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刚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充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地奈德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缺氧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血性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幽门螺杆菌感...
  • 1篇预后
  • 1篇预后预测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 1篇诊断及预后
  • 1篇症状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哮喘
  • 1篇脂肪
  • 1篇脂肪酸结合蛋...

机构

  • 4篇川北医学院
  • 1篇南充市中心医...
  • 1篇南充市妇幼保...
  • 1篇仪陇县人民医...

作者

  • 5篇何刚
  • 3篇刘娟
  • 3篇田鹏
  • 1篇刘学彬
  • 1篇覃夏川
  • 1篇尚彪
  • 1篇罗显荣
  • 1篇张静
  • 1篇侯丽
  • 1篇张鸿

传媒

  • 2篇四川医学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6-二磷酸果糖、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2月~2009年1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1,6-二磷酸果糖、纳洛酮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变化。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BN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6-二磷酸果糖、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罗用何刚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6-二磷酸果糖纳洛酮
动态肺部超声监测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拔管期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采用动态肺部超声监测早产儿(<34孕周)机械通气治疗围拔管期中的作用和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7月125例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34孕周的早产儿进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超声指导组57例和非超声指导组68例,分析比较两组间机械通气拔管的成功率、安全性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超声指导组机械通气拔管成功率明显高于非超声指导组(93.0%vs.76.5%,P=0.014),其中超声指导组机械通气拔管显效明显高于非超声指导组(56.1%vs.32.4%,P=0.011),非超声指导组机械通气拔管无效率高于超声指导组(22.0%vs.7.0%,P=0.024)。拔管后不良反应比较,超声指导组拔管后心动过速、烦躁不安、喂养不耐受明显低于非超声指导组(分别为5.3%vs.16.2%,P=0.048,3.5%vs.14.7%,P=0.032和19.1%vs.7.0%,P=0.042),电解质紊乱、高血糖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肺部超声监测能评估<34孕周早产儿肺部病变的进程,可辅助机械通气量和拔管时机的选择、指导不同剂量枸橼酸咖啡因药物剂量应用于拔管,并能提高拔管成功率,降低拔管中和拔管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尚彪覃夏川刘学彬田鹏刘娟张鸿何刚白静丁小燕
关键词:早产儿机械通气拔管
Ⅰ-FABP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Ⅰ-FABP)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NEC患儿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入院时Ⅰ-FABP及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NCIS)评估结果。参照改良Bell分期标准将患儿分为3组,NECⅠ期57例为A组,NECⅡ期32例为B组,NECⅢ期16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儿Ⅰ-FABP水平及NCIS评分,并对Ⅰ-FABP水平及NCI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治疗结局将NECⅡ、Ⅲ期患儿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不同预后患儿Ⅰ-FABP水平及NCIS评分。以ROC分析就Ⅰ-FABP对NEC患儿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随着患儿NEC等级的升高Ⅰ-FABP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NCIS得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本研究确诊的48例NEC患儿中,8例患儿死亡,40例患儿存活。存活组患儿Ⅰ-FABP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存活组NCI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确诊NEC患儿Ⅰ-FABP水平及NCI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Ⅰ-FABP对NEC患儿的诊断cut-off值为16.03μmol/L,ACU为0.926,95%CI为0.869-0.984,敏感度为85.42%(41/48),特异性为82.46%(47/57)(P<0.05)。Ⅰ-FABP对NEC患儿的死亡预测cut-off值为34.25μmol/L,ACU为0.759,95%CI为0.661-0.858,敏感度为75.00%(6/8),特异性为72.50%(29/40)(P<0.05)。结论血浆Ⅰ-FABP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NEC,同时该指标还可敏感地反应NEC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可用于患儿的预后预测,临床上可根据该指标指导内外科治疗。
杨雪利何刚田鹏刘娟
关键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预测
四川省南充市无症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四川省南充市无症状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无消化道症状儿童1 247例进行研究。受试儿童受检前空腹或禁食2 h以上,行13C-尿素呼气试验。以自制问卷对受试对象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247份,回收有效问卷1 228份,回收率为98.48%,共223例受调查儿童H.pylori阳性,阳性率为18.16%(223/12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性别、父亲文化程度、家庭成员人数、家庭月收入、公用餐具不同情况的无症状儿童H.pylori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直系家属胃病史、主要照顾者、居住地、幼儿时期口嚼喂食、饭前便后洗手、啃手指、吃零食、公用洗漱用具不同情况的无症状儿童H.pylori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饭前便后有洗手为四川省南充市无症状儿童H.pylori感染的保护因素,儿童年龄8~14岁、直系家属有胃病史、幼儿时期有口嚼喂食、啃手指及公用洗漱用具为危险因素(P <0.05)。结论四川省南充市无症状儿童H.pylori感染率为18.16%,主要受母亲文化程度、饭前便后洗手、儿童年龄、直系家属有胃病史、幼儿时期口嚼喂食、啃手指及公用洗漱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对此类患儿进行干预时上应注意上述因素的干预以降低感染率。
杨雪利何刚田鹏刘娟
关键词:无症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西替利嗪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西替利嗪滴剂联合雾化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两组在相同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西替利嗪滴剂,3~6岁2.5 mg/次,2次/d,>6岁5 mg/次,2次/d,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2 m L,2次/d;对照组同法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同时口服氯雷他定5~10 mg,1次/d,每晚睡前服,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鼻塞、喷嚏、流涕、咳嗽、喘息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鼻炎治疗总有效率89.7%,对照组总有效率58.6%。治疗组鼻塞、喷嚏、流涕等鼻炎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哮喘治疗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65.5%,治疗组咳嗽、喘息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替利嗪滴剂联合雾化布地奈德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
罗显荣侯丽张静何刚
关键词:西替利嗪布地奈德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