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咏婧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通气
  • 2篇单肺
  • 2篇单肺通气
  • 2篇呼气
  • 2篇呼气末
  • 2篇呼气末正压
  • 2篇肺通气
  • 1篇胸科
  • 1篇胸科手术
  • 1篇血症
  • 1篇允许性高碳酸...
  • 1篇镇痛
  • 1篇正压通气
  • 1篇瑞芬太尼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术后镇痛
  • 1篇顺应性
  • 1篇酸血症
  • 1篇疼痛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5篇岳子勇
  • 5篇于咏婧
  • 3篇公维东
  • 3篇罗娟
  • 1篇白利群
  • 1篇姜亮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通气模式对单肺通气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中应用不同的通气模式对患者肺顺应性(Compl)、气道峰压(PEAK)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7例,ASAⅠ~Ⅲ级,年龄18~80岁,随机分为4组。所有患者诱导插管后行容控通气,双肺通气(TLV)时均采用潮气量(V_t)=9 m L/kg,呼气末正压(PEEP)=0 cm H2O(ZEEP)。OLV后按以下方式进行通气:A组(n=22)V_t=6 m L/kg,ZEEP;B组(n=21)V_t=6 m L/kg,PEEP=5 cm H2O;C组(n=23)V_t=6 m L/kg,PEEP=10 cm H_2O;D组(n=21)V_t=9m L/kg,ZEEP。恢复TLV后各组均采用V_t=9 m L/kg,ZEEP。分别在以下4个时间点:TLV后5 min(T_1)、OLV后15 min(T_2)、OLV结束时(T_3)、TLV结束时(T_4),记录患者Compl和PEAK。结果各组在T_2、T_3时的Compl显著低于T_1、T_4时(P〈0.01)。在T_2时与A、B两组比较,C、D两组的Compl显著提高(P〈0.05)。在T_3时与A组比较,B、C、D三组的Compl显著提高(P〈0.05)。各组在T_2、T_3时的PEAK显著高于T_1、T_4时(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LV中,单独应用小潮气量(V_t=6 m L/kg)通气会降低Compl;小潮气量(V_t=6 m L/kg)联合应用较大的PEEP值(10cm H2O)或采用大潮气量(V_t=9 m L/kg)的通气模式能明显提高Compl,且不会显著增加PEAK。
于咏婧岳子勇
关键词:单肺通气呼气末正压肺顺应性气道峰压
单肺通气中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的原因及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技术是胸外科手术常用的通气方式,是指患者经支气管导管仅利用非手术侧肺进行通气的方法,主要目的是隔离患侧肺,防止液性分泌物流人健侧,但这一非生理通气方式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术侧肺萎陷、缺血缺氧、术中牵拉挤压、肺循环血流的重新分布、高气道压力和麻醉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肺炎性反应、肺内分流增加、动脉氧合下降,以致术后长时间不能脱机拔管,出现术后肺感染等。
于咏婧岳子勇
关键词:单肺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
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胸科术后镇痛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9年
前锯肌平面(serratus anterior plane,SAP)阻滞是一项简单实用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胸科手术中为胸壁皮肤、肌肉提供有效的镇痛。超声引导可视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阻滞成功率并减少镇痛不全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文章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超声引导下SAP阻滞的研究,对其应用解剖基础、具体阻滞皮肤区域以及临床应用范围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李蕊桢罗娟公维东于咏婧岳子勇
关键词:疼痛胸科手术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大鼠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NF-κ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大鼠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时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2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3组(n=10):对照组(C组)保留自主呼吸、机械通气肺损伤组(V组)和VILI+高碳酸血症干预治疗组(H组)行机械通气4 h。采用吸气相高气道压机械通气模式制备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模型。H组通过调整吸入的CO2浓度来维持动脉血PaCO_2分别为80~100 mm Hg。于机械通气15 min时、机械通气1 h、2 h和4 h时记录MAP,采集股动脉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aO_2;机械通气结束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TNF-α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的浓度;取肺组织,测定湿干重比(W/D比)、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观察病理学结果,进行肺损伤评分。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C组比较,V组和H组肺损伤评分、W/D比、ICAM-1表达水平、BALF中总蛋白浓度、TNF-α和MIP-2浓度、MDA含量和肺组织NF-κB活性升高,PaO_2降低(P〈0.05);与V组比较,H组肺损伤评分、W/D比、ICAM-1表达水平、BALF中总蛋白浓度、TNF-α和MIP-2浓度和肺组织NF-κB表达降低,SOD活性增强,PaO_2升高(P〈0.05)。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下调NF-κB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大鼠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公维东于咏婧罗娟岳子勇白利群
关键词: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肺损伤NF-ΚB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最佳剂量,评估诱导期应用此种方法的有效性。方法:择期全麻的患者1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麻醉诱导为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为2μg/kg(Ⅰ组)、3μg/kg(Ⅱ组)和4μg/kg(Ⅲ组),待两种药物达到药效高峰时行气管插管。观察诱导期和插管后1 min,3 min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评估插管满意度。结果:各组的插管满意度如下:Ⅰ组54.2%(19/35)、Ⅱ组83.3%(25/30)、Ⅲ组97.1%(34/35),随着瑞芬太尼剂量的增加,气管插管满意度增高,气管插管操作时间缩短(P〈0.05)。在诱导过程中,三组患者的MAP和HR下降幅度均较显著(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是可行的,与复合瑞芬太尼2μg/kg或3μg/kg相比,丙泊酚2 mg/kg复合瑞芬太尼4μg/kg能明显提供更好的气管插管条件,且插管操作时间明显缩短。
罗娟于咏婧公维东姜亮岳子勇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气管插管肌松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