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俊
- 作品数:27 被引量:605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云南腾冲市2010-2015年疟疾防控措施及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对云南省腾冲市2010-2015年消除疟疾防控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进程。方法收集2010-2015年腾冲市疟疾疫情信息、疫点调查与处置信息、发热病人血检、病例治疗等疟疾防治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0-2015年腾冲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 654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8例,境内输入性病例22例,境外输入性病例1 614例。在境外输入性病例中,缅甸返回的患者共1 584例,占98.1%。病例以间日疟为主,共报告1 261例,占76.2%(1 261/1 654)。2013-2015年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血检发热病人80 655人次,疟原虫阳性检出率为2.1%(1 654/80 655)。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以2010年最高,为2.8%(700/24 861),2011年最低,为1.4%(341/23 623),2012-2015年逐年递减。网络直报疟疾共1 654例,2013-2015年24 h内疫情报告率为100%。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共1 191份,2013-2015年3 d内个案调查率为100%。调查疫点共1 351个,2014-2015年7 d内疫点处置率为100%。结论腾冲市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但输入性疟疾疫情形势仍较严峻。
- 王加志尹授钦李胜国李希尚蔡文斌丰俊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
- 云南省边境地区疟疾传播风险评估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评估云南省边境地区疟疾传播风险,为边境地区调整疟疾防控措施和消除疟疾行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已经建立的疟疾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收集云南省2012-2014年边境地区20个县197个乡(镇)的疟疾疫情、传疟媒介分布和机构工作能力等数据资料。经专家会商确定评价指标赋值标准,并对197个乡(镇)的各评价指标按照赋值标准进行评分,计算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消除疟疾防控能力指数(ICI)和疟疾传播风险指数(MRI),用离差法对各指数进行等级划分,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乡(镇)的疟疾传播风险等级分类地图。结果按TPI划分等级,197个乡(镇)中,Ⅰ级(高传播潜能)乡(镇)共2个,分别是盈江县的那邦镇和沧源县的班老乡;Ⅱ级(中传播潜能)乡(镇)共11个,Ⅲ级(低传播潜能)乡(镇)共184个,在各县均有分布。按ICI划分等级,197个乡(镇)中,Ⅲ级(疟防能力弱)乡(镇)共4个,分别是西盟县的中课乡、腾冲市的中和镇和滇滩镇、景洪县的勐罕镇;Ⅱ级(疟防能力中等)乡(镇)共20个;Ⅰ级(疟防能力强)乡(镇)共173个,在各县均有分布。根据MRI分级,197个乡(镇)划分为3个风险等级,Ⅰ类(高传播风险)乡(镇)共2个,分别为盈江县的那邦镇和沧源县的班老乡;Ⅱ类(中等传播风险)乡(镇)共12个;Ⅲ类(低传播风险)乡(镇)共183个,分布于20个边境县。结论云南省边境地区20个县197个乡(镇)中,疟疾传播风险中等以上的Ⅰ、Ⅱ类乡(镇)所占比例小于5%,大部分乡(镇)的疟疾传播风险相对较低。
- 尹授钦夏尚周兴武杨亚明夏志贵张丽丰俊周晓农
- 关键词:疟疾风险评估边境地区
- 恶性疟原虫pfK13-F446I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昆虫细胞SF9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构建恶性疟原虫Kelch 13-F446I(pfK13-F446I)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质粒,并在昆虫细胞SF9中表达。方法体外合成恶性疟原虫Kelch 13野生型和F446I蛋白结构域片段碱基,定向克隆至转移载体pFastBac,构建pfK13-WT-Bac和pfK13-F446I-Bac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后进行基因重组。提取重组病毒,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后转染草地贪夜蛾细胞(SF9)。收集亲代重组病毒反复感染SF9细胞进行病毒扩增,优化可溶性蛋白的纯化条件,采用SDS-PAGE电泳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构建了含恶性疟原虫pfK13-F446I基因的重组质粒pfK13-F446I-Bac,大小约3 430 bp。转染SF9细胞后获得有感染力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在SF9细胞中表达pfK13-F446I蛋白,经梯度洗脱、去标签、透析等获得大小为44 ku的单一电泳条带的pfK13-F446I蛋白。结论成功构建pfK13-F446I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质粒,并在昆虫细胞SF9中进行成功表达。
- 孔祥礼孔祥礼燕贺涂宏冯欣宇丰俊周水森
- 关键词:疟原虫杆状病毒真核表达
- 2012年和2018年我国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基因多态性分析
- 2020年
