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轶

作品数:33 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金丝猴
  • 9篇川金丝猴
  • 6篇动物
  • 5篇种群
  • 5篇线粒体
  • 5篇线粒体DNA
  • 4篇野生动物
  • 4篇社会
  • 4篇秦岭川金丝猴
  • 4篇林麝
  • 4篇羚牛
  • 3篇物种
  • 3篇毛发
  • 2篇皮张
  • 2篇秦岭北坡
  • 2篇取食
  • 2篇种群遗传
  • 2篇微卫星
  • 2篇系统进化
  • 2篇进化

机构

  • 27篇陕西省动物研...
  • 20篇西北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贵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陕西省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武汉外国语学...
  • 1篇海南大田国家...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33篇任轶
  • 13篇王晓卫
  • 11篇冯成利
  • 10篇冯慧
  • 9篇赵海涛
  • 9篇李保国
  • 9篇王程亮
  • 6篇杨斌
  • 5篇蒙世杰
  • 4篇刘晓农
  • 4篇王璐
  • 3篇郭松涛
  • 3篇黄原
  • 3篇丁虹
  • 2篇蒋志武
  • 2篇廖海民
  • 2篇胡正海
  • 2篇郁建平
  • 2篇齐晓光
  • 2篇侯荣

传媒

  • 3篇生物学通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兽类学报
  • 2篇黑龙江大学自...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陕西农业科学
  • 2篇四川动物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野生动物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沿海地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P族转座因子的研究
2006年
采用性腺败育(GD不育)作为标准检定方法,对我国东部沿海14个地方的(北纬20°~40°)黑腹果蝇的P因子活性和细胞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大连、烟台、青岛、上海、厦门为Q型,其余地区皆为M型。各地的M品系所产生的GD不育能力各不相同,但表现出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梯度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为研究我国黑腹果蝇的P因子起源及P和M品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丁虹任轶蒙世杰王斌
关键词:细胞型
红外相机技术监测效率分析——以陕西佛坪北部山区鸟兽监测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红外相机对陕西汉中市佛坪县北部山区3个监测样地内的大型兽类和地栖鸟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监测,分析了在该区域利用红外相机监测的效率、相机数量和相机工作日与物种数量间的关系以及物种的最佳拍摄地点。结果表明:59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物种独立照片22089张,鉴定出野生动物4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当相机数量增加到54台时拍摄到了本次记录的全部40种野生动物,当单台相机工作日达到140 d时,监测物种数趋于饱和。不同物种的最佳拍摄地点受季节和海拔的双重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综上所述,现有的红外相机布设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大型兽类和地栖鸟类进行监测调查,但对于其他啮齿类和树栖鸟类,还应该从物种的体型、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红外相机布设的位点选择、布设时间、相机参数设置等方面,重新考虑监测方法。此研究不仅积累了监测样地的本底资料,也为红外相机在该区野生动物保护的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资料。
王程亮王晓卫李炜蔡琼赵海涛任轶付卫伟王焱贺征兵李保国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应用线粒体DNA序列探讨羚牛分类地位被引量:6
2012年
为探讨羚牛分类学地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和斑羚(青羊)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gene),并测序,结合GenBank检索序列,对9种偶蹄类动物、1种奇蹄类动物Cyt b gene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最优NJ树和唯一MP树)。通过本研究分析表明羚牛与羊亚科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将羚牛归入羊亚科较为合理。
任轶冯慧冯成利蒙世杰
关键词:羚牛系统进化
林麝毛发DNA的提取及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针对林麝及麝属动物系统分类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采用分子标记方法,分析林麝的系统发育。利用非损伤取样方法,从秦岭林麝的毛发样品中提取得到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麝、原麝、马麝、喜马拉雅麝、黑麝是5种独立的种,林麝与原麝的亲缘关系最近。秦岭林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度(Hd)为0.558,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15 42。可弥补现有形态分类研究的不足,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分析结果。
冯慧冯成利刘晓农任轶
关键词:林麝线粒体DNA系统发育
