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跃军

作品数:19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科技支撑项目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炎
  • 4篇艾滋病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口腔
  • 3篇口腔健康
  • 3篇健康
  • 3篇儿童
  • 3篇感染者
  • 3篇HIV/AI...
  • 3篇丙型
  • 3篇丙型肝炎
  • 3篇病毒
  • 2篇血液
  • 2篇血液透析
  • 2篇影响因素
  • 2篇龋齿
  • 2篇儿童口腔
  • 2篇儿童口腔健康
  • 2篇肝炎病毒

机构

  • 12篇兰州市疾病预...
  • 9篇兰州市城关区...
  • 8篇兰州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疾病预...

作者

  • 18篇齐跃军
  • 8篇陈继军
  • 5篇金俊成
  • 4篇王宇红
  • 3篇高文龙
  • 3篇欧阳平
  • 3篇薛红丽
  • 3篇杨海峰
  • 2篇陶连弟
  • 2篇张本忠
  • 2篇王芸
  • 2篇张守斌
  • 2篇魏学玲
  • 1篇杨建中
  • 1篇韩晓琴
  • 1篇魏晋林
  • 1篇李盛
  • 1篇杨甲禄
  • 1篇王金玉
  • 1篇余加琳

传媒

  • 3篇中国初级卫生...
  • 3篇疾病预防控制...
  • 2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甘肃科技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兰州市2006-2010年蟑螂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蟑螂消长规律,完成国家监测任务。方法粘捕法。结果捕获蟑螂31 258只,均为德国小蠊,2006-2010年农贸市场、宾馆、餐饮单位、居民社区和医院蟑螂密度分别为3.30只/张、4.50只/张、2.68只/张、3.86只/张、0.51只/张,侵害率分别为11.03%、33.56%、16.43%、18.89%、6.02%。蟑螂密度每年2~8月逐步升高,9~10月出现一高峰,侵害率的高峰出现在10月。结论应充分利用季节和气候变化规律对蟑螂消长的影响,结合环境治理开展蟑螂密度控制工作。
张守斌齐跃军金俊成
关键词:蟑螂侵害率
2011-2018年兰州市HIV/AIDS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测2011-2018年兰州市艾滋病(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AIDS)流行特征及县区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分布的时空聚集性,为兰州市HIV/AIDS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时空扫描计量法对HIV/AIDS报告数时空聚集性进行探测、检验、分析,获得艾滋病疫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聚集特征,并用ArcGIS 10.3实现探测结果的可视化。结果 2011-2018年,兰州市HIV/AIDS分布共存在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其中一类聚集区为城关区、安宁区和皋兰县,聚集时间为2015-2018年(LLR=108.63,RR=2.02,P<0.001);二类聚集区为七里河区,聚集时间为2015-2018年(LLR=60.93,RR=2.11,P<0.001)。探测到七里河区在2014-2017年出现了异性传播的一类聚集,皋兰县、安宁区和城关区在2015-2018年出现了异性传播二类聚集;探测到皋兰县、安宁区和城关区在2015-2018年出现了同性传播一类聚集;七里河区在2017-2018年出现了同性传播二类聚集。结论兰州市HIV/AIDS疫情无论是病例报告数还是不同传播途径均存在时空聚集性,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该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陈继军王宇红宋萍冯爱娟齐跃军
关键词:艾滋病地理信息系统
兰州市城关区2008—2011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掌握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生、托幼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的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城关区共计报告传染病43401例,中小学生、幼托儿童传染病报告病种22种,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8.69%。发病居前5位的分别为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痢疾和风疹,分别占学生发病的23.75%、21.98%、17.44%、12.61%和7.83%。托幼儿童发病高于小学生,小学生发病高于中学生。结论学生传染病发病以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部分发生在中小学校、托幼机构,说明学校是传染病疫情暴发的主要场所。因此,要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首先降低中小学生、托幼儿童的发病率。
魏霞杨堃缪晓兰王芸齐跃军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
兰州市城关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
魏学玲金俊成郭虹魏政琴强力齐跃军曾一洺张守斌桂芳张本忠来进韬张赟贾世忠王心忆撖凯琴
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龋齿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学生主要心理和生理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显示:视力低下、沙眼和龋齿患病率是兰州市城关区中小生最...
关键词:
关键词:儿童健康干预对策
兰州市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HCV感染者肝纤维化与饮茶的关系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甘肃省兰州市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MMT)人员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肝纤维化与饮茶的关系,为该人群科学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月随机抽取兰州市3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共调查HCV感染者157例,抽血检测血小板、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转氨酶;采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PLT)比率指数(APRI)评分法预测肝纤维化;采用EPI DATA 3.1双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57例HCV感染者中饮茶者118例、饮茶率75.2%,肝纤维化者32例、肝纤维化率20.4%;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饮茶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OR=0.32,95%CI:0.12~0.86),喝花茶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更加明显(OR=0.29,95%CI:0.10~0.86);与不饮茶者相比,每天喝2杯茶具有较低的肝纤维化风险(OR=0.25,95%CI:0.08~0.77),且经常或总是饮茶者发生丙型肝炎纤维化的风险也较低(OR=0.31,95%CI:0.12~0.82)。结论在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HCV感染者中,饮茶对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