- 目的对2012年和2018年我国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样本氯喹抗性分子标记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 sistant transporter,Pfcrt)第72~76位密码子抗性相关位点突变类型,并分析不同输入来源样本的特异性。方法收集2012年和2018年国家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样本,以样本中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Pfcrt基因第72~76位点为扩增片段,采用巢式PCR法进行扩增并测序,对目的产物片段测序结果、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和2018年我国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中,95.5%(644/674)来自非洲,其余4.5%(30/674)来自东南亚和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非洲又以西非和中非为主(占非洲样本的80.4%,518/644)。共检测到C72S、M74I、N75E、K76T 4个位点突变和5种单体型类型(CVMNK、CVIET、SVMNT和两种混合型),其中CVMNK与CVIET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恶性疟原虫共有的单体型类型,SVMNT仅在东南亚(缅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输入样本中检测出;2种混合型为CVMNK/CVIET和CVMNK/SVMNT,前者在非洲和东南亚输入样本中分布,后者仅在东南亚缅甸来源样本中检出。自非洲输入的样本野生型较多,占77.7%(478/615);而自东南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输入的样本中,抗性分子标记样本占68.0%(17/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P<0.05)。非洲不同地区来源样本中,抗性基因比例和野生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非野生型所占比例最低。结论2012年和2018年我国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样本中,自东南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第72~76位点抗性基因比例和分子多态性均较非洲来源样本高。
- 燕贺王笑笑丰俊张丽尹建海李美夏志贵黄芳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输入性疟疾基因多态性
- 2004-2013年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及趋势分析被引量:87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04-2013年7月全国疟疾发病趋势和规律,为消除疟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以及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系统),收集2004-2013年7月全国疟疾疫情数据资料,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3年7月,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41430例,其中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病例分别占76.54%、8.33%和15.13%;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主要分布在安徽(占45.16%)、云南(占22.26%)、海南(占9.68%)、河南(占8.16%)和湖北(占4.28%)五省;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占33.02%和66.98%;死亡病例235例,其中恶性疟占87.66%;2004~2012年,全国年报系统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04613例和输人性病例47439例,分别占81.18%和18.82%;2013年1~7月,全国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987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占0.87%,恶性疟病例占74.89%,本地感染病例仅34例。结论全国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输人性疟疾尤其是输入性恶性疟所占比例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 丰俊夏志贵
- 关键词:疟疾输入病例
- 云南腾冲市2000~2015年本地感染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分析腾冲市2000~2015年本地感染疟疾疫情特征,为消除疟疾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腾冲市2000~2015年本地感染疟疾疫情资料,采用MicrosoftExcel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0~2015年,腾冲市共报告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39例,间日疟170例,占71.13%(170/239),恶性疟67例,占28.03%(67/239),三日疟1例,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发病年龄最小为1个月,最大为7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5:1。职业以农民和民工为主。6~7月为发病高峰季节,6月发病数最多,占41.88%(124/239)。结论腾冲市为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同时存在三日疟,病例以间日疟为主;本地感染疟疾呈低水平、散发趋势,自2013年起已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
- 王加志尹授钦李胜国李希尚丰俊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
- 一个红细胞内同时寄生不同期间日疟原虫输入性病例1例
- 2016年
- 2012年对云南省腾冲市1例间日疟患者血样采用Care Start^(TM)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吉氏染色镜检和巢式PCR方法进行鉴定。Care Start^(TM)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判定为除恶性疟原虫以外的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或卵形疟原虫感染。镜检结果显示,患者血样厚、薄血片中可见间日疟原虫环状体多核、多重感染现象,1个环状体有2个及以上核的占14.68%(188/1 280);同时寄生2个及以上环状体的红细胞占22.50%(288/1 280);1个红细胞内同时寄生环状体和滋养体、环状体和配子体。巢式PCR结果显示,患者血样为间日疟原虫特异性DNA片段阳性。结合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确诊该患者为输入性间日疟原虫感染病例,且一个红细胞内同时寄生不同期间日疟原虫。
- 王加志尹雪梅李希尚尹授钦丰俊
-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多核