陕西秦岭非法贸易动物(兽类)基因条码构建及分子鉴定被引量:6
2016年
现今秦岭珍稀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频繁发生,野生动物仅通过外表难以准确鉴定。通过构建陕西省秦岭地区羚牛、林麝、斑羚、鬣羚、金丝猴、黑熊、小麂、毛冠鹿、果子狸、豹猫、野猪、大熊猫、黄鼬、鼬獾、獾15种兽类线粒体DNA Cytb基因条码,对3例来自秦岭森林公安收缴的无法鉴定的动物肌肉样品进行分子物种鉴定。利用Neighbor-joining法和非加权配对算数平方法,构建分子系统发生树,对比三种待鉴定样品样本和15种动物的Cytb序列的遗传距离和序列相似性。经分析,待鉴定样品A1与斑羚聚为一枝,序列相似性为99.4%遗传距离为0.006;待鉴定样品A2与鬣羚聚为一枝,序列相似性为98.8%遗传距离为0.012;待鉴定样品A3与黑熊聚为一枝,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遗传距离为0.000。从而鉴定出三种物种分别为斑羚、鬣羚和黑熊。基因条码为物种鉴定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便利条件。
冯慧汪晓阳冯成利黄原任轶王璐
关键词:CYT分子鉴定
一种鞣制动物标本皮张DNA的提取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鞣制动物标本皮张DNA的提取方法。DNA提取量小且有重金属离子,PCR扩增结果低,不适用于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本发明先将标本皮张在常温下用酒精浸泡,再用蒸馏水冲洗至无杂物,用Na2HPO4溶液在不断振荡条件...
冯成利冯慧任轶党蕊叶蒋志武
文献传递
苗药黑骨藤药材的显微结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研究苗药黑骨藤原植物药用部分的显微结构。方法采用石蜡制片和表皮离析方法。结果3种植物的茎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种间差异不大。维管束为无限双韧维管束类型。叶的结构基本相同,叶柄形态、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大小及密度具种间差异。上表皮均无气孔器,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的表皮细胞垂周壁波浪状,气孔器为平列型。结论显微结构特征在黑骨藤药材的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廖海民李良俊任轶郁建平胡正海
关键词:黑骨藤杠柳显微结构
用多项式分布模型评估低质量DNA模板微卫星分型的可靠性
2011年
在使用痕量样品(如博物馆样品、古代样品、法医样品以及非损伤性样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由于DNA质量很低,容易导致扩增错误的产生,包括等位基因丢失和假等位基因.本文建立了1个区别对待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多项式分布数学模型,使用2个参数衡量样品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多管分型法的分型结果正确率.为了检验此模型,本研究从26只秦岭地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个体采集非损伤性毛发样品,使用5个四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根据此模型,实验获得3次阳性PCR结果时,分型结果正确率能够到达99%.对于样品质量很低、需要过多重复实验的样品,本文还推荐了1种替代的分步分型方法,能够进一步减少重复次数.本模型有助于优化实验条件,得到可靠的分型结果.
何刚黄康郭松涛纪维红齐晓光任轶金学林李保国
关键词:川金丝猴微卫星
野生动物非损伤性采样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野生动物非损伤性采样装置,包括安装盒,所述安装盒的上侧壁固定有供料箱,所述供料箱内设有储料腔,所述储料腔的下侧壁连接有出料管,所述供料箱的下侧壁固定有连板,所述连板的下端外壁转动连接有供料板,所述供料箱的右侧...
任轶王晓卫王焱王程亮赵海涛付卫伟杨斌贺树军吴彤
陕西省林麝mtDNA D-loop区序列结构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被引量:7
2014年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由于盗猎和栖息地缩小,秦岭地区野生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圈养繁殖种群已成立了几十年,但大多数圈养种群的遗传背景不清,种群规模增长非常缓慢。为了给这一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调查了陕西省林麝1个圈养种群3个野生种群线粒体DNA(mt DNA)D-Loop 632 bp片段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在69个个体中其碱基组成为A+T的平均含量63.2%高于G+C含量36.8%,共检测到变异位点171个(约占总位点数的27.05%)。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442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9.908。69个个体分属32个单倍型,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P)为0.070。32个单倍型构建的NJ系统树聚为3个分支,4个林麝群体中的单倍型是随机分布的。4个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43(标准误SE为0.005),凤县养殖场群体与留坝和陇县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43,可见其遗传分化尚未达到种群分化的水平。结果表明,陕西省林麝群体mt DNA D-loop区序列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凤县野生群体和凤县养殖场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较高,养殖场种群没有出现近亲繁殖及遗传多样性下降的情况。凤县野生群体和凤县养殖场群体两者遗传分化较小,存在着较高的基因流水平。
冯慧黄原任轶冯成利刘晓农
关键词:林麝线粒体DNAD-LOOP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