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云 作品数:45 被引量:169 H指数:7 供职机构: 沧州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沧州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病变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治疗104例单侧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取出内固定时再次行关节镜探查膝关节外侧间室的软骨病变进展。根据截骨术时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病变分级将患者分为A组(OuterbridgeⅠ度,41例)、B组(OuterbridgeⅡ度,35例)、C组(OuterbridgeⅢ度,28例)。记录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WOMAC评分、再次手术时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病变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2(20.19±4.65)个月。3组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WOMAC评分再次手术前均较初次手术前改善(P<0.05)。再次手术前,疼痛VAS评分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C组(P<0.05);3组Lysholm评分和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病变最大直径再次手术时与初次手术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OuterbridgeⅠ~Ⅲ度病变患者行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不会增加外侧间室的软骨退变,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苏柯 王庆海 桑卫华 王军 马世云 靳胜利关键词:胫骨高位截骨 膝骨关节炎 膝内翻 关节镜检查 保守与手术治疗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老龄患者的疗效对比 目的:分析老龄患者颈髓损伤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对比保守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4年2月颈髓损伤患者48例,年龄为60-74岁,平均65.4岁,其中手术治疗组25例,... 李龙杰 王军 靳胜利 马世云关键词:颈髓损伤 老龄 保守 手术治疗 正常踝关节不同位置时应力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研究正常成人新鲜足标本踝关节在背屈、中立及跖屈不同位置的生物力学分布特性。方法成人新鲜小腿以下的标本30具分三组,实验夹具直立中立位固定标本于电子万能试验机,将压敏片经踝关节前方置入踝关节,分别在中立位、背屈10°、跖屈30°位时,施加600、900、1 200 N的压力。压敏膜发生着色反应,用FPD305密度仪和FPD306密度压力转换仪分析着色压迹测出压力及压力分布情况。结果相同角度下不同载荷,踝关节的接触面积位置不发生改变;由背屈到跖屈过程,接触位置由距骨前部变为后部;踝关节接触面积,背屈10°>中立位>跖屈30°;踝关节所受压强,背屈10°<中立位<跖屈30°。结论相同角度下,踝关节的接触位置与面积不随载荷的改变而改变;相同载荷下踝关节力学分布特征在不同角度时显著变化,与解剖结构相对应,可能与不同类型的骨折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刘畅 李增炎 侯志勇 马世云 王怀良关键词:踝关节 生物力学 尸体 活动度 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对四肢骨折术后患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研究探讨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对四肢骨折术后患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74例四肢骨折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7例术后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7天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IL-10、降钙素原(PC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及骨代谢指标[包括活性骨碱性磷酸酶(BALP)百分率、骨钙素(OC)及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CTX)]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后肿胀消除时间及总住院天数情况,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IL-2及IL-10水平均升高(P<0.05),PCT及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IL-2及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CT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活性BALP百分率、OC及S-CTX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ALP百分率、OC及S-CT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肿胀消除时间(6.27±0.61)天,总住院天数(11.49±1.41)天,对照组肿胀消除时间(9.11±0.39)天,总住院天数(17.00±0.47)天,治疗组治疗后肿胀消除时间及总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70%(1/37),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1.62%(8/37),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治疗四肢骨折术后疗效确切,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性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骨代谢,从而促进骨折愈合,促进伤口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靳胜利 马世云 马志永关键词:骨折 四肢 中药疗法 复元活血汤 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23例 被引量:3 2012年 动力髋螺钉(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一种内固定材料,但随访发现应用DHS术后可能发生髋内翻、头颈切割、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本研究对23例DHS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失败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随访效果满意。 王军 马世云 苏柯 李龙杰关键词:转子间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失败 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加强对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探讨,分析其原因并提高对隐性失血的重视。方法选择2008—2012采取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的6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Gross方程,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及手术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围手术期未输血的患者6例(占9.5%),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共380~740 m L,平均596 m L。患者术前平均Hb为119.6 g/L,术后为92.4 g/L,平均下降了27.2 g/L;术前平均Hct为34.84%,术后为27.36%,平均下降了7.48%,患者手术前后Hb、Hc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隐性失血量为680.25~1 105.74 m L,平均(814.43±4.95)m L;总失血量为620~1 190 m L,平均(962.34±5.74)m 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84.63%。