- 腾冲市2011-2015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了解腾冲市2011-2015年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种群消长情况,为腾冲市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5年采用布笼法和5 m布夹法捕获小型兽类,利用粘蚤纸捕蚤,对捕获的宿主动物及媒介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培养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检测血清F1抗体;计算鼠密度、染蚤率和蚤指数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捕获小兽2 506只,隶属于3目6科(亚科)15属22种,黄胸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49.20%(1 233/2 506);检蚤5科7亚科15属19种共666匹,总蚤指数为0.27(666/2 506),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分别占获蚤总数的37.09%(247/666)和19.22%(128/666);室内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0.63%(235/37 080)和2.15%(790/36 690);室内外黄胸鼠捕获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750,P〈0.05),两种方法捕获的黄胸鼠优势蚤种有统计学意义(χ^2=28.470,P〈0.05);7月黄胸鼠捕获率最高,9月印鼠客蚤指数最高;实验室检测鼠血清702份,鼠疫菌培养:小兽2 506份,蚤682组,均为阴性。结论腾冲市是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处于相对稳定期,应以室内监测为主,兼顾室外,提高监测质量,防止鼠疫疫情再次暴发。
- 李成胜寸待启杨雁鸣尹授钦丰俊
- 关键词:鼠疫
- 2014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120
- 2015年
- 使用《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2013年版"卫统32表")收集2014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疟疾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除内蒙古自治区无病例报告外,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80县(市、区)共报告疟疾病例3 078例,较2013年(4 128例)下降25.4%,发病率为0.022 6/万;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是云南(17.3%,533/3 078)、江苏(11.5%,355/3 078)、四川(8.6%,266/3 078)、河南(7.0%,216/3 078)、浙江(7.0%,215/3 078)等5个省(自治区)。本地感染病例56例(占1.8%,56/3 078),主要分布在云南边境(9个县)和西藏(1个县);6例本地感染的恶性疟仅分布在云南省的盈江县(4例)和沧源县(2例);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和云南省盈江县本地感染疟疾发病率超过1/万。境外输入病例3 021例(占98.1%,3 021/3 078),分布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广东省报告1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确诊病例3 057例(占99.3%,3 057/3 078),其中间日疟846例(占27.7%,846/3 057),恶性疟1 882例(占61.6%,1 882/3 057),三日疟53例(占1.7%,53/3 057),卵形疟231例(占7.6%,231/3 057),混合感染44例(占1.4%,44/3 057),诺氏疟1例。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重症病例170例(占5.5%,170/3 078),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疟疾死亡病例25例(0.8%,25/3 078)。2014年全国消除疟疾工作成果显著,云南边境和西藏墨脱仍是我国消除疟疾的重点地区,境外输入病例的管理与重症病例救治需进一步加强。
- 张丽周水森丰俊房文夏志贵
- 关键词:疟疾疫情
- 从消除到消除后:中国输入性疟疾的疫情特征、挑战及防止再传播策略被引量:69
- 2021年
- 目的分析2010—2019年全国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为各地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和寄生虫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寄生虫病专报系统),收集2010—2019年全国输入性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9年,全国各省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分布,共报告29248例(年均2925例),其中临床诊断疟疾病例767例(2.62%)、间日疟7388例(25.26%)、恶性疟18032例(61.65%)、三日疟524例(1.79%)、卵形疟2049例(7.01%)、诺氏疟2例(0.01%)、混合感染370例(1.27%)和未分型病例116例(0.40%)。病例主要输自缅甸(2750例,9.40%)、加纳(2606例,8.91%)和尼日利亚(2127例,7.27%)等国;主要分布在云南(5794例,19.81%)、广西(3130例,10.70%)和江苏(2917例,9.97%)等省份。病例主要在6月(4141例,14.16%)报告。人群分布中以男性为主(27454例,93.87%)。死亡病例181例,均为恶性疟。2010—2019年病例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主要在县级机构诊断(8680例,39.75%)和报告(8783例,40.22%),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地市级机构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在临床医疗机构诊断(15730例,72.03%)和报告(16536例,75.72%),且逐年上升,疾控机构比例在逐年下降。结论针对消除后输入性疟疾的重大威胁,应进一步加强部门间联防联控,强化监测,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输入病例,开展传播风险调查和评估,对风险疫点和重点人群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置,通过以“强化联防、及时发现、快速处置”为核心的综合性策略和措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丰俊张丽张丽涂宏周水森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