比较激发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负荷前后双侧相对值(rCBF、rCBV、rMTT)及CBF变化率(RCBF)。结果负荷试验:基础态:病变侧MCA供血区CBF较对侧明显减低,CBV轻度增加,MTT明显延长(P均<0.05)。激发态:健侧CBF明显升高、MTT明显缩短、CBV无明显改变;病变侧CBF、CBV及MTT均无显著变化;病侧与健侧负荷前后RCBF、RMTT及rCBF、rMTT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RCBV及rCBV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乙酰唑胺负荷试验CT灌注显像是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储备能力的简单有效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宋利宏刘怀军刘凤海暴军晖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脑血流储备负荷试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