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原
- 作品数:118 被引量:249H指数:7
- 供职机构:常熟理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纪实,“欲望时代”的人的报告被引量:1
- 2006年
- 丁晓原
- 关键词:纪实文学欲望历史意识文学作家大事记
- 深水静流秋意真——读傅溪鹏报告文学和散文集《深·秋》
- 2012年
- 傅溪鹏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报告文学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旺季,进入新的世纪,傅溪鹏更多地从事报告文学的组织、编选和评论等。《深·秋》所收一是报告文学和散文随笔,二是创作评论等。读《深·秋》,有一种深水静流秋意真的感觉。
- 丁晓原
- 关键词:报告文学
- 论晚清散文的现代性元素
- 2005年
- 晚清散文以其独特的现代性元素,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基础性”平台。晚清散文的现代性元素序列中,关联着主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思意念,包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理解、把握,在这种认知、理解、把握中,深度地体现着主体在中国与世界关联格局中的生存体验。这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同时,也包括主体的应于时势,与时俱进的散文观念。此外,散文存在的物质形态,主要指语言符号系统;散文的传播载体,主要指近代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等等,都具有现代性元素。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生成了具有晚清特征的散文现代性的景观。
- 丁晓原
- 关键词:晚清散文
- 作家文本与理论——关于晚近报告文学脉象的对话
- 2007年
- 王晖:三年前,也就是2004年,我们曾经就报告文学的局势做过一番讨论。其后,我们又以年度对话的方式,连续三年在《文艺报》等报刊上对报告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的轨迹进行跟踪。
- 王晖丁晓原
- 关键词:《文艺报》纪实文学《长征》非虚构文学
- 史诗与史诗的深情对话——读《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被引量:1
- 2021年
- 作为国内第一部全景立体而体系化的小康建设的文学报告,《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当代岭南的大史记,又是伟大中国梦的华彩篇章。作品通过建构以书写对象的史诗性存在相适配的史诗结构,以大量客观详备事实的生动叙述和人物命运史与精神史的精彩描写,大写了中国小康建设的伟大成就,再现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场景,激扬起人类创造历史中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这是一部主题重大、叙事饱满、具有非虚构审美表现力和史诗品格的作品。
- 丁晓原
- 关键词:报告文学史诗
- 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
- 报告文学是以非虚构为规则,以社会关怀为主旨,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报告对象 的兼具新闻性、文学性和思辨色彩的一种边缘性文体。中国的报告文学差不多与 剧变而多质的20世纪同行。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生成了这一文体的诸多特异。20 世...
- 丁晓原
- 关键词:文化生态知识分子报告文学文体史
- 文献传递
- 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发展态势与展望
- 2024年
-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3年6期,13000字本文的主旨是将非虚构文学作为基本的关键词,梳理与其关联的文体指称,借此观察文学史演进的侧影。观察非虚构文学的创作现场,观照它行进中的时态,分析文学进入非虚构时代的势态以及可能。要使文学的非虚构时代不至于成为一个虚拟的场景,我们就应该努力地去创造“建设的”非虚构文学。
- 丁晓原
-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文学评论关键词
-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观察与分析被引量:9
- 2003年
- 新世纪的文学格局中 ,报告文学依然是其中重要的存在。经济主义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 ,滋生着导致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变异的诸多因素。变异后的新世纪报告文学 ,是一种由精英化与世俗化、当下摄取与历史打捞、平面叙事与深度报告共构的 ,复调多态的文体类型。
- 丁晓原
- 关键词:报告文学信息时空语言策略
- 《山海情》:灵魂深处的吟唱
- 2024年
- 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中有一句深情的歌词:“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张国云的长篇报告文学《山海情》,其主题和情调与此相通。“山”处藏地雪域高原,“海”在富饶的东海之滨,“情”是在那曲地区的援藏干部对第二故乡的一往情深。读这部非虚构的作品《山海情》,我们为援藏有志者艰苦奋斗,在克己奉公中创造精神海拔新高度的故事而深深感动。《山海情》,这是来自援藏人灵魂深处的生命吟唱。
- 丁晓原
- 关键词:长篇报告文学雪域高原第二故乡
- 从“延安讲话”看报告文学文体的发展
- 2012年
- 一201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作为一种独特的新文体,报告文学与现代中国老一代领袖人物毛泽东的联系,和《讲话》的背景是直接有关的。
- 丁晓原
- 关键词:文学文体《讲话》毛泽东文艺思想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