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深静脉血栓形...
  • 2篇手术
  • 2篇危重
  • 2篇危重病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静脉
  • 2篇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
  • 2篇静脉血栓形成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衰...
  • 1篇性病
  • 1篇血管

机构

  • 5篇安徽省淮北矿...

作者

  • 5篇马宁
  • 3篇刘云龙
  • 3篇汪勇
  • 3篇刘虎
  • 2篇倪良宏
  • 2篇郭劲松
  • 2篇唐军建

传媒

  • 2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ICU危重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ICU危重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例危重病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同时进行CRRT,测定CRRT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及血清电解质钾、钠、氯等变化。结果8例患者经CRRT治疗后,BUN、SCr均下降,3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危重病患者应用CRRT治疗,可以稳定机体内环境,清除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发展,达到提高生存率的目的。
刘云龙汪勇聂保忠马宁刘虎
关键词: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危重病多器官功能衰竭
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静脉溶栓治疗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总结 4 4例 4 7条下肢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静脉溶栓经验。方法 :采用尿激酶或重组链激酶自患肢输入 ,同时运用肝素静脉滴注维持 3天后改皮下注射 ,7天为一疗程 ,用药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结果 :4 2例 4 5条下肢肿胀消退 ,2例无明显效果。随访 31例 ,造影通畅 2 5例 ,4例狭窄 >5 0 % ,1例深静脉节段显影 ,1例深静脉未显影。 8例治疗过程中有手术创面出血 ,药物减量后好转。无肺动脉栓塞。结论 :外科术后下肢DVT ,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简单 ,效果显著。
倪良宏郭劲松唐军建马宁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科治疗分析
2004年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inthrombosis,DVT)手术治疗 32例 (36条肢体 )经验。方法 :32例 (36条肢体 )下肢DVT患者进行顺行深静脉造影及彩超确诊。运用Fogarty取栓管逆行取栓 ,2 9例重建主干血管 ,其中Palma手术 3例 ,左右股静脉人工血管搭桥 2 3例 ,股总→髂总静脉搭桥 2例 ,股总→下腔静脉搭桥 1例。术中术后用肝素及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术后下肢症状完全消失 1 7例 (1 8条肢体 ) ,活动后小腿水肿休息后消失 9例 ,3例血栓复发。 1 0天内急性期 2 5条肢体 ,治愈 1 6例 (6 4 .0 % ) ,超过 1 0天慢性期治愈 4例 (36 .4 % ) ,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 :急性期下肢DVT手术取栓合并主干血管重建效果较好 。
郭劲松倪良宏唐军建马宁
关键词:血栓形成静脉血管外科手术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总结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中应用的经验和效果。方法对我院ICU自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采用BRANDEN旋切型经皮气管切开套装行气管切开的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6~14 min,仅一例术后少许渗血,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ICU中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快速、创伤性小、手术操作精确易掌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推广。
聂保忠刘云龙汪勇马宁刘虎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微创ICU
神经危重症患者血乳酸水平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相关性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神经危重症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59例神经危重症患者在入住ICU24h内分别进行APACHEII评分和血乳酸水平测定。依据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A组(11~20分)18例、B组(21~30分)29例、C组(〉30分)12例,按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43例、死亡组16例,比较各组血乳酸水平的差异。结果A、B、c组血乳酸水平分别为(3.2±2.2)、(7.9±3.3)、(11.8±4.9)mmol/L,B、C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C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或〈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23,P〈0.01)。结论随着APACHEII评分增高,血乳酸水平也相应增高;血乳酸水平与神经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预测神经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汪勇刘云龙聂保忠马宁刘虎
关键词:危重病乳酸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