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慧萍
- 作品数:26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乡村世界的“天堂”梦——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
- 2018年
- 阎连科的乡土题材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乌托邦相关问题的思考,在呈现乡村世界苦难的同时,揭示了"天堂"梦走向反面乌托邦的内在逻辑,并尝试"向内转",借用中外文化资源,探寻救赎与心灵慰藉之道。这些作品提供了反思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新视角,是当代文坛的重要收获。
- 龙慧萍
- 关键词:乡村世界反面乌托邦
- 真纯·善感——论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词心之相似被引量:3
- 2003年
- 从宋代词人晏几道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经历及主要作品中可以归 纳出二人“词心”的相似——真纯、善感,因此二人词风也多有相似之处,即皆以真切取胜。
- 龙慧萍
- 关键词:晏几道纳兰性德词心
- 从“他者”到乌托邦——沈从文前期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叙事策略被引量:1
- 2010年
-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从最初的为都市生产的"他者",转变成为具有审美乌托邦意义的文化图式,是在迁移语境下,来自边缘文化的闯入者与主流文化霸权之间不断"嬉戏"的产物,是其妥协性叙事策略与颠覆性叙事策略之间的某种平衡。在自晚清以来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虚构乌托邦乃是常见的叙事模式,而《边城》作为其中不可多得的审美乌托邦,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 龙慧萍张志忠
- 关键词:文化身份叙事策略乌托邦
- 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研究
- 本文中所讨论的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指的是:在异度时空中、以虚构幻想的方式,将人为建构的“标准幸福”社会生活的可怕情景呈现出来,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一类作品。由于这部分作品大量地使用幻想、夸张、...
- 龙慧萍
-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叙事模式
- 文献传递
- 反面乌托邦、权力与身体——重读王小波被引量:1
- 2013年
- 中国最早的反乌托邦小说出现在王小波以'文革'社会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系列作品中,他在这些作品中揭示的秘密乃是:极权统治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改造是通过规训和惩罚肉体而实现的——这与《1984》《我们》中'洗脑'的方式有所不同。他的作品中的知识分子的身体时刻处于领受刑罚的情境之中,而诉诸身体的游戏(包括虐恋)成为了个体寻回主体性的唯一途径。由此而造成了王小波作品无法超越的局限与悖论:将反抗作为最高或唯一目标而存在的身体,也因承受巨大的反意识形态重负而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 龙慧萍
- 关键词:反面乌托邦权力身体游戏
- 历史的个性与个性的历史——评於可训新著《王蒙传论》
- 2010年
-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恐怕没有哪个作家象王蒙这样,身上集中了如此多的矛盾,又引起过如此多的争议。他既是有着“少年布尔什维克”情结的职业政治工作者,又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作家;既有理想主义气质,又宣扬过“躲避崇高”;既老练世故,又真诚坦率;既渴望“有为”,
- 龙慧萍张志忠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传论政治工作者布尔什维克
- “童心说”的极端色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被引量:1
- 1998年
- “童心说”的极端色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龙慧萍在明代历史上,李贽是以一种极其惹人注目的“异端”的形象出现的。他的“童心说”及相关理论,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人的思想与之一脉相承,明以后的文学家,亦有展“童心说”...
- 龙慧萍
- 关键词:明代文学《琵琶记》《西厢记》批评史明清文学
- 文化杂糅与审美创生——《平原上的摩西》中的“父名”
- 2021年
- 双雪涛在《平原上的摩西》中另辟蹊径,通过重现工人群体在1950年代—1970年代曾经拥有的“父名”、糅合侠义文化与宗教文化,赋予父亲力量。他作品中的父亲们大多沉默而坚强,能再次为子辈“肩住黑暗的闸门”。新“父法”的诞生与父亲形象的复魅,为当代文学创造了新的阳刚凛冽的审美范式,但也伴随着文化杂糅的一些问题。
- 龙慧萍
- 关键词:文化杂糅
- 评张志忠著《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
- 2014年
- 张志忠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已经辛勤耕耘多年。对于这样一位成果斐然的学者来说,要从已经发表的几百篇文字中选一本三十万字左右的书,是可以有多种方案的。如果说张志忠此前出版的文集《世纪初的漂浮与遮蔽》《当代长篇小说论略》等,有明确的时间阶段性和主题一致性,而收在《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论集》)中的十几篇论文,则明显打破了以往的格局,采用了全新的选编标准。
- 龙慧萍
-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场长篇小说
- 回归“五四”:彭燕郊的诗歌历程被引量:2
- 2008年
- 回顾彭燕郊70年的诗歌历程,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精神影响甚巨。"七月"时期,诗人便开始了对鲁迅、对"五四"的继承;其后,在经历了漫长的"炼狱"和"归来"的过渡时期之后,诗人于80年代中、后期明确地提出了向"五四"新诗传统回归的诗学主张,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这一回归。可以说,在诗学追求的层面上,"五四"建构了诗人独特的时间意识,诗人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简化、还原为和"五四"、和鲁迅的关系。
- 郑长天龙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