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广义 作品数:22 被引量:42 H指数:3 供职机构: 泰州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机械工程 更多>>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诊治的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22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回盲部、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内镜活检确诊率为50%,接受手术及化疗等治疗的患者病情均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手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疗效较好。 高广义关键词:淋巴瘤 胃肠道肿瘤 四重癌一例 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男,73岁,有40年吸烟史,无饮酒史.1980年因右下颌肿块行右下颌骨肿块刮除术,术后病理示'造釉细胞瘤'.1986年局部复发,再次行右下颌骨肿块切除术,术后未再复发.2000年12月患者出现肉眼血尿,CT示右肾肿块,行右肾摘除术,病理示'右肾透明细胞癌'. 朱剑锋 高广义 吴正东关键词:重复癌 二重癌 三重癌 右中叶 父子同患急性白血病且父亲为三重癌的临床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及2018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为研究对象。2例患者的就诊年龄分别为34、65岁,2例患者为父子关系。对2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融合基因检测等。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患者1(儿子)因"头晕乏力、盗汗3个月"于2012年10月23日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38.5%。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0、CD20、CD19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正常,考虑为B系淋巴瘤/白血病。随后,行R+Hyper-CVA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R+MA(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交替化疗4次,联合8次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或者阿糖胞苷)。其间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完全缓解(CR),并且MRD呈阴性。2013年4月26日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移植后行利妥昔单抗巩固治疗2次。2013年11月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瘤细胞比例为35.0%,考虑疾病复发。随后予VDCLP(长春地辛+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与CA(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进行诱导与巩固化疗,患者获得CR后再次复发。2014年3月12日行挽救性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获得CR。2015年4月3日复查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22.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CD22、CD19、CD33、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正常� 夏园 高广义 支勇金 吴正东 朱剑锋关键词:白血病 染色体不稳定性 家族性白血病 多重癌 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进展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氟达拉滨联合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治疗进展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组织学确诊的既往接受过CHOP、R-CHOP、E-CHOP、IEP等方案治疗的进展性NHL共15例,均采用FC方案治疗。中位疗程数为4(2~6)周期(28d为一周期)。结果所有病例均可作疗效评价,有效率(CR+PR)为54%,其中CR26%,SD40%,PD6%。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70%(Ⅲ度为18%),需G-CSF支持的占23%。轻度贫血发生率为31%,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26%(Ⅲ度为13%),均无需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呕吐和恶心发生率60%。5例Ⅲ度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其中2例为肺部感染,1例为口腔牙龈感染,2例未发现感染病灶,经抗感染好转。结论含氟达拉滨的FC方案治疗进展性NHL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研究。 吴正东 高广义 曾文前 李勤 顾美菊关键词:氟达拉滨 非霍奇金淋巴瘤 78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钙水平临床分析 李勤 吴正东 曾文前 高广义 朱剑锋 顾美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儿童感染相关性粒细胞缺乏症27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血液中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低于0.5×109/L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粒细胞缺乏常给患者带来较大安全隐患,如继发严重的细菌、真菌感染等。因此,一旦发生,要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本研究收集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感染相关性粒细胞缺乏症56例,27例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 S F )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高广义 曾文前 吴正东 姚炳华 张亚明 金英姬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缺乏症 真菌感染 儿童 临床综合征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1年 目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一种少见的骨髓衰竭综合征,它可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转化,但很少见,现报道1例继发于PRCA的AML,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其疾病转化的可能机制、特征及治疗。方法1例76岁男性在诊断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7年后出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分析、融合基因检测等。结果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原始细胞占84%,融合基因检测示AML1-MDS1/EVI1,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予以1疗程地西他滨联合HA方案化疗患者未缓解,后予以1疗程地西他滨联合维奈克拉方案治疗,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但2月后即复发,再予以地西他滨联合维奈克拉方案治疗效果不佳,复发后2月患者死于重症感染。结论PRCA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单纯红细胞系列造血衰竭,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低、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为特征,少部分患者可发生MDS/AML转化,携带ASXL1、DNMT3A和BCOR等基因突变的患者更易发生转化,预后差,合并t(3;21)(q26;q22)易位的患者对化疗不敏感,维奈克拉治疗可能有效。 毛静诚 余梦莹 夏园 高广义 吴正东 朱剑锋关键词: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纵隔灰区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16年 1998年欧美血液病理学家首次提出了灰区淋巴瘤(Gray zone lymphoma,GZL)的概念,用于描述霍奇金淋巴瘤(HL)诊断模糊的少数病例。在2008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正式列出了两种GZL①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特征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经典型HL(CHL);②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特征介于DLBCL和Burkitt淋巴瘤(BL)。 朱剑锋 高广义 曾文前 李勤 吴正东 徐卫 李建勇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 文献复习 灰区 BURKITT淋巴瘤 纵隔 淋巴组织肿瘤 两代三人同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1 2010年 例1,女,26岁。因腹胀、多汗、乏力1个月于1993年6月入院。查体:精神萎靡,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轻压痛,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9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吴正东 欧英贤 李勤 曾文前 顾美菊 高广义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同患 浅表淋巴结 病理性杂音 精神萎靡 出血点 纵隔灰区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朱剑锋 高广义 曾文前 李勤 吴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