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慧萍

作品数:26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主题

  • 8篇小说
  • 6篇乌托邦
  • 5篇代文
  • 5篇叙事
  • 5篇文学
  • 4篇当代文学
  • 3篇文化
  • 2篇叙事策略
  • 2篇政治
  • 2篇中国当代文学
  • 2篇宋词
  • 2篇他者
  • 2篇晚清
  • 2篇乌托邦小说
  • 2篇湘西世界
  • 2篇反面乌托邦
  • 2篇长篇
  • 2篇长篇小说
  • 1篇当代文学史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机构

  • 23篇湘潭大学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作者

  • 24篇龙慧萍
  • 2篇张志忠
  • 2篇郑长天
  • 2篇蔡静
  • 1篇冯雷

传媒

  • 5篇湘潭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文化研究
  • 2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小说评论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长沙大学学报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师范教育
  • 1篇中国语言文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村世界的“天堂”梦——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
2018年
阎连科的乡土题材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乌托邦相关问题的思考,在呈现乡村世界苦难的同时,揭示了"天堂"梦走向反面乌托邦的内在逻辑,并尝试"向内转",借用中外文化资源,探寻救赎与心灵慰藉之道。这些作品提供了反思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新视角,是当代文坛的重要收获。
龙慧萍
关键词:乡村世界反面乌托邦
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研究
本文中所讨论的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指的是:在异度时空中、以虚构幻想的方式,将人为建构的“标准幸福”社会生活的可怕情景呈现出来,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一类作品。由于这部分作品大量地使用幻想、夸张、...
龙慧萍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叙事模式
文献传递
“童心说”的极端色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被引量:1
1998年
“童心说”的极端色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龙慧萍在明代历史上,李贽是以一种极其惹人注目的“异端”的形象出现的。他的“童心说”及相关理论,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人的思想与之一脉相承,明以后的文学家,亦有展“童心说”...
龙慧萍
关键词:明代文学《琵琶记》《西厢记》批评史明清文学
“水”和“树”——沈从文与福克纳的乡土文化认同被引量:4
2004年
"水"与"树"是沈从文和福克纳叙事世界中反复出现并极具象征性的文化意象。透过这两种乡土世界的象征物,不难看到,基于共有的相对务实、保守的人生态度和文学观念,他们以不同的风格和方式鲜明地认同着、追述着各自独特的乡土文化传统。
龙慧萍
关键词:福克纳文化认同
文化杂糅与审美创生——《平原上的摩西》中的“父名”
2021年
双雪涛在《平原上的摩西》中另辟蹊径,通过重现工人群体在1950年代—1970年代曾经拥有的“父名”、糅合侠义文化与宗教文化,赋予父亲力量。他作品中的父亲们大多沉默而坚强,能再次为子辈“肩住黑暗的闸门”。新“父法”的诞生与父亲形象的复魅,为当代文学创造了新的阳刚凛冽的审美范式,但也伴随着文化杂糅的一些问题。
龙慧萍
关键词:文化杂糅
评张志忠著《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
2014年
张志忠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已经辛勤耕耘多年。对于这样一位成果斐然的学者来说,要从已经发表的几百篇文字中选一本三十万字左右的书,是可以有多种方案的。如果说张志忠此前出版的文集《世纪初的漂浮与遮蔽》《当代长篇小说论略》等,有明确的时间阶段性和主题一致性,而收在《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论集》)中的十几篇论文,则明显打破了以往的格局,采用了全新的选编标准。
龙慧萍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场长篇小说
回归“五四”:彭燕郊的诗歌历程被引量:2
2008年
回顾彭燕郊70年的诗歌历程,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精神影响甚巨。"七月"时期,诗人便开始了对鲁迅、对"五四"的继承;其后,在经历了漫长的"炼狱"和"归来"的过渡时期之后,诗人于80年代中、后期明确地提出了向"五四"新诗传统回归的诗学主张,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这一回归。可以说,在诗学追求的层面上,"五四"建构了诗人独特的时间意识,诗人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简化、还原为和"五四"、和鲁迅的关系。
郑长天龙慧萍
《词品》的词学贡献被引量:6
1999年
明代学者杨慎的《词品》由于引据失实,受到后世学者的批评。然而从词学研究的角度看,《词品》论词,仍不乏精辟的见解,它对词学的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尊情抑理;二、兼容婉约与豪放;三、评论词人词作,时有创获;四、考证辨订。
龙慧萍
关键词:婉约豪放
近十年来长篇小说的“新古典”叙事被引量:1
2020年
近十年大量“新古典”小说的涌现,标志着作家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转化,克服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种种问题,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作家们将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成功地“化入”中国叙事传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以主体投入的方式进行“有情”的叙事,重新确立了中国当代文学面对历史、现实的主体性。这就使得某些特定的古典诗意范畴获得了与时代相连的新内涵,从而实现了古典抒情境界的现代重构。
龙慧萍
关键词:叙事
在宗教的对立面——评阎连科的《四书》
2014年
《四书》是作家阎连科打破原有创作模式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作品中,他试图引入西方宗教文化,超越政治,对历史浩劫和人性恶的深渊进行反思。但由于对历史上的各种乌托邦的怀疑,阎连科并未将宗教圣境看作终极的救赎,而是转向了加缪的人本主义哲学。不过,由于政治文化、宗教文化与人本哲学在小说中共存,《四书》成为了一部哲学思辨气息浓重,但一定程度上有内在冲突的作品。
龙慧萍
关键词:《四书》宗教文化政治文化人本主义哲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