齐跃军施岱瑜陈继军高文龙
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丙型肝炎肝纤维化饮茶
兰州市6-8岁儿童口腔健康及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病调查与防治
金俊成欧阳平薛红丽齐跃军党瑜慧汪燕妮杨海峰王倩张晓灵张艳蓉
2010年11月18日,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兰州市科技局主持,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兰州市城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完成的“兰州市城关区6-8岁儿童口腔健康及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
关键词:
关键词:第一恒磨牙龋病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兰州市2014年灭鼠灭蟑效果评估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通过对兰州市城区鼠、蟑防治效果进行评估,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防治方法采用以环境治理为基础的综合防治,密度调查采用鼠迹法和目测法。结果 2014年全市共检查各类场所760间房,鼠迹阳性率为3.55%;蟑螂侵害率为1.18%,蟑迹查获率为1.05%。重点行业鼠迹阳性率为5.00%;蟑螂侵害率为1.73%,蟑迹查获率为1.54%。结论通过两轮病媒生物防治活动,城区鼠密度和蟑螂密度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规定的C级控制水平。局部场所仍存在超标现象,主要是餐饮和超市,应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王芸刘旭红齐跃军高磊陈晓林李小龙杨蕾
关键词:病媒生物
兰州市城关区暗娼人群艾滋病和梅毒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关区暗娼人群(FSW)艾滋病和梅毒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城关区娱乐场所从事商业性交易的女性,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状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安全套的使用和求医行为等。血液采集进行艾滋病、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共调查FSW1200人,未检出HIV感染者,检出梅毒108例,检出率为9.00%;最近1个月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每次使用率为78.33%,最近一次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92.50%。49.66%的调查对象有固定性伴,其最近1个月安全套每次使用率为43.50%,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为51.25%。结论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低,存在艾滋病/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应继续加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力度,促进其建立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陶连弟齐跃军魏华伟陈继军
关键词:暗娼人群艾滋病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兰州市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兰州市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生存质量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期间兰州市辖区能够随访到的且在本地生活、现存活的HIV/AIDS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简表(WHO QOL-HIV-BREF)进行生存质量调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87份,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3.00±1.49)岁,以同性性传播为主、占50.31%,异性性传播为次、占38.60%,80.29%的患者处于感染者阶段,54.21%的调查对象还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生存质量总得分为(80.68±14.27)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总体生存质量均低于正常人水平(P<0.01),环境领域和精神支柱/个人信仰领域高于正常人水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人态度、邻里态度和家庭经济水平是生存质量高低的重要预测指标。结论兰州市HIV/AIDS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总体生存质量低于普通人群,建议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提高该类人群的生存质量。
陈继军陶连弟齐跃军周莹荃李雅欣高文龙王宇红
关键词:HIV/AIDS影响因素
兰州市2011-2017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流行现况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分析兰州市2011-2017年艾滋病疫情流行态势,为控制本地区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和蔓延,以及为政府制定艾滋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兰州市2011-2017年网络直报的艾滋病疫情数据,采用Excel建立分析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兰州市共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AIDS患者) 1 643例,死亡61例,累计病死率为3.71%;男女性别比例为10.91∶1;年龄以20~35岁组的例数最多,占47.23%(776/1 643),其次是35~50岁组,占33.54%(551/1 643);城关区出现聚集性的分布,占46.80%(769/1 643);本市户籍占69.57%(1 143/1 643); HIV感染者/AIDS患者主动监测的积极性不强;三种感染途径共存,以性途径传播为主,占97.50%(1 602/1 643),其中同性性传播占41.64%(667/1 602),异性性传播占58.36%(935/1 602),同性性传播有上升趋势;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比较,在人口学特征(年龄、户籍、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管理方面(抗病毒治疗、CD4^+T细胞检测、性病史、样本来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市HIV/AIDS疫情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总体疫情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属于低流行地区。20~35岁和50岁以上人群,以及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为重点关注的人群。应加大监测力度,一方面,应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另一方面,对确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应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降低二代传播风险,提高其生存质量。
陈继军王宇红齐跃军张亚萍宋萍
关键词:感染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