采取输血支持的患者57例(占90.5%),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共350~740 m L,平均554.5 m L。患者术前平均Hb为108.2 g/L,术后为103.3 g/L,平均下降了4.9 g/L;术前平均Hct为32.34%,术后为30.87%,平均下降了1.47%。由于采取输血治疗,补充围手术期失血,输血量为400~1 600 m L,平均740 m L,手术前后Hb、Hc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隐性失血量为792.48~1 384.62 m L,平均(891.15±5.23)m L;总失血量为620~1 710 m L,平均(1 078.35±5.74)m 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82.64%。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多,临床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王军 李龙杰 苏柯 马世云关键词:双极人工股骨头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异体肌腱重建术后引流留置与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异体肌腱重建术后留置引流与否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2月至2013年4月34例陈旧性ACL断裂在关节镜下行异体肌腱重建术的患者分为2组,一组不留置引流(27例),一组留置引流(27例),采用相同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肢体周径增加、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结果。结果:无引流组在术后2周患膝周径与术前相比差值明显大于有引流组,术后4、6周患膝周径与术前相比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引流组在术后2周患膝关节活动角度明显小于有引流组,2组在术后4、6周患膝关节活动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1、2、3 d、2周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肿形成、伤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异体肌腱重建ACL术后常规不留置引流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本结论尚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验证。 张磊 陈百成 马世云 张为民 刘畅 苏航 张海森 裴宝静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关节镜 引流术 关节镜微创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价关节镜监视下微创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2013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距骨颈骨折患者2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关节镜组常规采用前内侧和前外侧入路,必要时加用距下关节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均采用相同的前内侧切口。两组术中均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终末随访时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AH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刀口不愈合的情况。关节镜组2例患者发生了距骨缺血性坏死(AVN),其中Ⅱ型患者1例、Ⅲ型患者1例,发生率为18.2%;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例发生了距骨缺血性坏死,其中Ⅱ型患者3例、Ⅲ型患者1例,发生率为25%(χ2=7.143,P=0.008)。最终随访时,关节镜组AHS评分为(86.3±9.2)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为(78.5±7.8)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3,P=0.205)。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复位经皮内固定距骨颈骨折创伤小,降低术后距骨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距骨颈骨折患者的良好选择。 刘畅 张海森 王怀良 马世云 王庆海 王军 张磊 宋国祥 裴宝静关键词:距骨颈骨折 关节镜 骨折固定 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1994-07/2002-03在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4例,伴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例。患者3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及水平位、T1及T2加权像扫描。观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脊髓受压、受损的程度。结果①病变3个节段以上29例,占85%。受累节段椎体前后缘可见低信号突出物。②病变节段硬膜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前后方压迫脊髓,在水平横断面上显示脊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前后或两侧移位,矢状纵切面显示颈脊髓呈蜂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者脊髓变细较明显。③脊髓内呈T2高信号即囊变、空洞、软化者9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论证了颈椎的多节段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最终是多节段性的。脊髓受压变形的MRI表现均是脊髓受压应力、张应力和脊髓弹性蠕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 孙洪江 李书奎 马世云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MRI表现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髓受压 T2加权像 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比较Gamma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Müller AO/OTA31-A1/A2)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65-88岁,平均(72.18±5.23)岁。其中使用Gamma短型髓内钉33例[男性2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73.21±6.24)岁],Gamma加长型髓内钉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8.88±7.61)岁]。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术日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加长型组出血量(149.11±87.31)m L,手术时间(73.80±17.40)min,术后1d血红蛋白(101.13±1.21)g/L,输血15例(65.2%),住院时间(14.12±0.23)d,术后1年Harris评分(90.20±1.70)分。短型组出血量(93.25±61.26)m L,手术时间(53.30±15.70)min,术后1d血红蛋白(102.47±1.32)g/L,输血12例(36.4%),住院时间(13.38±0.97)d,术后1年Harris评分(88.90±2.31)分。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日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AO/OTA31-A1型和31-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功能恢复上无差异,术后随访短型髓内钉更具有优势。 苏柯 王军 李龙杰 马世云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髓内钉 高龄