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冉瑜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相互作用
  • 3篇抗菌肽
  • 2篇杀菌活性
  • 1篇蛋白
  • 1篇电极
  • 1篇学法
  • 1篇学法研究
  • 1篇血清白蛋白
  • 1篇循环伏安
  • 1篇循环伏安法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淬灭
  • 1篇粘菌素
  • 1篇溶菌酶
  • 1篇丝氨酸
  • 1篇牛血清白蛋白
  • 1篇喜树碱
  • 1篇磷脂
  • 1篇磷脂膜
  • 1篇磷脂酰丝氨酸

机构

  • 6篇郑州大学
  • 5篇河南工业大学

作者

  • 6篇冉瑜
  • 4篇于岚岚
  • 4篇屈凌波
  • 3篇白希希
  • 1篇李爱荣
  • 1篇牛真真
  • 1篇陈晓英
  • 1篇杨冉
  • 1篇朱艳艳
  • 1篇李建军
  • 1篇于斐
  • 1篇毛烨炫

传媒

  • 2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型抗菌肽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研究
抗菌肽的主要作用位点是细菌细胞膜的骨架——磷脂双分子层,由于磷脂酰胆碱(DMPC)和磷脂酰甘油(DMPG)分别为构成动植物细胞膜和细菌细胞膜的重要磷脂,因此本论文分别采用DMPC和DMPG来模拟动植物细胞膜和细菌细胞膜,...
冉瑜
关键词:抗菌肽荧光淬灭
文献传递
光谱法比较喜树碱与溶菌酶、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红外、荧光等多种光谱学方法研究了抗癌药物喜树碱和溶菌酶及过氧化氢酶两种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喜树碱与之均形成基态复合物并引起蛋白内源荧光猝灭。通过计算确定了喜树碱和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主要作用力类型以及与蛋白中色氨酸的结合距离。喜树碱对过氧化氢酶具有较高的结合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喜树碱不仅与过氧化氢酶中的色氨酸存在相互作用,也与酶中的酪氨酸及血红素产生相互作用。喜树碱的存在可引起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α-螺旋二级结构减少。
屈凌波白希希冉瑜陈晓英于岚岚
关键词:喜树碱溶菌酶过氧化氢酶光谱法
新型抗菌肽的抗菌活性研究及计算模拟
<正>抗菌肽是宿主防御体系中天然免疫系统所产生的具有一定杀菌效果的短肽类物质,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性和低抗药性被认为是抗生素的替代品和增效剂。文献表明许多抗菌肽的活性构象为二聚体或多聚体,因此我们设计了多个具有两个活性片段的...
于岚岚冉瑜白希希屈凌波
关键词:抗菌肽杀菌活性
文献传递
电化学法研究多粘菌素B与磷脂酰丝氨酸的相互作用及与其他磷脂的比较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头基修饰的磷脂在金电极表面构建了稳定的磷脂双层膜,并使用该膜模拟生物膜对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B(PMB)和磷脂酰丝氨酸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PMB可与磷脂酰丝氨酸发生相互作用,破坏双层膜结构,从而使膜的通透性升高。PMB的浓度、作用时间以及膜中胆固醇的存在均影响二者的作用程度。被PMB破坏的双层膜电极在一定程度上可在KCl溶液中重新自组装,且自修复的程度与修复时间和PMB的浓度有关。此外,比较了PMB和多种磷脂之间的作用程度,磷脂的头基、烃链的长度以及不饱和度均会影响二者间的相互作用。
屈凌波冉瑜白希希牛真真于岚岚
关键词:多粘菌素B磷脂酰丝氨酸循环伏安法相互作用
具有双活性序列的新型抗菌肽的设计及性质被引量:2
2013年
设计合成了具有2个活性序列的线性和环状多肽及具有单个活性序列的短链多肽,研究了它们的杀菌活性、细胞毒性及溶血性.结果表明,线性肽和环状肽的杀菌活性高于短链肽.利用计算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多肽与细菌细胞膜中一种重要的成分磷脂酰甘油(DMPG)的结合能.结果表明,多肽-DMPG的结合能与多肽的杀菌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线性和环状多肽与DMPG的结合能大于短链肽.线性和环状多肽均含有2个活性序列,可提供多个荷正电氨基酸与荷负电的磷脂结合,结合能较大,杀菌活性较强.采用模拟生物膜对其中几条多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多肽有可能使正常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产生孔洞;而对于细菌细胞膜,多肽并未在膜上产生明显孔洞,而是引起了细菌细胞膜的聚集.
于岚岚毛烨炫白希希冉瑜李爱荣朱艳艳于斐屈凌波
关键词:抗菌肽杀菌活性
大黄酸及大黄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荧光猝灭和红外光谱方法考察了两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和大黄素)与模型蛋白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大黄酸和大黄素主要通过静电作用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基态化合物,从而使其内部荧光猝灭,并获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大黄酸和大黄素与色氨酸结合的空间距离。金属离子对这两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影响。红外光谱显示大黄酸和大黄素均可引起牛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通过比较大黄酸、大黄素和其他几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发现酚羟基的个数以及C(3)位取代基的极性对于化合物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于岚岚杨冉冉瑜李建军屈凌波
关键词:大黄酸大黄素牛血清白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